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古籍劄記

中國古籍劄記

讀後感《弟子規》

最近看了壹本叫《弟子規》的書,讓我漸漸明白了《弟子規》的意義。我才發現,做人有很多規矩。所以,要想成為壹個受人尊敬的人,壹定要舉止得體,有禮貌,尊老愛幼,說話算數。我就說說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孝順。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說的和做的對我們都有好處,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聽他們的教誨。還有,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也有寫

“親愛的我,為什麽很難孝順,恨我,也很難孝順方顯。”意思是:不管妳的父母或者親人愛不愛妳,妳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順父母和親人。

其次,做弟弟教會了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兄弟為友,兄弟相敬,兄弟相和,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睦,他們的父母會擔心妳。如果他們和睦,父母就會少壹些擔心,也就意味著他們會孝順父母。所以壹定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這樣父母才會發自內心的為我們高興,我們才會更幸福。

親愛的,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在生活中做的事情。俗話說: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穿有紐扣的衣服,要整潔,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特別是不要在背後說別人長短,這樣不好,不道德。

不要自私,要大度,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就會變得很幸福。

仁代表善良和仁慈。對外人好,對親人好,對朋友好,對同事好...現在人人都有,但有幾個是“仁者”?俗話說,人無完人!只要我們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至於別人怎麽說,那是他們的事!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僅僅知道是不夠的,我還要學會去做。我該怎麽做?學習知識。怎麽學?學習可以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以向別人學習,別人不壹定都是對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我們應該學習,我們就不應該學習。我覺得《弟子規》會對我們的人生有幫助。我會壹直用這本書來督促自己在唐詩中悲涼,在唐詩中成長。

六(3)五千年的悲苦,包含了中國五千年人民的喜怒哀樂,也包含了中國五千年的寶貴文化。

每壹首詩,都像壹杯茶,難受的時候是苦的,開心的時候是甜的。要想喝到壹杯好茶,就得進入內心,細細品味。每次品味唐詩,我的心情總會隨著詩人的憂而悲,隨著詩人的喜而喜。學會在悲傷中思考,在快樂中享受。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自秦漢以來,外族不斷入侵內地,戰爭非常頻繁。很多愛國軍人在告別家人之前就奔赴戰場,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報效祖國。他們離開家鄉很久了,條件非常艱苦。夜晚,皎潔的月光照耀著邊塞。從千裏之外來到邊塞抵禦外敵入侵的戰士,看到這壹切,想不到親人,想不到家鄉。唉,如果李廣還活著,絕不會讓匈奴騎兵翻越陰山。懷著這種想法,王昌齡義憤填膺地寫下了壹首詩——《出堤》:秦時明月漢時關,長征路上人未歸。但使魯必在,而不教修瑪渡陰山。當我讀到這裏時,我隱藏了我的想法。守邊的戰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他們也有著濃濃的親情和愛情,但為了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寧,他們寧願十幾年不回老家,親人都在盼著他們回來。怎樣才能理解其中的酸與苦,愁與悲?他們是如何壓抑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會經歷多少磨難?那種深深的悲哀感是酸楚的。我很清楚,我比不上他們。我慚愧,我的懦弱。

回到五年前,我大壹的時候,那麽愛哭,那麽脆弱,就像溫室裏的花,經不起風吹雨打。每次回學校幾天,我都哭得像個淚人,老師為此頭疼。午休時,老師讓我按時跳繩。我跳得不好。還沒跳幾下,就“哇——”的壹聲哭了。我把繩子扔了,幹脆坐在地上擦眼淚。很多老師以為我受了委屈,都圍過來問。我沒註意。當時不知道生活老師有多尷尬。我只知道生活老師抱起我,飛快的跑向教室。那時候的我,真的太嬌氣了。沒想到前面的路有多坎坷,有多少困難等著我去克服。

壹首詩是壹句忠告,壹首詩是壹個鐘聲,喚醒壹個迷茫的人,敲開壹個光明的未來。

古詩詞,我們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