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黃帝內經txt全文謝謝。

黃帝內經txt全文謝謝。

《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醫學的理論經典。簡稱《內經》。最早見於劉歆的《七律》和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原卷18。醫聖張仲景,“用素問,九卷八十壹難為傷寒雜病論”。晉代皇甫謐撰寫《針灸學經典甲、乙》時,說“針灸學經典九卷,素問九卷,二百九十八卷,即《內經》”,九卷在唐王兵稱為《靈樞》。到了宋代,松石贈送並出版了《靈樞經》。

所以《九卷》、《針經》、《靈樞》其實是壹書多名。宋代以後,《蘇文》和《靈樞》成為《黃帝內經》的兩大部分。

《內經》被命名為《黃帝》,但它並不是真正的黃帝著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的人更尊重過去,而不是現在。所以道者,必托神農黃帝。

《內經》不是黃帝的著作,但它是什麽時候成書的呢?誰幹的。關於這壹點,歷代以來都有不同的見解,但壹直未能獲得* * *的知識。例如,司馬光指出:《蘇文》不可能被稱為真正的《黃帝內經》。他認為“在周漢之間,醫生信任重耳”。縱觀歷代學者,關於《內經》成書時間有幾種觀點,如成書於戰國,成書於戰國末至秦漢,成書於西漢,還是成書較晚,等等,至今仍是學者們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壹。在這場爭論中,有壹點是大家公認的,那就是明代醫學家魯伏芝所說的:“觀其誌,幾乎不是壹時之言。他寫的東西不是壹個人寫的。”

《漢書·藝文誌》的記載包括《黃帝內經》和《黃帝內經》,以及扁鵲的內外經。為什麽分為內經和外經?《易經》有內外卦,《春秋》有內外報,《莊子》有內外章,《韓非子》有內外儲。因此可知,黃帝內經、外經對醫學的劃分只是第二位,並不是深刻的含義。如今《黃帝內經》早就失傳了,但《黃帝內經》依然存在。

《黃帝內經》成書後,在抄錄和流傳的過程中,對內容進行了散、雜、補,在歷代的註釋整理中也加入了書中的內容。所以,原文是什麽?什麽是謠言?什麽是不可分辨的混亂局面,比如雜記,給研究者的辨別和鑒定造成了困難和爭議。《黃帝內經》廣為流傳,現在分為《蘇文》和《靈樞》。

蘇文:公元6世紀,原泉第壹次做出了全面的註釋。當時第七卷失傳早,所以只有八卷。公元762年,作第二註,名為《黃帝內經》,共24卷,865,438+0條,其中除72-73條有缺項外,有7條被王加入《舊集》。公元11世紀,北宋校勘醫書局在王註的基礎上增加了校勘註,並更名為《重廣布地內文》,成為宋代以後研究歷代刊刻的藍本和依據,出版者達10種。

靈樞:在《漢授藝術》和《文獻》中稱之為九卷。大約在公元6世紀,它被命名為真鏡,九圩,九嶺和靈樞。南北朝、隋唐時期,流傳著各種註釋版本的《針經》,在隋唐、日韓醫法中被列為醫學教科書,但未能流傳到後世。如前所述,《靈樞》(1135)刊刻出版後,成為唯壹的九卷刊刻,而12卷版與24卷版雖有差異,但文章內容並無差異。

蘇文和《靈樞》的註釋、摘抄、語種翻譯和外文註釋、譯著共200余種,其中少數有較大影響,每種期刊印數達40余次。

《黃帝內經》內容非常豐富,蘇文強調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以及人與自然的基礎理論。靈樞側重於人體解剖學、臟腑經絡、穴位針灸等。兩者的相似之處都是相關問題的理論探討,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藥方和技術。因此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頭,是歷代醫家探討疾病與健康的理論基礎。雖然醫學家的理論各不相同,爭議很大,但偏差很少,幾乎都是從《內經》中尋求作為立論的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內經》的原因。因為,如果不基本掌握《內經》的精髓,就無法理解和貫徹中醫對臨床各種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

《黃帝內經》的科學成就:前面說過,《黃帝內經》這本書不是壹時壹人寫出來的。因此,它是先秦時期許多醫學家對前代醫學發展的系統總結,是非常豐富的醫學經驗的高度概括,並由此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達到了歷史的高水平,具有許多科學成就和非常正確的遠見。或者正因為如此,《內經》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現在僅將他的科學成就的要點描述如下:

公開宣布與巫術決裂。商周時期,中國醫學仍以鬼神觀念為主,既尋求鬼神作用的因素,又以巫術治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認識逐漸被動搖,對於疾病的診治是否有鬼的因素,理論界和實務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這場影響深遠的鬥爭中,民間醫生扁鵲和《內經》作者明確反對鬼神論。《史記·扁鵲倫公列傳》明確記載了扁鵲行醫的六大疑難雜癥,其中之壹就是“信巫不信醫”。《內經》作者在《蘇文五藏論》中強調:“囿於鬼神者,不能如言之德;針石之惡者,不可巧言。”意圖深刻闡明了他們對醫學發展道路和方向的立場和觀點,他們的觀點為歷代醫家所遵循,從而保證了中國醫學基本上壹直沿著唯物主義的疾病觀發展。

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成果。要了解人類疾病,首先要了解人類自身。《內經》的作者很可能直接參與了人體的解剖研究,現場解剖了體表和內臟。《靈樞·水鏡》:“夫若八尺,肉在此,外可量而循,其死可剖。其隱藏的堅實度和脆度,其內部器官的大小,山谷的數量,其脈搏的長度,以及其血液的混濁度...都有壹個很大的數量。”如《消化道解剖》中,對唇的幾何形狀、唇齒距離的幾何形狀、舌的重量、齒咽距離、會厭、口容量、食道長度、胃容量和體尺、賁門、幽門、小腸長度、如何屈曲、容量、升、降、容量、大腸重量、肛門形狀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再比如消化系統的功能,全身血液循環的功能,泌尿生殖系統的功能。雖然有很多籠統的認識,但也有很多科學的結論。比如,血與脈的關系,不僅把血管區分為經脈(大血管)、絡脈(大血管的分支)、太陽脈(小血管),而且明確指出血管貫穿人體產生營養和精氣,特別強調這種在人體內的運行,是無窮無盡的。事實上,他們對人體血液循環系統進行了科學預測。

卓越的醫療技術。《內經》是理論專著,但部分也涉及醫學技術。例如,該書不僅描述了水浴療法和灌腸技術,還正確地討論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壞疽的外科腳趾截肢。《內經》設計使用了空心針穿刺引流腹水的醫療技術,是提高腹水治療水平,減輕患者痛苦的成功嘗試。雖然用針穿刺引流腹水未能創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在後世作為壹種醫療技術繼續得到發展和應用。

時至今日,雖然設備條件和技術有了很大進步,但其原理是完全壹致的。難能可貴的是,《內經》還記述了筒針制造的技術要求,指出:“故為其治針,必先顧身,攻到底。”進針的技術要領也達到了與現代基本相似的步驟和方法。

提倡疾病預防,強調早期治療。中國醫學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促進人體健康以預防疾病的思想,追溯其原理始於《內經》。比如反復強調“虛邪為賊風(指邪氣),有時避之”。再比如,強調壹個高明的醫學家要治療的是沒病的病,而不是已經病了的病。如果等到疾病已經發展到壹定程度才進行醫療,那就好比幹渴過井,戰後造兵器。是不是太晚了?

他還說:壹個高明的醫學家,在治病的時候,壹定要“存芽”。他還批評了醫學家關於某些慢性病容易不治的結論,指出:“病雖久,但仍可完(可治),治不好者,得不到根。”他的想法都很先進。

《內經》雖然有許多內容需要研究和探討,但其科學的內容和積極的探索思路是其兩千多年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內經》不僅創造了我國醫家2000多年持續研究和應用醫學理論和技術的有效記錄,而且被有1000多年歷史的朝鮮、日本和東南亞醫家學習和應用。同時,《內經》長期以來被歐美漢學家、私人收藏家和國家圖書館廣泛收藏和流傳,其中部分著作被部分刪節或翻譯成英、法、德等語種。在當代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內經》受到了人類更多的關註。

& ltdiv & gt& lta href = "/upload/61/79/91/198617991.3476611 . gif " target = " _ blank " >& ltimg src = "/upload/61/79/91/198617991.3476611 . gif " border = " 0 " onload = " JavaScript:if(this . width & gt;screen . width * 0.35)this . width = screen . width * 0.40 " >& lt/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