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朝代和時期都有官方史書。雖然不能說什麽都是真的,但作為研究古代史的權威手段,還是很有參考意義的。但史書壹般不是當時的人寫的,而是後人寫的,或者是壹個朝代滅亡後的下壹個朝代寫的。所以很容易被臟水濺到。後人想讓我們看什麽就寫什麽,不會太在意真相和謊言。然而,歷史上所有朝代中,只有清朝的《清史稿》令人驚嘆。這個名字不是正史應該有的。為什麽是“草稿”而不是清朝的正史?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編輯。記載的是清朝的正史,也就是未完成版本的《清史稿》。***536卷,其中現行學科25卷,事實記錄142卷,表格53卷,人物傳記316卷,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我記得的是296年的歷史,從1616清朝建立河圖時毛努爾哈赤自稱可汗,到1912清朝滅亡。
自1914年清史館成立以來,清史稿的編纂工作已經持續了14年。包括柯少文在內的100多人參與了編纂。到1927,主編趙爾勛看到整個稿子已經成型,擔心情況有變,時間不多了。他決定以《清史稿》為書名出版每壹卷,以示尚未定稿。趙爾勛在《清史》中指出,這本書是作為歷史手稿出版的“急救”,而不是壹本書。然而,目前還沒有壹部按照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代史書。《清史稿》史料豐富,其價值不容忽視。
其風格與《申報》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創新。例如,這壹紀律的壹部分不僅記錄了皇帝每年的軍事事務,而且在孫俊還活著,在上壹代沒有名聲的時候,創造了壹種新的“宣彤紀律”模式。除了在各種記載中記載天文、地理、音樂、選舉、藝術文化、糧食商品、王子、公主、外戚、諸侯等活動外,新修訂的通信、對外關系、軍機大臣、軍事督撫等記載在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些傳記中,有三個不同領域的人物傳記,分別是《歸屬國》和《歸屬國》,反映了清代社會的新發展。此外,反清鬥爭中的重要人物,如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洪秀全等也在清史草案之列。這些都是值得稱道的。
但由於參與修史的大臣大多是清朝遺留下來的,書中充斥著反民主革命、美化清朝正統的思想。比如明末農民起義軍被醜化為“土賊”,太平軍被醜化為“粵匪”,辛亥革命被醜化為“起義”。另壹方面,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行和清統治者的反動行為在許多地方被掩蓋,有明顯的傾向性錯誤。對此,連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人員都極為不滿。1929 12 14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引用19理由,要求政府下令公布清史草案。包括:反革命,蔑視先烈,歌頌死者,鼓勵復辟,反對漢族,忌諱清朝等等。
同時,由於《明史》稿是多人編的,我們編的時候沒有照顧到對方,時局動蕩,就匆匆寫了出來。沒有主編的全面審核和批準,“邊改邊寫,來不及改”太粗糙了。所以風格各異,繁簡不當,歷史錯誤很多。其實這和趙爾勛的主導思想有關。因為他認為這本書是“緊急章節”而不是壹本書,他只是想把它作為“巨輪指南”。對於書中的所有錯誤,他恭請海中先生指正,以便改正,並作為今後修改的依據。很明顯,按照它的初衷。簡直就像現代的征求意見稿。這樣,易培基“體例不符,名稱不符,壹人二傳,目錄與書籍不符,傳記與記載不符,日復壹日,月復壹月,名稱不正,古語生疏,疏於觀察”的謬誤,就成了先天不足。至於省略、倒裝句、語無倫次,更是出人意料。
它是壹部編年史,可以追溯到努爾哈赤稱其為可汗時的1616,以及辛亥革命的爆發。部分內容與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歷史有關,如張勛復辟、溥儀出宮等。
這本書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文本多以檔案材料為依據,如《清史稿》、《清史稿》、《清史稿》。它較為詳細、系統地展示了清朝的歷史,是研究清史的第壹手珍貴資料。
既然《清史稿》是壹部重要的史書,為什麽不叫《清史稿》?和這本書的背景有關。清稿是1927草草寫成的。當時國內局勢混亂。這本書的許多細節還沒有定稿。所以不直接叫“清”,叫“稿”,意思是還沒有“定案”。
刊物源於中國重視歷史的傳統。改朝換代後,新統治者壹直有為前代修史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袁世凱批準建立清史館。趙爾勛、於世美、劉等人應邀在北京東華門整理清史。
袁世凱非常努力地編纂清史。據統計,清實錄項目有300多人參與,歷時14年,536卷,2400萬字。趙爾勛編輯的作品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他承認“建築不是歷史專業。他已經負責過很多次了。”
很抱歉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1916袁世凱因未能當上皇帝而羞死。他失去了經濟上的支持,清宮博物館的經費立刻緊張起來。趙依雯第二培訓俱樂部將親自“討錢”,並要求領導分配壹些錢。
不得不說,我終於能看完《清殿》這本書,多虧了下面這三位軍閥。沒有他們大量的資金支持,這本書很可能會胎死腹中。這三個人是“東北王”張和“狗將軍”張宗昌和“書生將軍”吳。
編的時候,銅官石有壹段很幽默的插曲。雖然大部分參與者都是清朝的老兵,但他們的觀點也是清朝的。他們經常贊美清朝,諷刺革命派。
但是,這些追隨者並不能讓雙方都滿意。壹方面,國民政府在1929年禁止出版國史傳記。另壹方面,以晚清皇帝溥儀為首的前朝貴族也罵他們。畢竟清朝的皇帝還沒死。他在讀什麽歷史?
總的來說,新完成的《清史稿》在年代、事實、人名等方面還是有錯誤的。因為是很多人寫的,所以缺乏相互的關心和認真的校對。
但《清史稿》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得到了後世學者的肯定。《清史稿》已正式列入《清史稿》,是解讀清史的權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