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的美食常識有哪些漏洞?
1、?玉米?
《笑傲江湖》第二遍:“農婦從屋裏出來,手裏拿著四根煮好的玉米棒子。”?
《神雕俠侶》第六章:“他(楊過)從小就在江湖上闖蕩,找點吃的還真行。環顧四周,他看到西邊山坡上長著壹大塊玉米,於是他挑了五根棍子。玉米還沒熟,但可以吃。”?
沾有皇室血統的劍(1):“老婆婆拿出壹些玉米餅招待客人,燒了壹壺熱水給客人喝。張吃了壹個玉米餅?
玉米不是中國原產的,這是常識。玉米起源於美洲,直到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回來才傳入歐洲。估計最早在16世紀中葉傳入中國(現在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肅平涼府治,當時稱為“番麥”)。?
如果林平之真的能在福建山區吃到“熟玉米棒子”,估計最早也要在1577年(福建今年開始種玉米)。然而,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是不確定的,這本書充滿了這種似是而非的歷史背景特征。在《染有皇室血統的劍》中,張在廣東吃到玉米餅還是有可能的,但這也是基於壹個不靠譜的假設:那就是老太太是當地的農村標兵帶頭人,她引進了這麽新穎的外國品種,張居然知道是玉米餅。?
但是,楊過要想在陜西的山坡上找到壹片玉米地,至少也要三四百年——但金庸大筆壹揮,壹口氣空運了五個玉米棒子給楊過!當然,他不僅僅是對楊過這麽好,下面我們會看到,他對楊過的爺爺也是這麽大方。
2、?花生蠶豆南瓜?
射雕英雄傳(1):“(屈3)慢火燙兩壺黃酒,出蠶豆壹碟,鹹花生壹碟,豆腐幹壹碟,鹹蛋三片。”?”楊鐵心見壹壺酒已經喝完,又是壹壺,三個人就痛罵秦檜。瘸子又拿來壹碟蠶豆花生。”“有時候,兩人還會去小旅館喝幾壺,瘸子曲三還會燒酒,帶蠶豆、花生等飲料。”?
《龍八枝》20回:“(馮曉)看到了很多熟肉、炒飯、棗、花生、魚幹之類的幹糧,更妙的是,還有壹大壇子酒。”?
笑傲江湖(1):老人說:“是的,是的!男人要喝酒,先用些牛肉、蠶豆、花生。”?
笑傲江湖第二回:“茶博士泡了壹壺茶,端上壹盤南瓜子,壹盤蠶豆。”?
笑傲江湖第二十五回:“(令狐沖)拿起酒碗,又壹飲而盡。店裏沒什麽喝的,他就抓了幾顆鹹花生扔進嘴裏。”?
這裏把蠶豆、花生、南瓜子寫成普通飲料,但這三種作物和玉米壹樣,都是中國本土的,很晚才從國外引進。?蠶豆在元代從波斯傳入中國(參考這方面的權威著作:勞費爾《中國伊朗版豌豆與蠶豆》),直到明代才大面積種植。?
花生和南瓜是美洲植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開始在舊世界傳播。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蠶豆晚得多,大約在1530年代傳入中國,但從沿海傳入內陸的速度非常緩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還是壹種不可多得的盛宴食品(見何炳弟《明初人口下降及相關問題》第八章“土地利用與糧食生產”中關於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內容)。)。?
在《笑傲江湖》中,內陸城市武漢的花生也被描述為非常普通的飲品,連內陸武當山的居民都知道(第二十六回,吳唐門弟子假扮老農,嘲笑令狐沖為“瓜子花生”)。這種情況絕不會早於1700年。?
《射雕英雄傳》中,公元1199年,臨安壹窮寨破鋪,屈三得以出波斯、美洲進口糧食(蠶豆、花生)。郭和楊驚呆了,當時連小說《吃貨》都沒看,也就沒在意。按理說他們至少應該抓著屈三喝壹聲:“武!”這個零售價是多少?“不過,考慮到瘸子屈三是高腳桃花島人,武功知識壹流,他比哥倫布先去過美洲也就不足為奇了。?
甚至可能還有在屈三之前去過美洲的人:北宋契丹英雄蕭遠山,也帶了壹些花生給兒子馮曉當飲料。馮曉是《龍且八枝》中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點菜時他總要切幾斤牛羊肉。蕭遠山留下花生這樣珍貴稀有的外國食物,顯然是有意義的。我,中國,比哥倫布更早到達美洲,這裏再多壹個證據。?
3、?西瓜?
《射雕英雄傳》23:“(黃蓉)去村裏買了壹車西瓜。”?
《笑傲江湖》第五回:“(譯林)走了二裏多,看見好幾畝瓜田,種滿了西瓜。”?
“西瓜”這個詞不是漢語,而是起源於女真語(參考《漢語借詞詞典》)。這種植物原本不屬於中國,產於西亞。五代北宋時傳入西域,後由晉國傳入南宋。但西瓜的廣泛種植大概要等到清朝回歸新疆,也就是陳家洛時代(參考[美]勞弗的《西瓜》?
那時候在黃蓉,西瓜是進口時令水果,已經很多年沒有引進了。她實際上壹口氣買了壹批貨。雖然女生愛吃水果,也很大方,但是她可以在牛家村買。當黃蓉把西瓜放在頭上24次時,沙等人看到“壹個綠球,壹個綠球”就被嚇跑了。想必鬼門龍王雖然學識淵博,也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西瓜。?
在《笑傲江湖》的第五集中,描述了仲夏夜的場景。衡山縣也有普通農村和“幾畝瓜田”,類似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景象。?
4、?人參?
《龍八枝》第26集:“幾個月的匆忙,冬去春來,阿子天天靠人參過活。”?
在八龍故事中,阿紫在長白山的三大保命法寶是人參、熊膽和虎骨。馮曉也被人提醒人參有療效,於是去了長白山——可見人參可以保命,人參最好產地在長白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連馮曉這樣讀書不多的人都知道。《射雕英雄傳》中的梁子翁原本是關外客。現在有了客串這樣的職業,可見當時對這個東西的重視。?
但在歷史上,人參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地位了。隋朝曾被視為妖草,唐朝只把它當作茶壹樣的時髦飲品,宋人只把它當作幹果壹樣的禮品,並不認為它有什麽藥用功效。人參能治百病,長白山人參為上品的觀念,是明末才興起的(見易華《人參崇拜》壹文)。?
《連城訣》中也提到,丁典把關外的人參運到漢口做生意。俠客行裏,關東四大門派的三歲小姐,馬好,參與者眾多。這些人參貿易已經到了工業化的場面,大致是清朝的事情。?
5、?胡椒?
《天龍八部》11:“從此壹路向東,又過了二十多天,段譽聽著路人的口音,漸漸覺得淡雅柔和,菜裏也沒有了辣椒。”?
《連城訣》(1):“那個女孩(齊放)十七八歲...她的臉紅得像掛在屋檐下的壹串紅辣椒。”?
以上兩處,很明顯金庸認為雲貴川湘的食物都是愛吃辣椒的,但辣椒和玉米、花生、南瓜、煙草壹樣,都是美國的農產品,在明末才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香料不是辣椒,主要是花椒。而且辣椒最早只是作為壹種觀賞植物,後來才入菜。據史料記載,貴州、湖南吃辣椒的時間最早是清乾隆年間,壹般在道光以後。(參見藍勇《中國的辣文化與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所以,段譽壹路向東,並不是菜裏“沒有辣椒”,而是他可能從來沒有吃過辣椒,除非熊本帶他去了美國再回來。但鑒於段譽後來在蘇州燕子塢喝碧螺春茶,是600年後才出現的,可能不會有兩件事時光倒流。?
6、?蘋果?
《倚天屠龍記》第16回:“(張無忌)從壹棵矮樹上摘下幾顆不知名的果子,捧在手裏。他聞到壹股甜味,咬了壹口,味道更加鮮美。桃子沒那麽脆,蘋果沒那麽甜,梨也沒那麽油膩。”?
金庸這裏沒說這種水果是蘋果,其實張無忌連蘋果都比不上。因為蘋果是元末傳入中國的,當時只能在宮廷享用。當時壹個衣衫襤褸的少年是不可能吃到它們的,“蘋果”這個名字直到明朝才出現。?
梁羽生在《冰川少女傳說》第1回中寫道,陳天宇“劈果救美人”,劈了壹個金蘋果,但那已經是乾隆年間的事了,不存在歷史問題的風險。?
還有更失落的,改天再說吧!?
補充壹下:親愛的朋友說的劍江湖是古龍的贗品。《名劍風流》、《香劍雨》是古龍先生的早期作品。古龍先生1960開始寫武俠小說。建議妳去看看他1967之後的作品,大部分都比早期精彩好幾倍!?
古龍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去世後我更加抑郁?
今天回答妳的話題:說實話,峰哥的作品確實不錯,但是目前和金庸先生比似乎有點勉強!希望以後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他的作品!在我看來,目前能和金庸比肩的武俠小說只有已故古龍先生和梁羽生先生的那些了!目前,他們不是唯壹的武術大師或大師!它們之間有什麽區別?
1.作品內容:?
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更註重歷史環境,對歷史的依附。從那時起,他們發展並講述了壹系列虛構的故事。但從所取史料來看,兩者有明顯區別;梁羽生是虛構的人物和事件,放在歷史背景中強化歷史氛圍。而金庸則是直接拿歷史人物和事件,香入武俠小說。他筆下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金庸寫得很認真,經常和真實混淆。他們都重新認識和評價了歷史。就作品所蘊含的歷史厚度而言,金庸高於梁羽生,文筆也好很多。古龍的小說幹脆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限制的束縛,而是依靠感性的筆觸直接探索現實生活。古龍的小說不註重對歷史的反思和檢討,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懷和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的意境寬廣而深邃。?
2.人物主流傾向:?
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厚,是非分明,社會內涵豐富,但性格單壹,概念化,公式化?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復雜,有壹種反傳統的精神。小說中的人物既有正邪之分,又能踩在道德的繩索上不失墮落。他們有著“半獸半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是基於生活本身?這樣,對人性的探索就具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重要的是對人性的體驗。他經常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物微妙復雜的情感,經常用生與死、快樂與痛苦等尖銳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獨立的人格,從而揭示人生的意義和真諦。古龍的小說裏,寫的更多的是變態的人格,追求的是古怪人物的刻畫。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陌生的、神秘的、孤僻的、倔強的、自尊的、有氣質的、多情的。這種情況可能與古代有關?龍的人生經歷,心情,經歷。?
3.小說情節:?
古龍的武俠小說和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明顯不同。三位大師都擅長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都非常曲折,構造巧妙,懸念叠起,伏筆射千裏,環環相扣。梁羽生武俠小說的情節笨拙,笨拙。開場很吸引人,隨後的劇情漸漸平淡,顯得有點缺乏才華。金庸的武俠小說則相反,往往以平淡開頭。隨著劇情的展開,人物形象層出不窮。劇情盤根錯節,樹幹高聳,枝葉繁茂,宏大細致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循環起伏,驚心動魄,驚心動魄金庸的才華如火,小說的情節如爐?火上壹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滾越大。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不壹樣。最強的音符從頭到尾都在跳動。劇情奇特,巧妙,偶然必然,不可預測,恰如其分。計劃已定,真理已定,謬誤為真。是真的嗎?真假難測。小說情節的發展變化莫測,驚心動魄,喘不過氣來,書中的細致令人心碎。古龍先生中後期武俠小說的情節結構確實是壹絕。?
4.小說武俠描述:?
梁、金、顧也各有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在幻覺中非常逼真,壹筆壹式,清晰細膩寫實,激烈浮誇。梁羽生的“武功”也有道德傾向,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惡武功;正派武功柔,象征善良仁慈,既有利於攻敵防禦,又有利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狠毒、殘忍,意為邪惡,如修羅陰煞、雷掌、毒掌等。正派的武功發展是逐漸的,慢慢的,但是有堅實的基礎,而邪派的武功進步很快,但是容易走火入魔,危及生命。這些都讓梁羽生的“武功”既精彩又單調。相比梁羽生,金庸的《武俠》更引人入勝。金庸將武俠小說的描寫與中國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相結合。齊秦、字畫、九宮八卦、醫療、用毒都可以化為絕世神功,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被視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重描寫了人物的艱難歷程和頑強性格,生動貼切地描寫了主人公每朵雲都有壹線光明,註定死亡,必然在偶然中生活的哲學意境,使金庸的“武俠”具有震撼力。金庸《武俠》的另壹個特點是幽默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俠”風格與眾不同。他靠“怪招”贏了。他的“武功”?重精神輕招式,如《邊城刀聲》中葉開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麽出來的。沒人能想象刀出鞘前的速度和力度...刀必須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與地,妳永遠找不到任何人來代替它。如果不能理解他的偉大精神,就永遠發不出那驚天動地的壹刀!飛刀!飛刀還沒到手,但刀魂已經在了!那不是殺人,但比殺人更讓人望而生畏。”這裏寫的“飛刀”不是單純的武功,而是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精神,也就是葉開大師李尋歡的“仁愛博愛”精神,說明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也強調“攻心為上”。所有角色的氣質、心情、脾氣、服裝、環境,甚至肌肉的震顫、緊繃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高手決戰無壹失誤。"他們的情緒、舉止和站姿都非常完美."此情此景,“武功”不再需要套路,壹招之間,生死有判。古龍?這個“武功”也顯示了壹個境界,壹禪的境界。它旨在從內心看到自然。對對手的觀察,靠的是忘我的境界,物我合壹。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快速準確地觀察到對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的狀態是壹種長期訓練後,戰士們都成了“無意識的人”,心中沒有作為觀察者的“我”,只有手中的武器和對岸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下,身劍合壹,拳手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武功的威力,壹擊消滅對手。正是因為這些“奇招”,古龍的“武功”才有了獨特的風格:無招無式,短小精悍,重在精神,壹擊即中。?
5.語言和技巧:?
梁羽生小說的語言充滿了文采,字裏行間透著濃濃的書卷氣。故事中常以詩詞歌謠點綴,以營造優美的意境和氛圍,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經常以張輝小說的形式誇張故事。他的敘述帶有明顯的講故事者的口吻,表現出民族風格和國家氣派。金庸才華如海,文筆俊朗瀟灑,幽默風趣,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意又委婉,像西方小說壹樣,直接探討人生和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合璧,使小說結構精致、繁復、精密、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小,句法多變,簡潔、工整、灑脫。文章隨性,充滿活力,敘事力量避免了直白的敘述,文筆更加跳躍和震撼。劇情驚險詭異又不違背感情,創意十足,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恪守儒雅而不失武林大家風範,那麽金庸就是“武俠”中的傑出人物,他海納百川,中西合璧,雍容華貴,古樸大方,幽默風趣,妙語連珠,多元統壹,開創了武林新風貌!至於古龍,他是壹個豪放不羈,標新立異,驕橫跋扈,求新求變,寓意深刻的武俠極客。?
過去的都過去了,數壹數風流人物,再看看現在!?
希望峰哥和其他後起之秀更上壹層樓!讓我們拭目以待!我們不要輸!?
——最後,向封筆的金庸先生,向逝去的古龍先生、梁羽生先生致敬!?
呵呵,我幫可愛的道勇男上傳金庸先生點評古龍先生的手寫圖。
今天我們來分析壹下金庸和古龍的對比:
壹般來說,分析這個問題的大部分人都是古龍的支持者,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古龍比金庸差,古龍的支持者覺得不服氣,所以要分析討論。?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四件事,即使這四件事與秦久的比較沒有直接關系。之所以說古金而不是通用古金,是為了公平起見,因為拼音順序和筆畫順序“古”在“金”之前。?
第壹件事是古龍鼎盛時期,70年代初,金庸封筆,古龍作為“接班人”成為金庸之後的明報武俠作家。這時候他心裏佩服金庸,並不認為自己達到了武俠作品中金庸的水平。?
那是1972,金庸最後壹部作品《鹿鼎記》在《明報》連載即將結束的時候給古龍寫信,希望他能為《明報》寫壹部武俠小說連載,以免顯得空白。據古龍的朋友、武俠小說評論家陳墨·於東樓說,古龍回信時也在場。那時候古龍的牌子做的如火如荼,字母很多,我也沒辦法仔細看。他漫不經心地讓於東樓打開信,看看是哪個“家夥”從香港給他寫的。結果是金庸的邀請函。古龍看了之後,簡直不敢相信。他沒有洗澡。“他光著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沒說壹句話。”?
這個敘述很有意思。這是於東樓寫的,應該是可信的。之後,古龍開始為《明報》撰寫陸小鳳系列,非常成功,非常精彩,尤其是前三部。就連古龍的堅定支持者也承認,古龍在寫陸小鳳系列之前,已經進入了創作最輝煌的時期。這其實就是說,按照古龍自己的觀點,金庸是前輩,自己和前輩還是有些差距的。同時,金庸也對古龍表示了極大的認可。?
上述說法應該結合另壹個事實來考慮。古龍是專業的武俠小說作家。他以寫武俠為生,武俠創作對金庸來說只是副業。?
第二件事是金庸的作品經過了精心的修改和琢磨,而古龍的作品大多是在短時間內壹氣呵成,從未修改過。金庸作品整體的精致,人物的完整,使得閱讀他的作品構成了壹種完整的體驗。古龍的作品整體來看,創作水平起伏較大。即使是壹部作品,不同的部分往往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文字、情節、人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修改空間。這也使得古龍的壹些精彩作品和部分作品受到影響,形成壹種殘缺美,不能不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
對於古龍的作品,如果有大的修改,不損害作品的本質,就能使作品在文學界獲得更大的關註。畢竟古龍應用現代創作手法比金庸多。然而,這樣的修正只能是壹種假設。包括創作在內的很多方面,古龍都是獨壹無二的,沒有人能替他修改作品。?
第三件事是,在70年代,古龍的名氣並不完全是受到作品的影響,而是受到武俠電影的極大推動,就像現在金庸的名氣受到武俠系列的極大推動壹樣。這其實是由他們自身的差異決定的。?
在古龍的作品中,人物現代感很強,個性突出,情節緊湊,節奏和懸念鮮明,篇幅和系列都很短,很容易改編成電影。古龍本人也做過導演,他的代表作之壹《小十壹郎》甚至是先有劇本再改編的小說。他的其他壹些作品也借鑒了西方電影的表現手法。而金庸的作品,則強調文化背景,人物傳承感重,情節跨度長,很難用電影作品表現出特色,反而更適合以系列的形式再現。?
第四件事是秦久的作品在氣質上非常不同。應該說,他們的作品都是傳統性質的,與黃易的作品有著根本的區別,但他們彼此又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的創作根植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甚至從楊過到令狐沖再到韋小寶的反叛都是傳統觀念的內部鬥爭。在氣質上,金庸的作品具有中國國花牡丹的氣質,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情趣。讀金庸作品幾乎不需要中國人對自發性的概念做任何修正,所以老少皆宜,讀者群最廣。?
而古龍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和現代文學,但他的作品並沒有在本質上表現出西方文化的觀念,男尊女卑這種近乎絕對的觀念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他其實是雙面的。古龍寫出了人性光輝的壹面,也揭露了人性醜惡的壹面。他寫了人性的偉大,也寫了人性的悲涼。簡而言之,他的作品的張力和節奏往往是通過壹種叛逆的沖突形成的。所以古龍作品中的美是殘缺的,短暫的,在氣質上有點類似日本櫻花。古龍自己的創作也受到日本作家的影響,如吉川英治和柴田煉三郎。相應的,古龍作品的讀者分布在壹個相對狹窄的層面,經常能看到那種叛逆的氣質。?
如果我們弄清楚以上四件事,讀者會發現,要對秦久進行公正的比較幾乎是不可能的。壹個公正的結論是,以普通武俠讀者的眼光來看,金庸在大部分方面都有優勢,但從創始群體本身來看,古龍對後世的創作意義可能更大。?
如果拿古龍作品中的人物來比較,那麽金庸就像沈浪,古龍就是李尋歡;如果借用金庸筆下的人物,金庸是郭靖,古龍是楊過。金庸的俠義氣質更令人敬佩和回味,古龍的悲壯氣息更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