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屬於中醫痰、水腫、頭暈、頭痛、耳鳴、心悸、胸悶、中風的範疇。其病因復雜,多因飲食疲勞、內傷、肥胖或遺傳等因素,導致五臟陰陽失調,痰濁內生,水飲內滯,久積血瘀,痰瘀互結。“蘇文?《提痛論》中有“百病生於氣”的描述。”蘇文?《虛實論總論》指出:“……仆擊,偏燥……,肥貴人糊梁之病。”“蘇文?《五藏之代》中也有描寫:“多食鹹食,脈凝而泣變色……”。和“蘇文?極真理論直接指出了五臟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壹切風致眩暈歸肝,壹切寒致郁結歸腎;...所有的氣和月都是抑郁的,都屬於肺;壹切濕腫,皆屬脾;所有火熱的眼角都屬於火;壹切痙強,屬濕...".
從這些古訓中,我們不難看出高血壓與五臟的密切關系。為了繼承和發揚中醫的精髓,作者對五臟致高血壓的機理進行了探討,望指正。
第壹,肝臟與高血壓
肝藏血,主疏泄,五行中屬木。正常情況下,它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使氣血和諧,經絡暢通,臟腑活動和諧。如果長期情誌失調導致肝衰竭,氣機逆上,血隨氣升,則頭暈目眩,頭暈疼痛,面色潮紅,心煩易怒;那就是,“蘇文?《調經論》說:“血多則怒。“若病程遷延,火傷陰,陰不制陽,肝陽上亢。如果不控制上升,風就會變成高血壓。主要表現:頭暈目眩、頭搖疼痛、落枕肢顫、言語笨拙、手腳麻木、行走不正,甚至昏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病情難治。
二、腎臟與高血壓
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藏精控水,腎精衰退,腎陰陰陽失調所致的高血壓,其特點是虛瘀,以虛為主,痰瘀互結,病程纏綿,漸進性發展,病情重,易衍生多種證候。包括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虛。腎陰虛除了有陰液不足的癥狀外,還會因水不足而導致肝腎、心腎兼病的證候,水不足不能助心火。腎陽不足最易影響心脾,心陽虛弱,脾陽虛弱,三焦氣化不暢,水液代謝異常,易導致水濕過多引起的心悸、氣短、浮腫,多見於高血壓嚴重並發癥。陽虛,津液和血液因溫運而流失,容易引起痰濁血瘀,造成虛中帶實。腎陰腎陽明顯的寒熱表現,多為全身無力、腎氣虧虛衰的癥狀。
第三,心臟和高血壓
心為君之官,為生命之本,主血脈,主心神,五行中屬火。如果心氣充盈,心功能正常,血管通暢,臟腑內外,四肢百廢,經絡得以滋養,身心得以尊享,心神平安,精神飽滿,人體無病。如果長期疲勞、肥胖或情緒緊張,疲勞、悲傷會導致心臟血液不足,身心營養流失,心陽不振會導致心臟血液運行緩慢,脈經不利,長期停滯,進而形成高血壓。瘀血滯於頭會清陽,大腦失養,表現為:頭痛、頭暈,甚至昏厥;脈中瘀血,導致四肢麻木,關節不利;郁積於心,引起心悸、焦慮、失眠、健忘,甚至心痛、腰酸;郁積日久,化火為陰,而陰虛風動則導致狂躁、譫妄、突發疾病,危及生命。
第四,脾與高血壓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血。當脾功能正常時,水谷可以被消化吸收,氣血可以不斷得到補充。經絡、四肢、臟腑都能得到滋養。同時,脾臟健康旺盛時,津液運化正常,不致痰、飲、水濕等積而致病。如果平時肥胖,或嗜肥嗜甜,或勞累傷脾胃,則脾失健運,消化吸收功能異常,氣血生化虧虛。氣虛不能吸血,血不循正常途徑溢於脈外,造成血瘀。同時,脾失健運,水液代謝紊亂,水濕內停,或生痰生津飲,或肌癰外溢,因水腫而致高血壓。主要表現為:頭暈、頭重、腹脹疼痛、胸悶、厭食、四肢沈重、乏力等。頭暈》說的是“無痰不頭暈”。往往病程纏綿,久久不愈。
動詞 (verb的縮寫)肺和高血壓
肺主氣,調節呼吸,充當脈搏,是水神之源。肺功能正常,則氣的升降和呼吸運動正常,氣血津液通過宣降功能散布於全身,滋養組織器官,同時水通道的開閉,使水液代謝正常運行,不會生病。如果疲勞或寒雨引起肺氣虛,肺失宣,呼吸功能下降,氣體交換不足,出現氣短;如果水液代謝功能異常,水就會積成痰飲,甚至出現水腫,產生高血壓。主要表現為:頭暈、胸悶腹脹、氣短、咳喘、面部空虛、小便不利等。病情變化快,宜早診早治。
梅格中醫在線診療,您身邊的貼心老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