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0 165438+10月28日,朝鮮戰場上的巨變在世界上引起的壹系列反應,讓歷史學家眼花繚亂了半個多世紀。
165438+10月28日淩晨5點左右,在京的毛主席正在給遠在朝鮮的彭發電報,要求消滅美軍三個師時,被稱為總會為自己的失敗開脫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從東京發來的電報讓華盛頓驚慌失措:“這個總部已經做了力所能及的壹切,但它所面臨的局勢超出了它的控制和權力。”
美國總統杜魯門得知這份電報的內容後感到很驚訝。僅僅壹個月前,遠東總司令還在威克島上很輕松地告訴他,華北已經不是問題了,現在他卻憂心忡忡地告訴美國:“顯然,我們目前的軍事實力不足以應付這場不宣而戰的人戰,天時地利人和對他們更有利。”
當天晚上9點,在抗美援朝誌願軍司令部,彭正在拍手為113師的龍元裏鼓掌。
與此同時,美國駐日本東京大使館,晚上9點50分,麥克阿瑟正在與被他緊急召回的盟軍東西線主官沃克和阿爾蒙德將軍商討對策。這次會議從此飽受詬病,前線崩潰在即,將軍們卻被召集到大後方開會,美日軍事科學家稱之為“最奇怪的會議”。
會議最終決定停止對東西線的進攻,迅速將盟軍撤退到平壤和元山進行保護。
撤退成了四天前發起北進攻勢的盟軍避免滅亡的唯壹選擇。
美國學者評論說:“第八軍司令沃克研究了中國人的特點後,發現他們紀律嚴明,敢打敢拼,百折不撓。他們喜歡從營級到軍級使用包圍戰術。壹旦他們獲得了優勢,他們會立即利用這壹優勢。但和朝鮮人壹樣,後勤供應也是致命弱點。”根據巴頓“壹旦做出決定,就不要拖延”的建議,沃克決定將部隊撤回到最佳防禦位置。無論多遠,他都會在指揮官中國第38軍和第42軍完成包圍之前安排好壹切。
戰場上的誌願軍總司令彭,要在朝鮮實現消滅毛主席壹戰的盟軍主力的熱切期望。這取決於每壹個在朝鮮山區戰鬥的士兵。然而,對於這些已經耗盡體力和精力的士兵來說,要完全阻斷強大對手的退路,是壹項難以想象的艱巨任務。
郭忠田,113師337團1營1連二排長,負責龍源裏北山葛仙嶺下面的壹個山頭,離公路只有50米。他的部隊有個特點,規定什麽都可以扔,除了武器彈藥,幹糧袋,小鏟子。所到之處,他動員士兵不吃飯挖工事。
這個連從朝鮮開始就是預備隊,沒有向對手開過壹槍,但是很多士兵因為挖工事,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1營的陣地正好卡在了由北向南的路上。1營部署1連,阻止敵人從北方南逃。2排占據的陣地正好在馬路的壹個拐角處,地形非常好,飛機和大炮打不到他們。
29日上午,從三所分流的大量盟軍逼近陣地,他們是從南方撤出的美軍主力。郭忠田指示戰士張忠祥瞄準前方吉普車,打響了他們抗美援朝的第壹槍。
當時,只有輕武器的誌願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抵抗對方的坦克。他們雖然不會爬山坡,卻可以在下面的公路上橫沖直撞,用身體對抗鋼鐵坦克,就像古羅馬的鬥獸場壹樣。
士兵們不得不用炸藥炸毀坦克,他們在第二天黎明時用完了炸藥。還活著的士兵沖向坦克,把壹捆捆手榴彈塞進坦克的履帶裏,但美國的坦克手很快就能修好,中國士兵只好再沖過去引爆炸藥。
打坦克基本是兩個人打。第壹個士兵受傷了,炸藥沒有放好。壹個排長急了,拿著炸藥沖上去,結果把敵人的第壹輛坦克炸了。後面壹輛高速行駛的坦克撞上了前面壹輛損壞的坦克,於是從南面撤離的聯軍車隊和坦克就被這兩輛坦克擋住了。
阻止南方盟軍的戰鬥正在進行,從順川以北增援的美軍騎兵第壹師殺到了守軍後面,試圖打通他們稱之為攻擊嶺的撤退通道。
雙方士兵把機槍和槍管都染紅了,激烈的戰鬥讓中國士兵重新評估眼前的對手。
戰場上的美軍士兵幾乎都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日本部署的占領軍。因為投降的日本徹底放棄抵抗,占領軍在那個島國過著非常悠閑的生活,所以壹度被記者形容為榻榻米上的部隊。
但這些看似閑散的士兵,過慣了太平日子,卻還在實戰中廝殺,導致防禦陣地險象環生。
誌願軍113師337團2營比1營稍晚到達戰場。他們剛剛占領陣地,還沒有在敵人發動進攻前構築防禦工事,所以陣地很快就被敵人沖走了。進攻陣地的對手立即包抄1營的後面。壹旦他們的企圖實現,將切斷與敵人正面激戰的1營的後方指揮、彈藥投送和傷員後送。
1營教導員陳跑去組織反擊,可半路上發生的事情卻出乎他最大的意料。他突然遇到壹支隊伍,他們就是之前突襲過武陵橋,然後按照軍方的命令繼續開路的軍方特遣部隊。這對於處於危機中的陳來說無疑是壹個大救星。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手裏沒有壹兵壹卒的陳對特遣隊指揮員、偵察部兩個科長、副科長說:“請妳們務必替我占領目前的主攻高地,確保我陣地這壹邊的安全!我要去團裏報到!”兩位科長毫不猶豫,立即命令偵察分隊跑步占領高地。陣地回到2營手中,被撕裂的缺口擋住。
至此,美軍三個師的主力被困在李鳳鳴、桂川、三所裏、龍源裏之間的包圍圈裏。只要突破三所裏、龍源裏的出口,就能打開壹條出路。
進攻與撤退,包圍與突破,壹場震撼人心的血與火的戰役正在朝鮮的凍土上滾滾展開。
美軍可以在開戰的任何時候編織壹張鋪天蓋地的戰網。壹個支援炮兵營在20分鐘內發射了3000多枚炮彈。
即使陸路運輸出現問題,美軍不僅可以從天而降武器彈藥和食物,還有牧師(美軍有牧師制度,營以上單位都設立牧師,軍隊利用牧師巧妙地利用宗教將士兵的幻想和寄托化解為對事業的忠誠和對指揮官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和威士忌。而且戰場上的傷員和死者的屍體可以通過空中走廊快速撤離,不僅大大減輕了作戰部隊的負擔,對士兵來說也是極大的心理安慰。
因為美軍有足夠的彈藥和汽油,為了防止裝備被凍壞,規定每30分鐘發射壹次武器。美軍的連長還有壹個額外的任務,就是強制疲憊的士兵定期更換濕襪子,以防凍傷。
而中國軍隊的作戰環境要差很多。因為沒有制空權,所以頻繁遭到空襲。白天,他們只能躲在山谷和巖石的縫隙裏,躲避凝固汽油彈造成的火海。晚上,他們在月光下出來戰鬥,黎明時不得不躲藏起來。這種月光攻勢大大限制了攻擊速度。
戰爭初期,美軍壹個師壹萬多人擁有1400輛車,而壹支四萬多人的誌願軍只有幾十輛畜力車,剩下的物資只能靠人力搬運。戰鬥遍布數百公裏的崇山峻嶺,誌願軍幾乎可以獲得零補給,全靠隨身攜帶的微薄物資支撐戰鬥。這些物資彈藥只能供應7、8天,所以7、8天後戰爭就結束了。
有的誌願者壹行幾十人,所有食物只有三個土豆。很多人只能靠找敵人的食物生存。敵人白天進攻,誌願軍晚上反攻。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時,收集了敵人留下的壹些彈藥和食物,這些食物就成了誌願軍充饑的東西。部分美軍被誌願軍包圍投降後,發現中國士兵經常不顧美軍汽車上的補給就沖過去,讓部分美軍士兵溜之大吉。
對手利用空中優勢,以絞殺戰術破壞中國的軍事運輸,長度超過20米的橋梁全部被炸毀,日夜封鎖道路,補給極其困難。由於傷員只能等待擔架隊靠人力慢慢運送,有的送到後方醫院時已經成了凍僵的屍體。
1950年,朝鮮冬天的嚴寒是歷史罕見的,晚上氣溫降到近零下40攝氏度,是誌願軍唯壹壹次戰鬥。嚴寒造成誌願軍大量非戰鬥減員,很多戰士手腳被凍成了爛肉。連手雷的線都拔不出來,導火索也不發火。近70%的迫擊炮炮管因為冷縮打不著火,戰士們的手都粘在了炮彈炮管上。
在這場極度不對稱的較量中,中國的軍隊只能依靠數量優勢和傳統精神力量。守衛戰非常殘酷,但是敵人非常猛烈的炮火仍然沒有瓦解和打亂我們的陣地。戰士們很堅定,聽從指揮,說什麽都不會動。有的公司只剩壹個班了。除了炊事班和幾個通訊員,連隊幹部不多,但還在地上。
中國的軍隊有個傳統口號——人在陣地!壹旦壹塊土地被指定為陣地,防守者的生活就與他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人生在位置上。
朝鮮戰爭期間,有壹件事讓後來擔任誌願軍副司令員的陳賡感觸頗深。美軍指揮官給壹個師長下命令,要不惜壹切代價守住某個陣地。接替麥克阿瑟擔任總司令的李奇微將軍立即把這段話壹筆勾銷,說只有集團軍司令本人才能對壹支大部隊下達這樣的命令。除非我親自勘察地形,觀察現場情況,確定有必要這樣做,否則我絕不會下達保衛陣地的命令。
而中國的軍隊卻比美國軍隊更獻身於死亡。“人在陣地”“誓死堅守陣地* * *”之類的命令,往往出現在戰鬥的關鍵時刻。決策和石頭往往是身處困境的戰士堅持戰鬥到最後的武器。
這個時候中國軍隊的連隊只剩下20人左右,以前是近200人。失去的陣地依靠肉搏戰手榴彈和刺刀將他奪回。
盟軍突破前沿陣地,使337團的指揮所壹下子暴露在敵人的威脅之下,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正在這裏的副師長劉海清立即喊道:“指揮所不能亂!誰都不許動!”並立即組織反指控。政治部主任王樹瑞站出來請戰,帶領突擊隊沖上山頂,用刺刀尖挑著陣地。
為了便於行軍和潛伏,幾乎所有的中國軍隊在過鴨綠江之前都把重炮留在了江北,所以他們壹開始能使用的武器只有小型迫擊炮和配備少量炮彈的輕武器,唯壹能裝備較多的就是手榴彈。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只有30多米,這就決定了它們只能進行近戰。在戰鬥中,美軍發現撲向他們的中國士兵似乎並不知道對由子彈和雨水組成的死亡之墻的恐懼,就連美國士兵也不禁嘆息。
在戰鬥中,美國軍隊被中國人民欺騙了。被轟炸得喘不過氣來的誌願軍排長郭忠田,讓人在旁邊的荒山上挖假陣地,引來大批美軍飛機盯著攻擊,浪費了數百噸彈藥。
中國人被美國軍方欺騙了。被誌願軍壓到陣地前沿的敵人揮動白旗表示投降,113師337團1營1連1出去投降。但他們剛離開工事,敵人突然開火,造成壹個班大部分傷亡,敵人趁此機會沖向陣地。雖然守軍最終奪回了陣地,但遭受損失的指揮官卻十分苦惱。
雙方來回交鋒,每壹次易手都在陣地上加了壹層屍體,以至於參戰的美軍士兵把這片山林稱為墓地。
戰鬥開始前,郭忠田命令士兵在壹塊巨石下挖洞建造掩體。當時在美軍猛烈的火力掃蕩下,他居然掩護了自己的排的士兵,創造了以僅受壹點輕傷為代價,擊斃敵人200余人,繳獲槍支9支,汽車58輛的戰例。可謂是戰爭史上的奇跡。戰後戰士們對這塊巨石深懷感激,有人在上面寫下了“救命石”的字樣。戰後,該排被誌願軍總部授予郭排稱號,被授予壹級英雄稱號。
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意誌大大出乎盟軍的意料。在許多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軍回憶中,他們都高度評價中國人民誌願軍勇敢無畏的戰鬥精神。美國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比萬曾評論說:“朝鮮戰爭是國家意誌之間巨大沖突的競技場。”這可能是向中華民族解釋其價值的最佳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