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同治鑒》史料豐富,除《十七史》外,還有數百種雜史書。書中的敘述往往是用幾種材料寫成的。當年、事跡有差異時,全部加入考證,並註明酌情原因,視為“考證”。《資同治鑒》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隋紀》、《唐紀》、《五代紀》。
然而,盡管《子同治鑒》被譽為“文筆嚴謹、脈絡清晰、網絡宏大、正文深思、史料豐富、考證詳盡、敘述詳盡、簡潔貼切”,但《子同治鑒》本身也有不少錯誤。
舉幾個《子同治簡》中的錯誤或不精確的例子:
1.《晉書》記載了呂光的第壹個國號“太安”,《資同治簡》則記載為“大安”。
2?《子同治鑒》中關於楊迪下西洋的記述有許多錯誤。6月23日以後,張掖到胭脂山的時間提前到6月17日高昌王到達張掖的日子。《資治通鑒》卷十五(漢·)文帝二年:“戊戌八月,宰相張蒼免。”但據《二十世說閏表》記載,丁懋碩生於文帝兩年後的八月,當月並無變法運動。
3.所謂“王莽毒殺漢平帝”是辛莽末年起義軍編造的謠言,司馬光等人將其寫成信任史是不負責任的。
總之,《資同治鑒》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壹部偉大的多卷編年體史書,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考證的困難,有些謬誤在所難免。妳要引用最好的歷史文獻,形成自己完整的歷史脈絡,就不會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