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北京水利規劃設計院;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歷史研究所、中國水利歷史研究會)
我國歷史上是壹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也是壹個水旱交替、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所以,防治水災,消滅害蟲,促進利潤,是國家大事。從大禹到今天,水利人物眾多,水利工程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水利成就輝煌。我們的祖先還在實踐中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壹詞。“水利”壹詞最早產生於2250多年前,21.20年前被司馬遷定義為壹個完整的具有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的概念。是世界上唯壹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文化符號。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水利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認識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水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水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財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榮耀。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早在1982,NPC常務會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將“文物”壹詞及其內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範圍實際上包括了所有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歷史文化遺跡。從此,所有物質文化遺產都作為“文物”納入保護範圍。中國於2004年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並於2005年設立文化遺產日。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進壹步修訂了《文物保護法》,使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更加明確,極大地推動了保護工作。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客觀地對水文化遺產進行不同程度的保護,還存在壹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分析水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探討如何進壹步弘揚水文化精神,加強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合理開發利用。
壹,水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和問題
近10年來,水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普遍價值得到了高度認可。首先,都江堰是中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已經被聯合國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且,好評如潮。評價指出:“都江堰是壹項歷史悠久、世界上唯壹存在的宏大水利工程,其特點是無壩引水。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壹顆璀璨明珠。充分利用了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它根據河流山口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因勢利導,不設壩取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引水、泄洪、排沙、控水相互依存,保證防洪、灌溉、輸水、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大的壹點是,堰已經修建了2250多年,而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是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化害為利,使人、地、水高度和諧統壹。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僅存的偉大的“生態工程”。它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上的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都江堰的成就舉世矚目,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榮耀。都江堰文化遺產的成功申遺,為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樹立了榜樣,積累了經驗。
其次,中國正在積極籌備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南北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重大水利工程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說明我國水文化遺產保護形勢發展迅速,前景廣闊。
《文物保護法》的頒布,促進和保障了水文化遺產的保護。但在壹些經濟發達、工業和旅遊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和地方,仍存在執行不力、重要水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問題。說明水文化遺產保護任重道遠,需要認真對待。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是:
(壹)城市建設節奏快,沒有水文化遺產的評估空間。
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水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大量修建現代化建築,擴建交通道路,增加城市排水和拓寬河道,發展科技開發區和旅遊設施,破壞水文化遺產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且施工很急,水文化遺產拆遷,還沒來得及評估論證。但由於保護意識淡薄、管理體制不嚴或受地方利益驅使等種種原因,壹些零散的古今水文化遺產消失了。壹些古代水利工程,沒有經過認真的論證和評估,就很容易被現代工程所取代。新更換的項目經運行證明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未達到預期目標。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古代水利工程正在加速消亡。
(二)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保護有空白地帶。
文物主管部門對文化遺產保護明確提出保護對象,主要是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但沒有明確提出水文物或水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因此,河流、堤壩等水設施管理範圍內的大量水文化遺產成為文物保護的空白地帶。長期以來,壹直處於沒有專業人士過問文物保護問題的狀態,導致水文化遺產很容易被破壞或丟失。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王楠引水工程位於京杭大運河的最高點,其高引水功能和技術含量震驚了當時的世界。後來停水,工程失敗。20世紀80年代,王楠樞紐的航道布局和建築物基本完好,但到20世紀初,建築物和航道遭到嚴重破壞。
(三)水管理部門沒有保護管理權限的
省、市、區、縣等各級政府機構都設有文物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已評定確定的各類文物(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而空白區的水文化遺產,由於既沒有授權,也沒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無法得到水務主管部門的保護和管理。所以在水利建設或者城市建設中很容易被改造或者破壞。類似的事件還在發生。近日,即將被列入大運河申遺名單的高碑店古閘,在附近村莊發展旅遊的過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中,參與工作的各界專家親身經歷了考察過程,深刻感受到上述問題的嚴重性。幸運的是,在2006年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文化遺產調查中,未受保護的水利物質文化遺產被納入登記範圍。對提高水文化意識,促進各地保護水文化遺產起到壹定的作用。
二、北京地區水文化遺產的保護
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視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在1992開工的通惠河整治工程和1998開工的北京市城市水系綜合整治工程中,政府水務主管部門采納了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和北京市水利學會的專家意見,邀請水利、文物專家進行現場調查論證,研究保護方案,采取措施保護施工中遇到的水文化遺產。如元代修建的青峰門(二號門)、廣元門、麥中橋、長河故道、廣寧門橋等通惠河水文化遺產,經專家研究保護,政府批準,提高了保護工作的力度和質量。比如廣元閘的保護,壹直被譽為京杭運河第壹閘。廣元閘為單孔閘,孔寬6米,至今已有近800年歷史。河道拓寬後,施工單位的初步方案是拆掉壹邊墻,移到另壹邊重新修建。專家認為:這樣做,雖然保存了文物的部分,但完全破壞了原貌。最後確定的保護方案是繞開航道,整體保留古門。再比如:歷史悠久的長河,北京西北角的美景,兩岸種著垂柳,蜿蜒穿過紫竹院。與北京東南角美麗的天壇相對應。施工時有加寬拉直方案,經專家論證,基本保留了古河道原貌。
這些水文化遺產通過水務主管部門采取的保護措施得以保存,但沒有進壹步論證和評估,保護級別尚未確定。它們只能作為壹種文化景觀存在。其實,如果不能正式成為保護單位,還是會對文化遺產本身的安全有所顧慮。
第三,對水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建議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論述中,將“傳統文化建設”作為壹項重要內容。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任務。並提出了“全面了解祖國傳統文化”、“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具體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為今後如何弘揚水文化、保護水文化遺產明確了方向。為提高水文化意識,促進水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近年來,水文化工作在水利系統全面推開,水利部領導高度重視水文化遺產保護和水文化工作。在2009年水利部首屆水文化論壇上,陳雷部長發表了關於水文化的重要文章,將水文化的推廣提升到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在工作中樹立科學文化觀,必須從具體工作做起。為此,對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以下建議:
(壹)向水利工作者弘揚水文化,保護水文化遺產。
目前,壹些省、市、地區的水利、水務部門正在積極致力於強化水文化意識,保護水文化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2000年,浙江省余姚市水利局建立了水利檔案庫;2002年,浙江省紹興市水利局基於對散落在紹興的民間水利文物的長期規劃、收集和保護,對環城運河及其舊路進行了修復和保護,並建立了運河文化園。2009年,山東省濱州市水務局廣泛征集可移動水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內容豐富的濱州水文化中心。2009年,水利部在杭州蕭山建成了中國水利博物館。這些都是各級水務主管部門積極抓水文化建設的有力舉措。說明水利工作者積極參與和承擔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利主管部門為保護工作做出了貢獻。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堅持,不能等,不能靠其他部門來做。
建議將水利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全國水利普查。
(B)水主管部門應參與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過去,所有的文化遺產基本上都是由文物部門保護和管理的。從上面提到的文物部門的保護重點分析,水利管轄的壹些文化遺產恰恰被忽略了。原因可能是水利工程太專業,很多水文化遺產都是現在還在發揮作用,還在使用的工程造成的。
根據這種情況,水務主管部門應該主動介入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物主管部門壹起保護管理,可能更有利。
(3)對正在使用的水利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建議
根據2007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有價值的近現代重要史跡、文物和代表性建築”也屬於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這意味著近代壹些重要的、有價值的在用水利工程也將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
由於近代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水工建築物大多是正在發揮作用的新文化遺產,與已經失去功能的古代文化遺產相比,在保護方式和管理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建議水務部門和文物部門共同評估,按照水法、防洪法、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實施保護和管理。
(D)在河流生態管理中註意遺產的保護和水文化因素的整合。
現在,很多城市都在進行生態河道治理。根據北京永定河生態廊道建設規劃的經驗,建議在治理過程中優先保護水文化遺產,將具有流域特色的水文化因素融入生態治理中。因為單純的生態治理只能恢復綠色和生態環境,從而展現“自然”。如果河流的水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其文化特色和文化景觀能夠在生態管理中得以展示,那就是將"靈魂"融入自然生態環境,提升河流管理的文化品位。應該說“水文化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可以讓河流活起來,更貼近地還原河流原本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