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雲南中甸普朗銅礦

雲南中甸普朗銅礦

普朗銅礦區位於滇西北迪慶藏族自治州東部,香格裏拉縣50°方向,平均距離約36.4km,面積約36.37km2,屬香格裏拉縣下山樂隊鄉管轄。

65438-0999由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與荷蘭Biliton公司合作成立的高山公司對普朗銅金找礦區進行了初步評價。圈出15銅礦體,銅品位0.1% ~ 9.99%,伴生金0.1 ~ 1.76 g/t,施工3個驗證孔,分別出露數十米至300多米厚的銅礦體(尚未出露)。2002年以來,普朗-紅山評價區被列為新壹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啟動了“雲南省中甸地區銅礦資源評價”工作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方法進行勘查評價,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普朗斑巖銅礦已達到很大規模,在紅砂牛場、雪雞坪、春都、卓瑪-查拉牛場、盤牛場、牙紮、火叠卡-迪蘇嘎、松諾、前布、普登等外圍地區發現了新的礦體。預計全區銅礦遠景資源量將達到500萬噸以上。

壹、礦床地質背景

普朗銅礦區位於普朗-紅山銅多金屬礦亞帶的南緣,甘孜-理塘結合帶的西側,德格-中甸陸塊的東緣,印支期義敦-中甸島弧帶的南段。整體結構接近北西向。區內主要出露三疊系曲尕斯組(T3q)、圖木溝組(T3t)和喇嘛崖組(T3lm),是印支-燕山早期淺成低溫熱液斑巖的直接圍巖。

圖3-4-1普朗銅礦區地質圖

礦區內主要出露中三疊統尼如組二段(T2n2)和上三疊統吐木溝組(T3t),其次為第四系(Q)(圖3-4-1)。

尼如組第二段(Tn2)為壹套碳酸鹽巖,分布於礦區西南角,與上覆的土木溝組呈斷層接觸。巖性為灰色、淺灰色或灰綠色中厚層狀結晶灰巖和白雲石結晶灰巖。

吐木溝組(T3t)總體上屬於火山碎屑巖地層,根據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吐木溝組壹段(T3t1)、吐木溝組第壹層(T3t2-1)和吐木溝組第二層(T3t2-2)。第壹段(T3t1)分布於礦區西部,F1斷層以西,向南被斑巖巖體侵位破壞,出露不完全,呈條帶狀分布。地層走向西北,傾向西南,傾角68° ~ 82°。巖性為灰色至深灰色板巖、絹雲母母巖、變質砂巖,局部夾薄層灰巖,中性巖體附近巖石角質化形成角巖。第壹層第二段(t3t2-1)分布於礦區西南側,與下伏段(T3t1)呈整合接觸。巖性為灰色至深灰色板巖、粉砂質絹雲母板巖,夾變質砂巖和安山巖。第二段第二層(t3t2-2)為礦區侵位地層,分布於礦區東部,F1斷層以東,向南被斑巖巖體侵位出露,呈條帶狀分布。地層產狀受巖體和總幹力斷層的影響,壹般向南傾斜,傾角65° ~ 85°。巖性為灰色至深灰色板巖、粉砂質絹雲母板巖、變質砂巖等。

第四紀(Q)沈積復雜,包括斜坡沈積、殘坡沈積、河床沈積和冰川沈積。總體來說,以冰川沈積為主,為變質砂巖、板巖、應時二長斑巖、應時閃長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的碎塊和砂的松散沈積物,碎塊呈亞圓形。

礦區位於普朗向斜東翼,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壹致。礦區構造活動強烈,斷層、次級褶皺、節理(裂隙)發育。北西向的黑水塘斷裂和北東向的主斷裂控制了普朗復式斑巖(斑巖)巖體和礦化體的分布。巖漿巖的構造空間、巖漿侵位地層、熱液蝕變、熱液遷移和礦物沈澱控制了該礦床的產出。普朗復式巖體出露不規則,面積8.9km2,平面呈“喇叭狀”,由五個單體巖體組成。根據遙感解釋,五個單壹的巖體在深處連成壹體。巖石蝕變強烈,具有典型的“斑巖”蝕變分帶,巖體與圍巖呈港灣接觸,圍巖角質化。主要巖石類型有應時閃長斑巖、二長斑巖、應時二長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等。,具有從中性向酸性分化的演變趨勢。

礦區已圈定2個礦化體和7個工業礦體。其中KT1工作度較高,已基本控制。礦體出露標高3867.99 ~ 4320 m,控制礦體長度2240m,垂深17.00 ~ 801.00 m,礦體呈透鏡狀,北西向、北東向,傾角35° ~ 70°。其他礦體未被完全控制,仍有壹定的找礦潛力。通過前期工作,礦區已發現的銅資源儲量(111B+122 b+333+3341+2s 22)接近430萬噸,平均品位0.57%。

礦區礦石工業類型主要為應時二長花崗斑巖銅礦和應時閃長斑巖銅礦,其次為(應時)二長花崗斑巖銅礦和花崗閃長斑巖銅礦。有用成分主要為銅,礦床工業類型為斑巖銅礦。

2.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

(A)區域地球物理特征

中甸普朗-紅山地區的主體是壹條巨大的西北向重力低壓,北至四川夏塞、夏村,南至玉龍雪山,長約400km。夏塞第壹帶寬近100km,南北兩端收窄。重力負異常強度為(-5 ~-25) × 10-5m/S2,強度在省界附近最高,有沿走向東西向振蕩現象。重力低南段東西兩側分別為吳德-三江口和得榮-中甸重力高,南端與玉龍雪山和龍門山-木裏-麗江東北方向的巨大重力梯度帶相交。中甸雪雞坪-普朗位於南部,重力較低(圖3-4-2)。

圖3-4-2中甸地區銅多金屬礦產資源評價布格重力異常圖

航磁異常為近南北向的低緩低重力正磁異常帶,與義敦島弧印支期中酸性火山巖帶壹致。中等強度的局部異常由中酸性巖漿巖蝕變帶形成,沿走向呈珠狀分布。中甸-麗江地區以哈巴雪山、安南、寧蒗北等強度和範圍較大的航磁異常為特征,主要由二疊紀玄武巖引起(圖3-4-3)。

在1 ∶ 65438+10萬航磁(δ T)異常圖上(圖3-4-4),壹般沈積圍巖(T3q、T3t、T3lm)均呈現大面積的平緩負磁背景,磁場強度多在0與-10NT之間。特別是在上三疊統喇嘛木組(T3lm)分布區,負磁場面積大,相當平靜。在紅山-普朗地區,由於印支期中酸性巖漿沿北西向構造多期頻繁活動,在大面積T3q、T3t沈積圍巖區密集出現北西向排列的局部高值磁異常組。測區南部的峨眉山玄武巖分布區存在壹條強磁異常帶。秀瓦楚-熱林地區北部沿北西向構造發育的燕山期二長花崗巖分布區,總體上以局部高值磁異常為特征,周圍有較規則、較寬的正磁異常背景。

圖3-4-3中甸及鄰區航空磁化極上湧異常(nT)平面圖,根據雲南、四川地礦局物化探隊1990資料編制。

圖3-4-4紅山-普朗銅金屬礦綜合評價區航磁δδT(nT)異常圖

(2)礦床的地球物理特征

礦區主要巖石和礦石的物性測量結果(表3-4-1和表3-4-2)如下。

表3-4-1普朗銅礦區巖(礦)電參數統計表

繼續的

表3-4-2普朗銅礦區巖(礦)磁參數統計表

1)塊狀銅礦(礦化石)具有低電阻、高極化的特點。露頭視充電率(ms)為8.9 ~ 265438±0.7 ms,平均為65438±08.7 ms;視電阻率(ρS)29.0 ~ 103.0ω·m,平均88.0ω·m。

2)礦化應時二長斑巖(ηoπ15)和應時閃長斑巖(δoμ15)的視電荷率(MS)低於銅(礦化)石,視電阻率(ρS)較高。表觀充電率(MS)為8.2 ~ 14.4 ms,平均值為10.6 ~ 11.0 MS;視電阻率(ρs):38 ~ 513ω·m,平均值為181 ~ 217ω·m

3)礦化角巖和板巖也具有較高且相對穩定的視電荷率(MS)和較低的視電阻率(ρS)。其充電率(MS)為6.4 ~ 14.5 ms,平均值為9.3 ~ 10.4 ms,視電阻率(ρ S)為49 ~ 471ω·m,平均值為170 ~ 220ω·m..

4)未礦化巖石(δoμ15,ηoπ15,γδπ25)起伏大,視充電率(MS)不穩定,視電阻率(ρS)中低。露頭上巖體的充電速率(ms)為0.7 ~ 34.5 ms,平均值為4.7 ~ 7.1 ms;視電阻率(ρs):21 ~ 913ωm,平均值為169 ~ 344ωm

5)非礦化巖石(角氈狀砂巖板巖、矽質灰巖、黑色板巖和碳質砂巖板巖)壹般具有較低且相對穩定的視充電率(MS)和中到高的視電阻率(ρS)。

6)第四系(冰磧物和殘積物)露頭壹般具有低視充電率(MS)和高視電阻率(ρS)。

7)普朗礦區圍巖(包括巖體)除角巖外磁性較弱,視磁化率κ'壹般為(100 ~ 300) × 4π× 10-6Si,剩磁M'r也為100 × 10-3a。角閃石的平均視磁化率κ'為357.8× 4 π× 10-6Si,平均剩磁M'r為110× 10-3a/m

在這個地區有許多地質體可以引起激電異常。除銅礦外,大部分銅(礦化)巖和部分非礦化巖的視充電率(MS) > 10%或10%。礦區呈同心環狀蝕變。無論是在鉀矽化帶(Ksi)、絹雲母化帶(Sise)、潘慶石巖化帶(Chep)還是角閃石帶(Hs ),都有大量的黃鐵礦產生,這些黃鐵礦可引起強烈的激電異常。所以要判斷激電異常是否是銅礦引起的,要結合異常區的位置、地質環境、地貌、地球化學異常來判斷。

(三)區域地球化學特征

中甸地區及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是近南北向的鉛、鋅、銀、銅、金等元素綜合異常帶,與低重力帶壹致。在400km長的異常帶內,可劃分為四個異常,可劃分為四個礦床(點)集中區:川北段的夏村、夏塞地區,南段的襄城-雪雞坪、阿熱-天寶山地區。雲南從北到南可進壹步劃分為9個異常集群群落,即秀瓦楚、那通、前部、紅山、阿熱、小中甸、安南、拉巴、東魯坊。

第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的應用

普朗礦區物化探主要開展於2002 ~ 2003年。物化探的目標和任務是通過物探(磁法、電法)和化探(土壤測量)掃描地表,進壹步縮小找礦靶區,為下壹步系統地質工作和深部鉆探驗證提供物化探依據。

(1)工作部署

2002年物探實驗工作部署如下:6條高精度磁測(δ T)剖面,總長1∶5000,間距20m1∶5000瞬變電磁法(TEM)剖面2條,長3km,相距50m1∶5000 IP試驗段1,段長3km,用IP梯測量,點距20mIP測深點9個,最大AO電源極距1000m。

2002年在紅山-普朗地區部署化探,面積600km2,工作方法為1∶50000土壤調查。

2003年在普朗礦區部署物探,在礦區礦化範圍周圍,部署1∶10000激電調查15km2。

(2)工作方法和技術

激電測量電源為5kW本田發電機、WDFZ-2大功率智能發射機和WDJS-2接收機。供電電極采用1.5m長的鐵電極,測量電極采用非極化電極,供電線采用重勘探線。發射機主要技術指標:輸出功率3.5kW最大電源電壓1200V,最大電源電流5A,電流測量精度1%,電壓誤差1%。接收機主要技術指標:壹次場電壓測量精度為65438±0%,視在充電率分辨率為0.065438±0 ms,測量精度為±2%。觀察到的主要參數是表觀充電速率(MS)、初級場電位差(δ V 1)和電源電流(I)。計算參數為視電阻率(ρS)。供電周期為16s,供電延時為100ms,采樣寬度為20ms。

通過梯子裝置觀察區域IP工作,並測量整個區域。電源極距為1500m,測量極距為20m。

由於地形原因,激電測深使用三極裝置。無窮遠極(B極)垂直於測線,BO為3000m,最大AO為1000m。在模數為6.25cm的對數坐標紙上,相鄰兩供電極之間的距離為0.8 ~ 1.2 cm,大致均勻分布。

高精度磁測使用兩臺G856-A型質子旋進磁強計計算機,測量參數為地磁場總t,儀器分辨率為0.1nT,磁場測量精度為1nT。野外工作前對磁力儀進行了噪聲級和壹致性測試。結果表明,兩種儀器具有良好的壹致性,測量均方誤差小於65438±0nT。磁測總精度為2.4nT,選取1個基點,基值為48541.4nT,磁測結果按規範進行日變、正常梯度和高程改正。

瞬變電磁測量。采用WDC-2B瞬變電磁系統,儀器性能良好,運行穩定。電源為兩節12V 60 A h的電池,供電電壓為12V,供電電流壹般為7 ~ 8年。發射線框使用2.5mm2銅芯電纜線,接收線框使用4mm2銅芯電纜線。使用重疊回線裝置,回線邊長50m,斷面點距50m,觀測參數V/I(μV/A)。觀測參數設置:關斷時間Dn=100μs,延遲時間De=150μs,發射周期T/4=20ms,抑制系數d=3,疊加次數St=128,1 ~ 4通道放大倍數G1 =

工作精度為B級,平均均方相對誤差≤ 15%。

大地測量工作。對於參考站和控制點,使用兩臺Mark X-CP GPS接收機分別在已知點和參考站進行同步觀測。觀測數據不少於三組,每組數據的觀測時間不少於30min。用隨機軟件通過偽距差或載波相位差計算坐標值。基線采用全站儀直接返回法觀測,視距小於1000m,直接返回誤差小於1/150,起止於GPS控制點。用全站儀直接布設測線,從基線點或GPS控制點開始,附著在基線點或GPS控制點上。

(三)主要工作成果

1.IP測量

礦區激電測量圈出22個激電異常(DHJ1—DHJ22)。激電中的中等梯度MS異常主要分布在應時二長斑巖、應時閃長斑巖及其鉀化、絹雲母化和青斑巖化蝕變帶中。高激電MS異常帶背景上的高值異常推測為銅(黃鐵、磁性黃鐵)礦體引起的異常。

激電異常(MS≥10ms)形態各異,或成簇、成條或孤立,總的趨勢是礦化斑巖體(ηoπ15,γδπ25)和三個蝕變帶(鉀矽化帶→絹雲母化帶→蝕變帶和角質化帶)由南向北成條帶狀。各蝕變帶的異常分布特征如下。

圖3-4-5普朗銅礦區綜合物化探異常圖

1)帶外(角質化)異常:由226條激電異常組成,分別為DHJ1—DHJ4、DHJ18、DHJ226,異常大致對應角狀蝕變帶。激電異常多呈圓盤狀,獨立存在。它主要是由局部硫化物(黃鐵礦、黃銅礦等)礦化造成的。)角氈板巖。

2)中間帶異常(綠片巖和部分絹雲母化):由DHJ 5-DHJ 10、DHJ19和DHJ218異常組成。異常規模小,呈橢圓形,部分地區近南北方向呈有序串珠狀分布。異常常位於絹雲母化與青斑巖化的接觸帶附近,或礦化的應時二長斑巖與礦化的應時閃長斑巖的接觸帶附近,與地質體中局部硫化物礦化有關。

3)內帶異常(鉀矽化絹雲母化帶):由DHJ11—DHJ15和DHJ206異常組成。這種異常分布在第四系(Q)附近,從近南北帶狀(DHJ11-2、DHJ11-3、DHJ12、DHJ13等)變化。)異常到近北東向異常(DHJ65438)該帶異常具有規模大、峰高多、形態完整的特點。它是普朗銅礦區的主要異常區,大部分是由銅礦體引起的礦致異常。

2.高精度磁力測量

礦區磁測只做了壹個長15.80km的剖面,圈出了三個磁異常(CT 1-CT3)。CT1與激電異常DHJ5、CT2、KT1露頭(激電異常DHJ12-1)與CT3、DHJ11-6重疊分布,推測為銅(鐵)礦體所致。

3.地球化學勘查工作成果

礦區的地球化學異常主要是銅(圖3-4-6),並伴有鎢、鉬和金。鉛、鋅、銀伴生於礦區東北側外圍。礦區銅異常規模較大,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5km,平均含量為354× 10-6,最大含量為2355× 10-6,面積為10.5km2,標準化面積產能NAP37.2,有三個富集帶,銅異常內帶(> 400× 10-6)呈不規則狀中間帶[(200 ~ 400) × 10-6]基本反映了礦化範圍,外圍帶[(100 ~ 200) × 10-6]與礦區角質化蝕變帶範圍基本相似。鉬和鎢異常出現在銅內帶附近。鉬異常有兩個小的集中區,北部集中區對應KT5礦體,只有1個集中區;南部密集區大致對應KT1礦體的平面分布範圍。南部集中區規模較大,鉬含量最高為40× 10-6,平均值為9× 10-6,面積為2.75km2,鎢僅出現在KT1礦體的最大分布區,含量相對較低,平均含量為12.7× 10-6,最高僅為17×6544最高含量出現在KT1礦體的南段,平均含量為Au 19.3× 10-9,最高含量為Au 76× 10-9,面積為6.75km2(表3-4-3)。礦區鉛鋅銀元素在銅礦體中無異常,鉛鋅銀綜合異常出現在礦區東北側外圍,形成不規則的北西向寬帶異常(基本不與銅異常重疊),長近10km,平均寬2km其中Pb異常最大,面積為8km2,平均含量為487.42× 10-6,最大為3022× 10-6。鋅、銀異常在規模和含量上均低於鉛,且位於鉛異常的內帶附近。

圖3-4-6普朗(ap31-a)地球化學異常剖面圖

礦區元素異常分布及含量特征見表3-4-3。

表3-4-3普朗斑巖銅礦1 ∶ 5萬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註:NAP=對比度值×面積。

根據礦區(15km2) 1 ∶ 5萬化探七元素相關分析結果(表3-4-4),在中高溫下,主要成礦元素Cu與Mo、W、Au相關,Cu與W、Mo、Au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92、0.555、0.5。鉛、鋅、銀形成中低溫相關簇(鉛與鋅、銀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53和0.754,鋅與銀的相關系數為0.754),與礦區地球化學元素的異常分布相壹致。

表3-4-4普朗斑巖銅礦區元素相關系數表

四。激電異常的推斷、解釋和驗證結果

(1)矽化鉀帶1(內帶)

該帶由DHJ 11-2、DHJ12、DHJ 11-3、DHJ13等激電異常組成。異常主要沿銅礦區中部第四系分布區和KT1礦體分布區分布,自北向南呈不規則的寬帶狀和片狀(見圖3-4-5)。其中DHJ12 IP異常最具代表性。

DHJ12中的異常。位於南北異常組中段,南起PLD002鉆孔北緣,北至20號測線轉向東北,南北呈不規則帶狀,有兩個峰值區(Ms > 15 ms)。南峰地區(DHJ 12-1)主要分布在ZK010至ZK01201之間。峰區南北長約600m,東西寬80 ~ 200 m,北窄南寬,MS > >20MS最高,MS等值線分布密集。ZK0408鉆孔附近東西向等值線對稱,南段KT1附近等值線西陡東緩,表明主礦體向東陡。從地球物理推斷解釋圖(圖3-4-7)中的TEM視電阻率偽剖面可以看出,銅礦化體(極化體)在ZK0408鉆孔正南200m附近(相當於26線260點附近)向東陡傾,在260點處銅礦化體逐漸向西傾斜。向東傾斜的銅礦體厚度大,向下延伸。從26線磁測(δ T)和激發極化(MS)曲線發現,δ T和MS在260點附近向東明顯異常,向西逐漸降低,表明260點附近是銅礦體的轉折點。根據勘探線0 ~ 20的鉆探,激電異常分布的第四系(Q)分布區實際上是應時晚期二長斑巖(ηoπ15)侵入大型復合中酸性巖體(δoμ15)的部位,形成巖冠頂部。由於上升流,巖石容易破碎、風化和剝蝕,形成山谷,山谷被第四系(Q)冰磧和殘積覆蓋。在巖冠東側(激電異常DHJ 12-1區域),形成壹個東傾陡、礦體埋藏淺、品位豐富、向下延伸大的斑巖銅礦體,ηoπ為主要含礦母巖。西部銅(化)體被0 ~ 70m範圍的第四系(Q)覆蓋,向西緩傾,品位差;因此,第四系分布區西側激電異常幅度減小,MS等值線較寬,電性異常表現為高阻而無低阻異常。

圖3-4-7普朗礦區26線綜合剖面解釋推斷圖

Dhj12-2 IP異常。位於ZK1208鉆孔北側。在第四紀(Q)分布區,MS等值線近南北向,在δoμ15分布區,MS等值線向東北延伸,呈不規則的東北寬帶狀,呈鴨頭狀。最大長度600m,最大寬度200m·m,在峰值區(ms > 15 ms),最大ms為30ms,異常北窄南寬。推測是由黃銅礦和黃鐵礦化地質體引起的。經16勘探線ZK1608鉆孔證實,0 ~ 5.0m為第四系(Q)冰磧坡積物,5.0 ~ 311.20m為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矽化應時閃長玢巖(δ O,有數個弱鉀質應時二長玢巖(ηoπ15),巖石僅弱銅礦化而在ηoπ15與δoμ15和δoμ26接觸帶之間,銅含量明顯增加。311.20 ~ 514.65m主要為應時二長花崗巖(ηoπ15)。應時二長斑巖為黃鐵礦化弱鉀礦,局部為低品位銅礦。500米以下的銅品位壹般大於0.20%,但小於0.40%。顯然,激電異常主要是由地表分布的黃鐵礦和弱黃銅礦化的中酸性侵入體引起的。

DHJ13中的異常。異常位於礦區中部第四系(Q)分布區北段。異常範圍廣,近橢圓形,由DHJ13-1和DHJ13-2兩個異常組成。推測為黃鐵礦化和弱銅礦化斑巖所致,是KT1礦體的北延部分。經ZK0809鉆孔證實,0 ~ 71m為第四系(Q)礦床,70m以下應時二長花崗巖絹雲母化帶可見多層銅礦體,累計厚度150m。

DHJ11中的異常。位於礦區中部第四系(Q)分布區南段PLD002鉆孔南部,ms > 15 ms,有兩個峰值區。峰值區dhj11-2總體呈北東向不規則,其北段等高線ms > 10 ms向北延伸至PLD002鉆孔,與dhj12-1相連。推斷為KT1礦體的南延部分,由弱銅礦化巖體引起。經PLD002鉆孔證實,80-250米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強烈,含礦巖性為應時閃長斑巖和應時二長斑巖,礦石主要由黃鐵礦、黃銅礦和磁鐵礦組成。

DHJ14中的異常。異常位於KT1礦段北段露頭區ZK1203鉆孔附近。異常呈圓盤狀,長軸為北北西向,MS值為25.8 ms..應時二長斑巖主要出露於該區。鉆孔ZK1203揭露巖體強絹雲母化,礦石主要為低品位銅礦,礦石礦物為黃鐵礦、磁黃鐵礦和黃銅礦。

DHJ20不正常。位於普朗礦區北段74 ~ 80測線之間,由DHJ 20-1和DHJ 20-2兩個異常組成。DHJ 20-1異常為條帶狀異常,南北長約250m,東西寬約80m,峰值12.0 ms,DHJ 20-2異常為等軸異常,南段異常不閉合,峰值21.1 ms,推測這兩處局部異常是銅礦體引起的。

通過MZK001孔揭露,總孔厚91.88m,平均銅品位0.37%。地表MBT13剝離也揭示了銅礦體。

(2)矽化鉀帶2(內部帶)

該帶由DHJ11-4、DHJ11-5、DHJ11-6等激電異常組成。異常等值線密集,梯度較陡,呈東北帶狀,異常主要為東北方向的花崗閃長斑巖和δ o μ 655。ZK0608和ZK0606鉆孔揭露應時二長斑巖和應時閃長斑巖為兩層銅礦體,厚度分別為16.20米和59.75米。因此,這組激電異常具有在花崗閃長斑巖中尋找斑巖銅礦的意義。

(3)絹雲母化和橄欖巖(中間帶)

該帶由DHJ5-DHJ10、DHJ16、DHJ19、DHJ21等激電異常組成,自北向南呈珠狀分布,規模小至中等,多為圓盤狀。南礦塊規模小,北礦塊規模大。南礦段DHJ5-DHJ10主要沿山脊分布,靠近絹雲母化帶和潘慶礦化帶的邊界。在DHJ5和DHJ6異常之間,根據DHJ0819鉆孔揭露,所有鉆孔均為弱黃鐵礦化和弱絹雲母化應時閃長玢巖,因此推測激電異常是由黃鐵礦化局部富集引起的。由於激電異常呈小規模線性排列,黃鐵礦礦化和蝕變呈環狀分布。在北礦段DHJ19-1和DHJ19-2異常處,地表可見星形黃鐵礦露頭。DHJ21分布區,地表主要為角閃石,也可見黃鐵礦、黃銅礦和方鉛礦化。

綜上所述,這種異常主要是由應時閃長玢巖中的絹雲母化和青斑巖化引起的。

(4)角質化外帶

該帶由DHJ 1-DHJ 4、DHJ18和DHJ226激電異常組成。異常主要分布在蝕變巖體和角巖蝕變帶周圍,呈環狀。該區角氈狀砂巖中常見星狀黃銅礦等硫化物,部分呈簇狀、斑狀。推測激電異常與地下黃鐵礦化角巖有關。這種異常常伴有低電阻率(< < 200ω·m)異常,1 ∶ 50000化探異常中銅含量約為100× 10-6。其中DHJ1最具代表性。為了驗證這種異常,在DHJ1激電異常中心打了ZK1933鉆孔,深度為400.20米,表層0 ~ 6.78米為第四系(Q)沈積,6.78 ~ 127.61米為弱黃鐵礦化長英質,127.61 ~ 400.2米為弱黃鐵礦化全孔未見銅礦化,未見應時斑巖侵入。

本論文成果來源於雲南省地質調查院張世全、曹曉明、尹寶忠、張曉兵於2006年提交的《雲南中甸銅礦資源評價階段性報告》、《雲南中甸地球物理勘探階段性報告》、《雲南中甸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報告》。這些地圖是由雲南省地質調查院的孟卿和魏寧編制的。非常感謝!

(本欄目供稿:蔡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