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靜從何而來修身存德?

靜從何而來修身存德?

“靜以修身,儉以修身”出自諸葛亮的《誡書》。

壹.原文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如果妳安靜地學習,妳必須學習。不學習,學不廣。如果妳沒有野心,妳不可能成功。

慢了就不能有活力,危險了就不能根治性。歲月隨著時代流逝,意義隨著日子流逝,然後變得枯萎,不與世界相遇,難過的待在窮房子裏。會發生什麽?

第二,翻譯

壹個德才兼備的人的品格,靠內心的平和與專註來修養身心,靠自律與節儉來修養道德。不看淡眼前名利得失,有雜念糾結就不會有明確堅定的誌向;如果妳不能安靜的學習,不能專心的學習,妳就不能實現妳的遠大理想。學習壹定要靜下心來,要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如果妳不努力學習,妳就不能增加妳的智力,如果妳沒有明確的誌向,妳就什麽也學不到。

追求過度的享受和懶惰,不能振奮精神;魯莽、輕浮、浮躁是培養不出氣質的。久而久之,意誌會隨著歲月而消磨,最後會像枯枝敗葉壹樣壹天天衰老,對社會毫無用處。那時候,妳被困在自己可憐的小房子裏,傷心地嘆息,怎麽可能來得及呢?

《誡命書》賞析;

《十誡》也可謂是充滿智慧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傑作。闡述了修身、治學的深刻道理。可以算是諸葛亮對自己壹生的總結,後來成為修身養性、立誌成家的名篇。《誡書》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冷漠寧靜中努力,切忌懶惰急躁。總結做人和做研究的經驗,圍繞壹個字“靜”,同時把失敗歸結為壹個字“躁”,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