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茶經》的現實與現代影響

《茶經》的現實與現代影響

論陸羽《茶經》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杭州程啟坤。

在唐代,中國茶文化進入了壹個繁榮時期。這種繁榮離不開文人的貢獻,其中陸羽的貢獻最大。他撰寫出版了《茶經》,親自到長江流域主要茶區調查研究,品評茶葉,推薦貢茶,首創“陸氏烹茶法”。可以說,茶聖陸羽是中國“茶學”學科的創始人。陸羽的茶經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而且許多論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此方面進行簡要論述。

1.陸羽《茶經》的出版標誌著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所謂“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關於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陸羽《茶經》第壹、中、二卷,包括形態特征、詞源、名稱、藥用價值、茶葉采集加工設備、制茶方法、煮茶設備、煮茶方法、品茶技巧、唐代中葉以前歷史記載的茶事、唐代茶葉產地、品質狀況等,內容十分豐富。它是對中國茶文化的真實概述和歷史總結。既有物質的東西,也有精神的內容。

在材料方面,《茶經》系統地總結了采茶所需的十五件工具和煮茶、飲茶所需的二十四件工具。精神方面,有種茶、采茶、制茶、煮茶的技術經驗總結,也有中唐以前關於茶的史料記載,有人物、有故事、有史實,系統全面。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提出了“精、儉”的茶道精神,升華了茶文化。

到了唐代,茶葉種植面積擴大了。從《茶經八絕》中介紹的茶葉產地來看,唐代的產茶地區已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陜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蘇、福建、貴州等省(區)。飲茶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從朝廷到老百姓,還有文人墨客和佛寺。陸羽的《茶經》系統總結了茶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說陸羽《茶經》的出現是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誌。

第二,陸羽的《茶經》是對中唐以前中國茶事的歷史總結。

早在唐代以前,茶文化就已經在中國萌芽,在許多史書中都有零星記載。如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年成書的《爾雅》中就有“苦茶”的描述;《三國廣雅》中有“京巴間采茶作餅”的記載;司馬相如的《範姜篇》已將茶列為壹味中藥材。晉代有許多以茶倡廉、以茶敬客、以茶健身、以茶治病的記述。陸羽的《茶經》從浩如煙海的史書中找到這些零散的歷史記述,壹壹記錄下來。

陸羽的《茶經七事》引用了49部古籍對茶事的記載,有幾十個字,涉及茶的特性、特點、產地、飲用、保健、藥用、待客、崇廉、代酒、解乏、茶市、茶神活動、茶的故事、品茶、鑒賞、祭祀等。內容非常廣泛。除了這七件事,在《茶經》的其他章節中也有很多歷史記載。比如《茶經源流》中,說巴山夏川有壹棵兩人相擁的大茶樹,又說有《茶經源流》和《茶經五題》的歷史記載。《茶經六飲》中說“茶為飲,源出於神農,聞於魯周公。齊雁英、熊、姚、坤、張載、袁尊娜、謝安、左思都喝了。”晨浴,興於州,兩人相見於京渝,以為比在府中飲酒。“指出茶的發現和利用起源於五千年前的神農,並列舉了歷代與茶有關的歷史人物。由此可見,陸羽的《茶經》是對中唐以前中國茶事的歷史總結。

第三,陸羽是“茶學”的創始人

現代的“茶學”,狹義上是“農業”的壹個分支,是“食品科學”的壹個方面;廣義的“茶學”包括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社會科學。所謂茶葉自然科學,包括茶葉的特性,茶葉的栽培與加工,茶葉的種類與品質等。所謂茶的社會科學,包括茶產業的管理,茶的經濟貿易,茶的滋味,茶的文化藝術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因此,有人主張將傳統的“茶學”擴展為廣義的“茶文化學”,作為現代的“茶學”學科。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茶學”的學科涵蓋面很廣,既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讀唐代陸羽寫的《茶經》,從《壹之源》、《二之器》、《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烹》、《六之飲》到《十之圖》。其內容也非常豐富,包括茶葉種植加工技術、茶葉烹飪技藝、文化典故等,基本呈現了“茶學”的雛形。而且書名《茶經》是茶葉各個領域的綜合專著。此後,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後人又補充或模仿了許多類似的著作,從而不斷豐富了“茶學”這門學科的內容。從這壹點來看,可以認為陸羽是“茶學”的創始人。

第四,陸羽開創的“茶道烹飪法”是中國最早的茶道和茶藝典範。

茶道起源於中國。早在三國時,《廣雅》中就有記載:“京巴間采茶做餅,用米糊做。喝的話,炒至變紅,搗碎放入瓷中,蓋以湯汁,以蔥姜煨之。”喝了解酒讓人失眠。“這是對唐代以前飲茶的全面記述,已有茶道的雛形。

到了唐代,由於飲茶習俗的形成和普及,中國茶道逐漸形成。在此基礎上,陸羽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完善,並在《茶經》中提出了陸的“烹茶法”。《茶經四器》中列舉了24種烹飲器具,並提出了烹茶的具體方法和步驟。《茶經六飲》中“每茶皆有九難”提出烹茶要把握好九個方面,即制好茶、選好茶、備好器、選好燃料、用好水、焙好茶、磨好茶、煮好茶、喝好茶。《茶經四儀》“風爐”壹節中指出,風爐的三扇窗上有“龔毅堂,陸氏茶”六個字。龔毅指的是商代早期的大臣伊尹,擅長舀湯;陸的茶是指陸羽自己的制茶方法,說明陸羽對自己的制茶方法很有信心。

所以《馮仕文·吉劍》中記載的唐代篆刻表現:“楚人陸鴻漸,談茶,論茶之功效,煎茶之法,制茶具,藏於京師籠中。遠近仰慕,好人家裏藏壹個。”凡有昌者,皆有鴻漸之論點綴,故茶道大行其道。"

這壹說法明確指出陸羽的制茶方法在當時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後來,常只是潤色了陸羽的制茶方法,這當然對“茶道”也有幫助。

因此,筆者認為陸羽開創的“茶道烹飪法”是中國最早的茶道和茶藝典範。

第五,陸羽《茶經》中壹些論述的現實意義。

雖然距離陸羽的《茶經》出版已有壹千多年,但其中的壹些論述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茶經源流》的開頭有壹句話:“制茶者,南方第壹。壹尺,二尺,甚至幾十尺,有兩個人在巴珊和夏川,他們被砍倒了。這說明當時巴山和夏川地區有野生茶樹,對研究茶樹的起源和發源地有很大幫助。

2.茶經壹源中“上者生爛石,下者生黃土”;“法如種瓜,三歲可收”;“竹筍第壹,牙齒第二”;“葉卷商,葉”等等。《茶經三編》中“茶之筍為沃土,有腐石,長四五寸。如果蕨樹開始冒煙,……如果有三根、四根或五根樹枝,就選那根樹枝突出的。”這些與現代科學種茶的理論和實踐是壹致的,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3.在《茶經·源壹》中,“茶為用,性寒,為飲,最宜精儉之人。”如果妳渴、悶、頭痛、兩眼無神、四肢不寧、關節不舒服,就說上四五口,與妳和嗎哪壹爭高下。“本文充分論述了茶的功效,同時提出了‘精、儉’的茶道精神。這些對於現代研究茶的功效,普及茶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茶經五煮》中提出,煮茶要用幹凈的自來水,開水不超過三個沸點,茶水比例要適當;《茶經四儀》中提出茶具選用,杯碗宜配褐色。這些對現代茶藝師研究如何做出好茶有現實意義。

5.《茶經七事》中,從神農、陸爾雅到《本草》等近50部古籍中總結出的有關茶事的歷史記載,對現代茶文化工作者研究中國茶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茶經八成果》中描述了唐代茶區的分布,並列出了壹些優質茶葉生產的地名。這些記載對現代名優茶的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陸羽的《茶經》內容非常豐富。深入研究陸羽的《茶經》,有助於了解和認識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同時,對進壹步弘揚中國茶文化,發展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