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自然地質信息中心)
總結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建設、選匯、資源積累、館藏管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顯著成績,分析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認為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存儲模式和服務體系。建議今後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管理政策和技術方法,進壹步加強外匯管理;重點加強省級館藏機構和地質工作單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匯聚和整合全國物理地質數據信息資源,實現* * *服務。
關鍵詞: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進展困難任務
自2008年《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各省(區、市)地質資料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期。其主要標誌是: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的要求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特點,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實物地質資料的采集管理、館藏管理和委托保管穩步推進,大量珍貴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存;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手段和產品不斷豐富,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然而,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基礎薄弱,盡管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處於剛剛起步的“初級階段”,目前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基於這種情況,筆者圍繞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現狀和發展思路這壹主題做了粗淺的總結和分析,供各級領導和同仁參考。
1我國物理地質數據管理和服務取得重大進展。
1.1建立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
在行政管理方面,在進壹步加強國家行政管理的同時,各省(區、市)基本落實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和職責,建立了國家和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部分省(區、市)開始嘗試向市級延伸。
在采集管理方面,繼國土資源實物地質數據中心(以下簡稱“實物地質數據中心”)成立後,全國大部分省(區、市)都實行了實物地質數據的采集管理,開展了實物地質數據的篩選、接收和存儲工作。同時,根據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特點,將油氣、海洋等實物地質資料納入統壹管理範圍,實行委托存儲制度。35家委托保管單位與國土資源部簽訂委托保管責任書,落實委托保管責任,按要求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接收、保管和服務工作。
1.2實物地質資料報送管理穩步推進。
2012國土資源部通過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臺推進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壹體化管理。兩年來,平臺運行平穩,成效顯著。據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統計,截至2013年底,* *共收到31個省(區、市)的匯交人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清單9573份,其中包括中央財政資助的項目和大量社會資金資助的項目;物理地質數據中心篩選了47個項目,並發出了提交通知。這些項目的提交者整理了實物地質資料,提交給實物地質數據中心。31個省(區、市)的地質資料收集機構共收到實物地質資料清單6624份,從中篩選收集實物地質資料18份。2013年度,委托保管單位保管油氣地質資料33份,收到1868井38051m巖心和165438井187巖屑。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已基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各級采集機構和委托保管單位按規定處理了匯交人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並進行篩選接收,使我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實現了規範化。
1.3館藏資源日益豐富,大量珍貴的實物地質資料得到了有效保存。
截至2013年底,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中心、31個省(區、市)地質資料中心(或信息中心、檔案館等相關機構)、33個油氣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單位、2個海洋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單位已收集1765438+。這些物理地質資料主要包括:285個典型礦井的代表性鉆孔巖心和系列標本;青藏高原97 1: 25萬區域地質調查標本和光學切片;10“金釘子”剖面和重要立法剖面的標本和柱狀樣品;鉆科鉆1井等科學鉆探和深部勘探項目的巖心巖屑;內陸油氣盆地和大陸架油氣勘探用鉆孔巖心和巖屑;海岸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極地調查和海外地質調查取得的巖心、巖屑、樣品和標本(表1)。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是通過巨額投資和幾代地質學家的辛勤勞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們除了具有重要的檔案保存價值外,還具有非常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可以為進壹步的地質勘探和科學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表1各級收集機構收集的實物地質資料統計表
1.4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管理不斷完善。
經過近65,438+00年的發展,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日益豐富。除了傳統的整理保管工作外,還開展了記錄歸檔工作,逐漸形成了壹套比較系統的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同時開展了巖心掃描、標本攝影和薄片顯微攝影,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此外,國家自然地質檔案館、部分省級國土資源部門信息中心、中石油周年油田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和管理服務系統,實現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檢索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服務水平。
1.5物理地質數據服務成效顯著。
近年來,各級采集機構通過提供網上查詢、室內觀測、采樣測試等方式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在地質勘探、科學研究、專業教學和科普宣傳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檔案館除了編制《全國重點成礦區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目錄及分布圖》實物地質資料目錄及分布圖等公共服務產品外,還探索開發了《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部分整裝勘查區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等特色服務產品。近年來接待國內外專業技術人員約300人次,觀測巖心65438±0.4萬米,取樣6925件。已為地質院校約3800名師生提供教學實踐服務,為超過10000人提供科普服務。
2013年,委托保管單位保管油氣地質資料33份,使用實物地質資料7654人次。除觀察巖心巖屑外,還取樣4萬多塊,654.38+0.6萬g,檢測3400多塊。201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接待1836人次,樣品48萬g,測試342件。
2 .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國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這只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第壹步。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面對大量實物地質數據資源和廣泛的社會需求,存儲能力和開發服務能力嚴重不足。
中國是世界上物理地質資料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國家之壹。根據2010年全國31個省(區、市)482個單位的1359個實物庫、460個露天存放點和529個埋藏點的實物地質資料調查結果,共有825萬個巖芯,1002萬塊。除了這些物理地質數據,近年來還產生了數百萬米的巖心等物理地質數據,未來還將以更快的速度繼續增加。
按照分級管理、分散保管的制度,這些實物地質資料要經過篩選、分類後,分別保存在國家、省(區、市)館藏機構、委托保管單位和地質工作單位。受土地、資金、人員編制等限制。,實物地質數據庫建設困難,特別是省級實物地質數據庫建設緩慢,大量地質工作單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也十分落後,甚至停滯在20世紀的水平。因此,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遭到破壞,其信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雖然在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實物地質資料分散存儲在十幾個行業和部門的幾十個采集機構和上千個地質工作單位,受管理體制、機制和技術方法的限制,實物地質資料的利用範圍大多局限於單位內部,利用方式主要是采樣和測試, 實物地質資料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遠遠不能滿足地質找礦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 .解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問題的思路
調整和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是解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問題的關鍵。
3.1改變傳統存儲模式
巖心、標本、樣品、光學切片等實物及其包含的信息稱為物理地質數據;實物是載體,地質信息是內涵。在多年的管理實踐中,我們壹直重視和強調對實物的收集、存儲和利用,而對信息的管理和開發相對薄弱。這種重視實物,忽視信息的管理模式,必然會產生難以克服的弊端。
如前所述,我國擁有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目前無法保存,即使建立再多的實物庫,也只能選取極少數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實物進行存儲。對於大量無法入庫保存的實物,在采集影像並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其地質信息後進行掩埋或銷毀。
實物收藏方面,不需要嚴格限定各級收藏機構或保管單位的收藏範圍。也就是說,特別重大、重要的實物雖然主要收藏在國家級實物庫和省級實物庫,但也可以存放在委托保管單位和基層地質工作單位。此外,還應建立更新機制,即無論哪壹級的實物地質資料存儲單元,對已失去存儲意義的藏品進行更新和掩埋銷毀,使有限的存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綜上所述,解決實物地質資料存儲問題的方向是加強實物信息的提取、整理和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嚴格的藏品篩選,只保留少量精品,建立實物藏品更新機制,讓有限的實物數據庫永遠活下去。
3.2更新物理地質數據服務模式
我國物理地質資料服務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服務產品和手段有待豐富外,最重要的是實物地質資料保存在十幾個行業和部門的上千家地勘單位。由於管理機制等原因,服務對象基本局限於本單位,利用效率較低。因此,必須改變部門分割、單位獨立的服務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建立服務平臺,實現全國實物地質數據信息共享。
4.中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面臨的主要任務
4.1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和技術方法。
總結近年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服務實踐,根據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特點和發展需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及時修訂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修改補充的要點主要包括:進壹步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的館藏機構和委托保管單位的職責和資質,允許藏品置換;增加匯交人在履行匯交實物地質資料義務後自主處置實物地質資料的權利,允許提取資料後掩埋或者銷毀;強化實物地質資料享有各方的責任和權利。
同時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配套文件及相應的技術方法和工作規則。比如實物地質資料收集機構(委托保管單位)的資質和分級標準;物理圖書館的設計和建設要求;物理地質數據的篩選方法;埋藏和銷毀實物地質資料的規則;實物地質資料* * *享受服務指導等。
4.2進壹步加強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管理。
目前納入地質資料采集監管平臺的項目還存在壹些疏漏,監管體系有待進壹步完善。部分采集人員填寫的目錄清單仍不規範,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接收存在較大差距。
在全面總結近兩年實物地質資料監管工作的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進壹步完善管理和技術,使實物地質資料監管更加到位和規範。
4.3實物地質資料清理,但多年積累占。
多年積累的大量實物地質資料既是寶貴的信息資源,也是地質工作單位的沈重負擔。清理這壹點,不僅可以減輕地質工作單位的負擔,而且有助於開啟壹種新的管理模式。清理遲遲不能實施的主要原因是涉及單位多,困難多。事實上,只有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調動地質工作單位的積極性,才能解決這些困難。
按照清點-整理-處理的思路進行清理,即清點、整理後,對已經無序損壞的進行分類-銷毀,其余的按照其存儲意義和利用價值進行分類,然後移交、保管、掩埋,這樣會大大減少工作量。為了擺脫實物地質資料存儲的困境,地質工作單位迫切希望國家出臺相關規定和辦法進行清理。遼寧有色地質隊103,自籌資金50萬元,修復了巖心庫,清理了多年積累的巖心和子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個團隊的工作可以在很多地勘單位推廣。
4.4加強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的管理和服務。
國家物理地質數據中心應進壹步完善存儲系統,特別是跟蹤中國重大地質工作的進展,加強科學鉆探和極地勘探等“精細”物理地質數據的接收和收集。在此基礎上,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加強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產品的開發,改進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效果,特別是為地質勘探和科學研究服務。
省級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管理服務十分薄弱。目前,我國仍有部分省(區、市)未落實征收管理責任。即使在已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的省(區、市)中,仍有部分省(區、市)因人員、資金或存儲設施設備不落實,未對實物地質資料采集進行實質性管理。基於這種情況,對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分類進行監督和指導:對安徽等條件較好的省份,制定實物地質資料存儲計劃,全面開展實物地質資料接收、收集和服務利用工作;對於準備建設實體倉庫或已落實委托托管責任的河北、四川等省份,積極推進實體倉庫建設,規範托管工作;對於困難較大,短期內難以進行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管理的,建議在省(區)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的協助下,由國家實物地質檔案館負責收集管理。
4.5加強地質工作單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
地質工作單位(包括地質隊、地勘院、公司等)。)是物理地質數據的生產者和主要使用者,因此是物理地質數據管理服務的基礎。然而,近年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進展甚微,特別是移交責任完成後,大多數單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巖心、樣品庫磨損甚至坍塌,缺乏專業人員和技術手段,大量積累的實物地質資料損毀嚴重,新生成的實物地質資料難以保存。
面對這種情況,國家不僅落實地質工作項目和實物地質資料的經費渠道,而且為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和保管提供保障。最重要的是進壹步強化地質工作單位特別是具有甲級地質勘查資質的地質工作單位對地質資料的管理責任,必須按照《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國土資發〔2008〕137號)的要求,建立壹定規模的巖心樣品。此外,在強化地質工作單位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的同時,賦予地質工作單位壹定的自主權——在履行收集和交付責任後,大量剩余實物地質資料可以根據本單位的需要和保管條件,在提取實物資料信息並立案調查後,自行掩埋或銷毀,最終實現交付、保管、丟棄, 改變原來雖然沒有能力管理,卻不敢處置,任其自然破壞的局面。
4.6整合實物地質數據信息資源,實現全國實物地質數據信息共享。
在行政管理上,打破部門和單位的分割,建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機制和信息共享體系。在技術上,整合國家館、省館、委托保管單位、地質隊(所、所、公司)等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研究信息組織方法,搭建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平臺,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鉆探數據庫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地質資料信息共享體系。
5結論
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以2002年《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為標誌的新時期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已走過10多年。多年的管理和實踐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通過本文的總結和分析,作者難免有失偏頗和膚淺。希望各位同仁指正,也希望有關部門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進行全面總結,以便對今後的工作進行科學的規劃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