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蘇聯曾經是歷史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解體後,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蘇聯解體後這些軍人的國籍應該如何分配。在這個問題上,蘇聯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但最後的結果並不那麽令人滿意。
蘇聯當年之所以能夠用人海戰術與德國抗衡,主要是因為它擁有更廣闊的人力資源,使得這些人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戰鬥,為自己換取戰鬥勝利的果實。在蘇聯時代,實際上他們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這種制度在今天的中國依然存在。
這是增強國防安全、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重要途徑。蘇聯的每壹個男兵都必須在十八歲到二十七歲之間,服兩年或者三年左右的兵役。這使得蘇聯在長期戰鬥中保持了強大的人力輸出。
然而,蘇聯即使有那麽多人參軍,仍然逃不出解體的命運。蘇聯解體,他們面臨的第壹個問題是,這些士兵該何去何從?
因為蘇聯解體前的兵役制度,其中最嚴格的壹條就是把當地的士兵安排到更遠的地方,讓他們更好地進行民族融合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所以出於這樣的戰爭考慮,他們經常把烏克蘭的士兵派到中東,或者把俄羅斯北部的人派到南亞。這是因為這樣的舉動使得這些士兵成為了遠離故土保衛國家的士兵。
戰爭結束後,這些人開始考慮自己的位置,於是加入蘇聯的國家開始決定對這些士兵進行壹定程度的劃分。可能想到的第壹個辦法就是讓這些士兵留在他們服役的地區。然而,這個計劃壹旦下發到士兵手中,就成了他們反抗的理由。
他們不想與家人長期分離。也許他們可以在戰時為國獻身,但在和平時期,多陪陪家人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所以這個計劃引起了很大的混亂,甚至壹度有很多蘇軍裝備在這些士兵的抵抗下被摧毀。
既然這個方法行不通,他們就想到了第二個方案,就是不想留在其他國家的人可以選擇退役。如果不退休,不想留在其他國家,可以被接納為俄羅斯人。俄羅斯的這種做法很神奇。
也正因為如此,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有了壹定的人力基礎。事實上,這個計劃出臺後,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畢竟能給自己壹個國籍是對軍人最起碼的認可,退役的選擇上也有壹定的自由度。當然,除了人員的問題,還有壹個問題,就是設備該何去何從?
說到這個問題,蘇聯能想到的就是把這些裝備變成自己的遺產,隨著人員的移動而移動。他們把這些武器送給那些在戰場上灑過血的人,但最終這些武器並沒有成為他們表達英雄事跡的資本,而是流入了黑市,形成了壹種黑色交易。後來為了緩解武器分配的矛盾,他們選擇地區作為自己劃分的標準,使得俄羅斯在很大的面積上接管了前蘇聯之前的武器,給了自己壹個戰後快速的軍事發展通道。
事實上,任何國家在戰爭期間都可能因為特殊原因而聯合起來。但最終的結果是會走到盡頭。沒有人能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而仍然保持相對狂熱的狀態。當戰爭撤退時,這些士兵的分配是所有國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任何壹個聯邦國家都應該給士兵壹個合法的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戰爭中為國家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