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第壹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他帶著壹百多名隨從從長安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住,關押了11年。他不忘使命,成功逃脫,抵達大嶽。當時大嶽早已西遷,無意再戰匈奴。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他在西域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們想與漢朝交流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率領壹個代表團,帶著成千上萬的牛羊和大量的絲綢,去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方國家也派出使節訪問長安。漢朝與西域的交流更加頻繁。
西域的建立:西域各國紛紛加入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掌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歸中央政府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班超管理西域: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保護者。他治理西域三十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派甘英去大秦,派甘英去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者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與中國的第壹次直接接觸。
公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不顧年齡,帶著四位同僚從長安出發。穿越塔克拉瑪幹,穿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印度中部,經過14年的旅程,終於從海上回到中國。法顯此行抄了佛法集。
公元629年,唐朝僧人玄奘再次從長安出發,開始了真正的旅程。#35199;遊記?#12290;過涼州,過流沙河,過哈密,過天山,來到撒馬爾罕,然後繼續走,與大雪山的冰雪搏鬥,最後到了印度。
杜歡是唐代的壹位旅行家。唐中葉,趙婧生於萬年(今陜西Xi),通典作者杜佑之子,生平不詳。天寶十年(751),唐玄宗,帶著安溪、高馬德四鎮縣治西行西域。在丹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紮姆布爾附近)與糧軍交戰,唐軍大敗,多人被俘。杜歡在營中參軍,在阿古羅(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庫法)被俘。他遊歷了中亞和西亞的許多地方,行蹤到達了地中海,歷時11年。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杜歡從阿拉伯半島、波斯灣、阿曼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乘商船回國。這是壹條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當時中國海外交通和貿易的最遠路線。杜歡回國後,把自己的非凡經歷和在西域、西亞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壹本書《京杭集》。杜歡的西域之行,經過東西陸路和海路兩條絲綢之路,全程約八萬裏。他行蹤之廣,行程之長,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他是第壹個到達西亞和地中海的中國旅行者。它不僅向人們介紹了中亞、西亞和南亞的風土人情,增進了人們對世界的了解,還促進了東西方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