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重讀楊伯鈞《論語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重讀楊伯鈞《論語註》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好幾遍,經過張老師的閱讀和大家的分享,加深了我對《論語》的理解。這是壹個豐富的知識體系。它包含了豐富、密集、精煉、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據統計,《論語》中有100多條成語,數百條可以引用終生的諺語,蘊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論語》應該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聖經。

讀《論語》可以幫助我們樹立人生信念和理想。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我們價值判斷,提高我們的價值判斷能力,使我們的心智成熟,明辨是非,了解善惡美醜,這是我們人生選擇的基礎。

第壹,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無敵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構詞法上,“仁”,因人而異,意為站著的人;從第二個來說就是:(1)。它的意思是數字,復數。意思是“不僅是我,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人和老人,年輕人和年輕人,用心對待每壹個人。代表天地,就是壹個人要模仿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仁”字和“仁”字是不壹致的,就是要融化人心,只有珍惜天地之心,以壹顆善良的心和真誠的心待人,也就是有愛的心和寬容的心,才會產生仁和愛。這就是個人的自我提升之道。

“仁”在中國古代是壹個含義非常廣泛的道德範疇。這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他第壹個把整個道德規範融為壹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兄(弟)、忠、信、禮、義、誠、恥、仁、愛、和、平等。孝是仁的基礎,是仁的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壹。

接下來我們壹起思考,如何認識“仁者無敵”?首先,我們走進《論語》,看看孔子眼中的仁是什麽。《論語》中“仁”字出現109次,58篇。對於仁的概念,孔子並沒有壹個具體的定義,但是他寫出了仁與不仁的表現。以下節選重要章節與大家分享:

1,“孝也是仁之本!”(1-2)表示仁的基礎是“孝父母,愛兄弟”。

2.子曰:“仁者,才能善惡。”(4-3)意思是:“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對別人又愛又恨。”換句話說,只有“仁者”,才有正確的愛恨情仇。

3.子曰:“工欲善其事。我們必須先把工具磨快。生活在壹個國家也是壹個國家。以德會醫,與仁者為友”(15-10)指子貢問如何培養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活在壹個國家,就應該侍奉博士中的聖賢,結交學者中的仁者。”

4.子曰:“仁者欲立而立,欲成也。可以說仁的壹面已經有了。”(6-30)意思是:只要自己站穩了,讓別人站穩了,就要讓壹切都起作用,同時讓壹切都為別人起作用。能夠從當下的事實中選擇事例,壹步壹步地去做,可以說是壹種踐行仁的方式。"

5.子曰:“克己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靠自己,靠人?”(12-1)

意思:顏淵問如何善良。孔子說:“克制自己,壹切按禮儀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壹旦做到這壹點,世間萬物都將是仁慈的。仁的修行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別人身上?”

6.司馬牛問任。子曰:“仁者,言亦惑也。”曰:“其言亦假也。說他仁者,足矣?”子曰:“何以難乎?”(12-3)意思是:司馬牛問如何善良。子曰:仁者慎言。"司馬牛說:"仔細講,這叫仁嗎?孔子說:“做這件事很難。可以隨便說嗎?“慎言是孔子對欲仁者的要求之壹。

7.問任。子曰:“在家恭敬,敬執事,忠人。雖毀,不可棄。”(13-19)含義:孔子認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內涵。

8.子曰:“剛、剛、木、鈍,近於仁。”(13-27)它的意思是:孔子把剛毅、言行謹慎、淳樸作為壹個“仁者”應該具備的品質。

9.張子溫人在孔子那裏。子曰:“能為天下五事,乃仁者也。”“不好意思。”曰:“公、寬、信、民、惠。”(17-6)意思是:孔子說:“能向社會提倡莊重、慷慨、誠實、勤勞、善良五德的人,就是仁者。”

10,問任。子曰:“仁者,先苦而後言仁。”(6-22)壹個有仁心的人,如果先下苦功,把結果拋在腦後,就可以說是“仁者”。苦難在前,享受在後。

那麽,從《論語》對仁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出什麽是“仁”:

第壹,仁的基礎是“孝父母,愛兄弟”。

第二,要有正確的愛憎。

第三,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為他人犧牲自己,不居功。

第四,只要自己站穩了,讓別人站穩了,就要讓壹切都起作用,讓壹切都為別人起作用。

第五,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壹切按照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

第六,說話小心。

第七,“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內涵。

第八,堅決,謹慎,不做作。

第九:禮貌、慷慨、忠實、敏感、善良(莊重、慷慨、誠實、勤奮、善良)。

第十,先吃苦,後享受。

知道什麽是仁,還知道什麽是無情?

1,孔子說:“巧言令色,清新仁義!”(無情)(1-3)

2.子曰:“不仁之人,不能約久,不能樂。仁者仁心,知者仁心。”心理不平衡的人壹定是不善良的。(4-2 )

3.子曰:“施之不仁!孩子出生三年,然後就脫離了父母的懷抱。失去壹個丈夫三年,就是失去了整個世界。三年來妳愛妳的父母嗎?" (17-21)

從以上三段可以看出,孔子認為,首先,不孝不仁,辭令不仁。還有,沒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就是沒心沒肺。這三種不人道的表現,只要具備其中壹種特質,就是無情。而仁,則需要很多條件才算是仁,但只要有不孝,巧言令色,心理不健康或者沒有積極平和的心態,三者之壹就是無情。

所以,仁者太難了!那麽,仁的最高境界是什麽?

孔子說的最高境界是仁,即“欲立而立之人,已達目的”。壹個可以稱之為仁的人,必須先站穩了,才能去扶那些跌倒的人。如果他想成功,他必須有足夠的力量去幫助別人,更好地幫助別人。如果壹個人真的在能力、精神、人格上立場堅定,那麽這個人就是真正的仁者,仁者無敵。

其實不善良的表現有很多,在《論語》裏不是很直白,但是很多章節都有暗示。

按照我們判斷仁者的標準,這三者中,最關鍵的應該是壹個人能在精神上站穩腳跟。而人的內心最容易受到外物的困擾和誘惑。

因為壹個人的內心如果真的善良無私,就必須保持自己的單純,不被外物牽著鼻子走,保持孤獨,忍受寂寞,生活才會回歸到最初的狀態,也就是回歸到人性。

在浮躁的世界裏,妳可以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不受外界的幹擾。這個時候,他不會出門,還會推知天下大事;不用看窗外,也能了解日月星辰運動的自然規律。這個時候,人就會生出大智慧、大智慧;仁者之心穩,知生死之因,才會生出浩然正氣,人才會勇敢無畏。靜能使智,悟大道。

因為“仁”,所以聚集了人的智慧和勇氣,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智仁勇“三德”。這樣的人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最有可能成功。所以仁者無敵。仁者必須是壹個有大智慧和勇氣的人,壹個有強大內心和生命智慧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