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畫家和作家。當他年輕時,他在繪畫方面表現出超人的才能。唐伯虎在大畫家沈周的指導下刻苦學習,很快掌握了繪畫技巧,得到了沈周的高度贊揚。
沒想到,由於沈周的誇獎,壹向謙虛的唐伯虎漸漸變得自滿起來。沈周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壹次吃飯時,沈周讓唐伯虎打開窗戶。唐伯虎發現他的窗戶其實是沈周老師的壹幅畫。唐伯虎感到非常慚愧,並致力於繪畫。
2.陳平忍辱負重,努力學習。
陳平在西漢時期很有名。他年輕的時候家裏窮,和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維護父親的命令,他以家庭為榮,不生孩子,閉門讀書,卻得不到大嫂的允許,以消除兄弟姐妹間的矛盾。
面對大嫂的壹再羞辱,她忍了。隨著大嫂的愈演愈烈,她終於忍無可忍。她離家出走,想環遊世界。被哥哥追回後,她既往不咎,阻止哥哥和小姑離婚,成為當地的壹段美談。後來有個老人來這裏免費授課。完成學業後輔佐劉邦,立下赫赫戰功。
3.漢文帝親自品嘗了湯劑。
有壹次,文帝的母親病了,壹直沒好。文帝沒日沒夜的照顧她,把服侍她當成大事,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在服侍母親生病時,總是細心體貼。晚上睡覺的時候,眼睛不閉,衣服不解開,睡不好。
對於母親的湯,妳必須親自品嘗,看看它是否會太燙或太苦,然後才能放心地帶給母親。漢文帝侍奉母親,從不懈怠。他母親病了三年,他服務了三年,母親的健康才有所好轉。
4.稱鹿為馬
秦二世時,宰相趙高把持朝政,不僅獨攬大權,還想進壹步登上皇位。為了測試朝中大臣是否服從他,他想出了壹個當眾測試的方案。
他讓人給秦二世帶了壹頭鹿,並在大臣們面前指著那頭鹿說:“這是我給妳的馬。”秦二世笑著說,“妳在和我開玩笑嗎,總理?明明是鹿,怎麽能說是馬?”
趙高接著問身邊的大臣:“這是鹿還是馬?”大臣大多怕趙高,所以有些人沈默。有人說,獻馬是為了討好趙高。只有幾個正直的大臣堅稱自己是鹿。趙高偷偷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後來以此為借口殺了他們。
5、蘇軾的《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因為他的工資減少了很多,他窮得活不下去了。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得到了壹塊土地,自己耕種。為了不浪費壹分錢,他還打算花:先把所有的錢都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個月用壹份;每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壹小份。
錢都付完了,按數額掛在梁上,每天早上拿壹袋,作為壹整天的生活費。拿到少量的錢後,他要仔細掂量,買不到的肯定不會買,只允許有剩余,不允許超支。蘇軾把錢存在竹筒裏,以防不測。
6.範仲淹打破了粥。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學者、政治家、軍事家,童年時代酷愛讀書。因為家裏窮,他上不起學。10歲時,住在常山禮泉寺的僧房裏,刻苦讀書。他每天煮壹小鍋稀粥,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再切點鹹菜吃。這就是“破粥”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
7.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貧窮,無人依靠。她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尖家。(範仲淹)長大後,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淚告別了母親,離開家鄉到應天府的杜南書院學習。他白天努力學習,晚上學習到很晚。五年裏,我從來沒有脫過衣服,上過床。
有時候晚上會犯困,經常往臉上倒水。(範仲淹)我經常白天努力學習,什麽都不吃,直到太陽西沈。就這樣,他明白了六經的主旨,後來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經常告訴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陳凡願掃天下。
陳凡十五歲的時候,曾經壹個人住在壹個地方,院子和房子都很亂。他父親在同壹個城市的朋友秦雪來拜訪他,對他說:“年輕人,妳為什麽不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呢?”
陳蕃說:“君子處事,以掃除世間不良為己任。妳不能在乎壹個房間。”秦雪認為他有澄清世界的雄心,與眾不同。
9.班超參軍了。
超人有遠大誌向,不計較小事。但家裏孝順勤儉,往往過著艱苦的生活,勞動並不可恥。他能言善辯,粗略看了很多歷史名著。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招為校書童,班超和母親也帶著同學去了洛陽。因為家裏窮,班朝昌給政府抄書掙錢養家。
他臨摹了很久,很努力。有壹次,他停下手中的工作,擲筆嘆息道:“君子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就應該像趙迪時期的傅介子、梁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鄉立下豐功偉績,從而得到壹枚印章。他怎麽能長期在筆硯之間忙碌呢?”
他周圍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壹個少年怎能明白壯士之誌!”
10,宗熙(què)乘風破浪。
宗彜是南陽聶陽人,性格幹澀。他的叔叔宗炳很有學問,但拒絕做官。宗小時候,問他長大後的誌向是什麽。他回答說:“我希望驅使強風驅散綿延萬裏的巨浪。”(宗炳說:“即使不能非富即貴,也壹定會孝敬祖先。”)有壹次宗弼的哥哥結婚,新婚之夜被劫匪搶劫。
當時宗羲只有14歲,但他挺身而出,與強盜搏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體無完膚,根本進不了主宅。那時候天下太平,稍微有點名氣的人都認為讀書成名才是正業。由於宗炳的學識淵博,大家都喜歡和他壹起讀儒家經典。由於宗彜的任性和對武術的熱愛,他沒有得到老鄉們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