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4日,福建省建甌市建市1800周年之際,原日本東京博物館副館長林武三先生在1995年1月參觀日本茶燈、茶道祖屋時,參觀建甌並捐資建設建甌宋代“北苑”龍鳳茶群遺址。
近年來,先後到訪並揭秘茶樓絕世奧秘的專家學者有:世界醫學會藥茶顧問、中國茶人協會顧問、中國茶葉領軍專家張天福教授、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中國茶葉質檢中心羅主任、福建省博物館甘先生等。
可以說,建甌的茶事由來已久。在茶的歷史長河中,它留下了驚人的光芒。總結起來有以下“六絕”:第壹,簡溪官茶天下第壹;二、建安鬥茶天下第壹;三是打造世界獨壹無二的茶具;第四,鳳山茶神天下第壹;第五,建甌茶業天下第壹;第六,北苑茶文化舉世無雙。根據歷史研究,建甌的茶葉種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300年的戰國末期和秦漢初期。到了唐朝中期,建甌盛產茶葉。陸羽(729-780)在《茶經·八果》壹書中提到建州產茶,稱贊“常得,滋味極佳”。938年,福建祁龍元年,市民張廷輝將方圓所有的茶山——鳳凰山——獻給福建國王,列為皇家茶園。因該園位於閩北,故稱“北苑”。北宋第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史克·曹敏監管不斷升級、品質高貴、外觀精美的北苑龍鳳茶。在禦品的推動下,煎茶精益求精,壹時名滿天下。
宋代周姜在《茶園總錄》中稱贊:“天下之茶,以北苑為佳。”陸遊還寫了壹首詩稱贊:“江西官茶天下第壹”。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寫道:“清歷蔡(即蔡襄)為福建路轉運使,入口只選壹小塊龍茶。它的產品非常好,這被稱為壹個小團體。每二十餅重壹斤,值黃金二兩,但有黃金無茶葉。”北苑龍鳳組茶分為五級精彩和七級粗彩,其中五級精彩包括貝隆龔欣、貝隆石鑫、龍團聖雪等十五個名,無雙長生芽等十三個名,太平佳瑞等六個名。
江西官茶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它有以下四大優勢:
優勢1:龔宇及時且領先。蟄前開礦,十天之內完成,仲春到達京城。還形成了獨特的叫山習俗:“動員千人,叫囂山邊,成就陽。”歐陽修《嘗新茶面》詩曰:“建安三千五百裏,京師三月嘗新茶。"
優勢二:技術過硬,程序嚴格。采制規則極其講究,可以說選必精,煮必潔,蒸必香,火必好。為了保證質量,制定了七道嚴格的操作程序:壹、采茶,二、蒸茶,四、壓茶,五、研茶,六、制茶,七、黃茶。
優點三:裝飾精美,外觀華麗。細彩五級團茶的包裝環以樹葉為材料,內有黃鬥,花盒內裝香,扁有銀鉺,花盒內外有黃簾,可謂是難得壹擊。粗彩七級團茶的包裝圈是用竹葉做成的,用紅縷紮著,用紅縐包裹著,用絲綢封著。元人細心的《甘淳年譜》對其華麗的包裝贊不絕口:“能把好東西傳下去,真是奇跡。”
優勢四:外觀漂亮,優秀產品層出不窮。形狀有方形、圓形、簋形、花葉形等。印象中有龍,龍鳳,陰陽交替,圖文並茂。主要產品有小龍團、密雲龍、瑞雲香龍、白茶和龍團生血。當時人們感嘆:“茶之美勝於雪,每斤工本四萬。甄選的精髓,制作的工作,產品的勝利,烹飪的精彩,無與倫比。”有詩說:皇帝壹杯茶,百姓三年糧。大量史料表明,晚唐時期,建甌茶鎮曾有“鬥茶”活動,當地人也稱之為“鬥茶”。鬥茶起源於福建建州。北宋時期,由於中國“北苑”皇家茶園的興起,以及皇家產品的進壹步推動,鬥茶的風氣越來越盛行。每次新茶制作,茶農都會把最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場合,與湯花進行比較,評判茶葉的品質和技藝,從而演變成壹種相對固定的生產習俗。這種鬥茶習俗經丁偉宋、蔡襄等名家倡導後,流傳到上層社會,並迅速發展成為欣賞茶品、沖泡茶藝的盛大聚會;它經過大量文人的刻意渲染和提煉,進而豐富成為壹門清新淡雅的茶道藝術。
根據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霽的《大觀茶論》,建安“鬥茶”壹般有以下程序:壹、研茶,與人合作。即第壹步,將茶餅碾成粉末,放入微熱的茶杯中。二是調糊和註。即第二步,持壺註入適量開水將茶粉調成稠糊狀,然後輪流註意比較湯的顏色,以清白為最貴,以黃白為底。三是打湯。也就是說,第三步是讓湯花出現在茶面上,然後根據水痕出現在茶面上的順序,前者為次等,後者為尊等。第四是啜誦。即第四步,在勝負剛定之後,再慢慢啜飲,評估得失,吟詩作賦,樂此不疲。
由丁偉、蔡襄等名家發起的建安茶戰,流傳到上層社會,逐漸演變成壹種品茶、泡茶的清新淡雅的茶道藝術
建安的“鬥茶”活動被公認為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標誌。茶文化的本質是茶道,茶道的起源來自於建安“鬥茶”。日本的茶道藝術,以和、清、敬、寂的四則七則為核心,起源於建安的茶戰。因為宋代的茶葉還是白色的,於是就有了當年“建窯”燒制的“建燈”——黑釉瓷茶燈寶問世。
“窯樓”大約燒於晚唐。它興盛於宋代和元初。元朝中後期衰落;明朝基本廢除了燒。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有99座“龍窯”,其生產的瓷器被列為中國八大名瓷之壹,稱為“建盞”。《建站》問世後,蜚聲海內外。特別是日本人對它倍加珍惜,給予很高的評價,將其列為國寶級文物。
“建窯”燒制的“建燈”——黑釉“兔子的毫燈”,有自己獨特的造型風格和工藝特點。壹種是器物除了口邊薄之外,其余都極厚,特別是從腹部到足底的圓周,有的器物厚達壹厘米。其次,底部有很多帶字的物件,還留有“禦用”、“入燈用”字樣,說明是專門為宮廷燒制的皇家制品。第三,所有的器皿都有很深的黑色,有些有壹些棕色、醬色或其他顏色。由於釉中褐色或鐵銹色的紋理並排,看起來像兔毛,稱為兔毛斑,其燈命名為“兔毛燈”。這種特殊花釉的燒制表明中國的瓷器技術在宋代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第四,器皿已經普遍用輪制作,燒制出來的器皿形狀非常規整。所有器皿都裝在碗裏燒,用壹個容器。沒有發現重疊燃燒。第五,器皿在“龍窯”中燒制,長度從幾十米到壹百多米不等。壹個窯爐最大燒成量可達10萬件以上。
歷代文獻對“建窯”和“建燈”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時也賦予了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記》中說:“茶之色為白,宜為黑。建安做的是黑色,線條像兔毛,空白略粗...熱久了很難涼,用起來最重要。從外地出去的,不管是瘦的還是紫的,都不如他們。”宋徽宗、趙霽在《大觀茶論》中說:“燈的顏色是青黑色的,玉的最好。"在《陶說》中,朱妍說:"宋代的茶還是撇碗,以建安兔的米莉燈為上品。"
可見,建安“窯樓”制作的“建盞”問世後享譽海內外,被世人尊為瓷中珍品,從而成為宋代建州茶事中的二寶之壹,與“北苑”龍鳳組茶並駕齊驅而聞名天下,在茶藝王國的星空中相得益彰。鳳凰山位於建甌市東16公裏處東風峽鎮後北村。地勢北高南低,後寬前窄,南端直達東溪,宛如壹只鳳凰跪地喝水。還有季楓巖,突兀地矗立在鳳凰山南麓的林西頸上。四五瓣巖石下窄上寬,像壹頂栩栩如生的鳳冠。
蔡襄在《茶記》壹書中說:“(北苑鳳凰組茶)只有鳳凰山出產的產品才是好喝的。”宋代丁偉在《建安茶記》壹書中說:“鳳山非百尺之高,無險峰,乃傅鋼環抱,氣勢柔美,適宜嘉治惠玲之發展。”宋子安在《東溪品茶錄》中說:“其陽滿銀銅,其陰孕鉛鐵,其土赤,唯茶。”
鳳山茶神供奉在建甌東豐夏冬東二裏後北村。據說當地茶農已經在特力寺進行了祭祀,以紀念宋代北苑焙茶鼻祖張廷輝的開創性貢獻。鳳山茶寺原名鞏俐寺,民間也稱張三公寺。現在叫鳳儀寺或茶寺。
茶神張廷輝,字仲光,福建內閣門使。唐末五代時期,原是福建建安縣濟源的壹個焙茶地主。當時,張廷輝不僅開墾並擁有鳳凰山三十裏方園的茶山;此外,它還對茶葉的采種、采摘、分類、蒸茶和制茶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在從蒸綠茶到糊茶的演變過程中。
北宋初,張廷輝死後,村裏的人向年修祠供奉茶貢,祈求多考。紹興中學(1131-1162)宋代,朝廷封他為侯梅英,積功卓著,潤物細無聲,助人為樂。紀夫人的妻子。
中國茶史上,茶人死後是神,張廷輝可能是唯壹壹個。可以說,鳳山茶神張廷輝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壹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建甌茶業歷史悠久。到唐貞元二十年(804),建州刺史常滾以研究膏茶聞名。《唐十國春秋》說:“寶達四年(946年)奉命建州制奶茶,其品擅研奶茶,名聞天下。”
宋代,建甌茶業達到頂峰。第壹,宋代丁偉,建有鳳群和龍群。《畫集》說:貢品不超過四十餅,特擬獻上。雖然離部長家很近,但我沒聽說過。然後蔡襄,又創建了壹個小龍鳳集團。《歸田錄》說:其產品絕對精品,堪稱小眾。每二十個餅重壹斤,價值二兩黃金。
在煎茶的生產過程中,主要改變了工夫茶原有的制作方法,采用了半發酵工藝。同時將蒸青綠茶改為炒青綠茶,對綠茶進行滅活、揉撚、調配、精制。
據舒敏說,當時北苑有32個官餅店和14個小餅店,36個內園和38個外園。內花園是專供皇家飲酒的,外花園是準備給最近的大臣們的。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宋代建甌開始重視土質與茶品關系的研究,並總結出“(鳳凰山)陽富銀銅,陰厚鉛鐵,種的只是茶”,“知草木中茶最有靈性,故不種於畝間”,“猶似橘渡淮河為枳”(《》)。“茶宜種在山高、陽光充足的地方,黑土中有小石子者宜種,滋味清,香味濃”(《建甌縣誌》)。
建甌北苑龍鳳組茶,從宋初太平興國二年(977),朝廷派重臣曹敏,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8965,438+0),歷時465,438+04年。清朝光年間,煎茶再次興起。到光緒中期,建甌產茶量已“超過宋代”。宣彤二年(1010),建甌的蒲進、全浦、同方興三號茶樓在南洋第壹次勸導會上獲得金獎。民國二年(1913),詹金普贈送的烏龍茶再次獲得壹等獎,楊瑞普、李泉峰贈送的烏龍茶、水仙獲得二等獎。煎茶品質再次達到巔峰,產量也是全省第壹。建甌茶業的成就地位壹直延續到近代。
從唐朝到清朝建茶用了1000多年。茶農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改良茶葉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改進生產工藝,更新品種花色,從而不斷豐富了建茶的歷史內涵,為世界茶史寫下了光輝的壹頁。
更值得壹提的是,2006年,位於建甌東風面包房前的北苑渝北遺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次印證了建甌茶業在中國茶史上的至高無上。在建甌傳統茶文化的諸多重大事件中,也有大量贊美建甌茶、建安燈、建安鬥茶的詩詞,數量眾多,名揚四海,堪稱中國文遠史上的壹絕。據了解,在建安創作過築茶、築燈、鬥茶詩的著名作家有30多位,如宋祁、林逋、宋、蔡襄、範仲淹、梅、李、沈括、王安石、蘇軾、蘇轍、秦觀、黃庭堅、陸遊、李清照、曾幾何時、晁、周必達、楊萬裏、朱、鄭板橋等。其中陸遊的《建安雪》、蘇軾的《桃花茶》、範仲淹的何的《鬥茶歌》,都把人從“北苑”龍鳳團茶的美味帶入了如夢如幻的境界。請看:
建安學
宋·陸遊
簡溪官茶絕對天下無雙,所有香味都需要小雪。
雪飛起來都不擔心壹片茶葉,更不用說像跳舞的海鷗壹樣遮住空氣了。
在春風,我不枉來萬裏。
自古難做熊掌魚。
蘇軾的水調桃花茶
下了幾次雨,前壹天晚上還打雷。
旗槍大戰,簡溪春色先行。
取枝舌,搗之以露煙,作壹堆紫雲。
輕移金磨,飛綠塵。
老龍組真的是雞骨髓。如果以後放在兔子的毫克裏,瞬間就感覺舌頭回來了。
喚起青州搞,打回沙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腋下有微風,想去蓬萊。
範仲淹與張敏鬥茶之歌(節選)
北苑將獻天子,林中豪傑爭美色先。
雲外第壹山銅,碧玉甌起。
鬥茶味淡,鬥茶味淡。
其間,首品可欺,十目可欺千指。
贏了就爬不上去,輸了就丟臉。
能成為天庭之石是莫大的榮幸,理論上也是大有作為。
我能清大家之濁,我能醉千日方醒。
屈原試圖招募靈魂,但劉玲得到了風頭。
品新茶,成聖玉。
宋·歐陽修
建安三千五百裏,京師三月嘗新茶。
春窮蠟動,雷未驅龍蛇。
晚上鼓聲響徹山谷,成千上萬的人大聲呼救。
壹萬棵樹都睡不著,只有這棵樹先發芽。
據統計,宋代有關茶葉研究的專著約有二十種,其中專論茶葉建設的有十三四種。主要包括:蔡襄《茶錄》、宋代《建安茶錄》、趙的《北苑別錄》、的《建安茶錄》、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此外,還有壹些以茶構或茶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專著,如顧的《茶譜》和的《大觀茶論》。
歷史上,像福建省建甌市,茶制品(“北苑”龍鳳團貢茶)、茶具(“建安“窯”燒制的“建盞”)、茶藝(建安“鬥茶”習俗)、茶神(鳳山茶神張廷輝)、茶業(原定後蔡蒲)以及眾多著名的茶詩、茶研書都集於壹爐。建茶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其中有“生於福州,建州……”;經常得到,口感極好。“的語言。建州位於福建北部,漢末建安縣,唐宋時為州府,轄建安、歐寧、崇安、建陽、浦城、松溪、政和七縣。因為當時建州產的茶葉並不出名,所以很少被唐人提及。魯也沒有提到“建安產品”。到了宋代,建茶成為壹種時尚,常見於詩詞中。蔡襄《茶錄》稱之為“建安之品”;趙霽的“大觀茶論”稱之為“簡溪貢品”。“采茶”最早的直接名稱可能是李的詩《采茶使妳成為單身漢》。可見,茶葉其實是以產地命名的,壹般指建州、建安壹帶出產的茶葉。因為有劍溪流經建州,所以也指劍溪地區出產的茶葉。
盡管如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建茶的具體含義還是不同的。唐宋時期,煎茶的生產中心位於建州府(今建甌市)東郊鳳凰山。當時的茶是壹種蒸過的綠茶,壓制成小茶餅。做工精致,產量很少,主要是給皇帝進貢,皇帝分發給朝廷大臣。由於這種小茶餅的形狀上常印有龍鳳組案,故稱“龍鳳組茶”。所以那個時期建的茶主要是這種茶。因福建五代,鳳凰山茶園成為皇家茶園,位於福建北部,稱為“北苑”,所產茶葉命名為“北苑貢茶”。雖然名字不同,但其實指的是“龍鳳茶”。
到了元代,由於龍鳳團茶制作費時費力,沖泡極為繁瑣,不為北方來的元朝統治者所喜歡。此外,由於連年戰亂,鳳凰山的茶園開始衰落,同時200裏外的武夷山出產的茶葉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於是元朝統治者將皇家茶園遷到了武夷山。雖然重心發生了變化,但生產的茶葉仍然是緊蒸綠茶,仍稱為“龍鳳組茶”。武夷山位於崇安縣,建溪上遊,仍屬建州。因此,雖然當時被稱為“武夷茶”,但大多數人仍將武夷茶視為建築用茶。
這種情況直到明初也沒有太大改變。明朝建立後,鑒於前朝的教訓,采取了壹些減輕百姓賦稅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壹項措施就是廢除武夷山禦茶園,停止生產耗時耗力的“龍鳳組茶”。壹旦皇室不再支持,龍鳳集團茶就沒有未來了。此後,包括武夷山在內的江西周邊所有茶園都改為生產散茶。最初,我在安徽黃山學習“羅松”方法來制作綠茶。但由於武夷山特殊的地理環境,所生產的零散綠茶並無優勢。為了尋找出路,武夷山茶農從明末開始生產半發酵烏龍茶,壹舉成名。“武夷茶”成了名茶。這種情況極大地刺激了整個江西谷的茶產業。幾乎荒蕪的鳳凰山茶園也開始種植生產烏龍茶。到清代中後期,鳳凰山所在的建甌縣出產的烏龍茶在南洋勸業會和巴拿馬博覽會上多次獲獎,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可以與武夷茶相媲美。於是,煎茶這個名字重新煥發了光彩。但此時的茶的建設,與歷史上的茶的建設有很多不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