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文淵出生在茂陵(今楊陵西北)。馬援壹生做出了三大貢獻:兩定足趾,助破肖偉,平定羌亂。現在2000年過去了,桂林有了富博樓,湘西有了韓富博將軍廟,扶風縣有了伏波廟。在馬援的墓中,有壹個富博村莊。
2.蘇澤:同情百姓,鄙視臣子。
東漢名臣蘇澤,從小品德良好,品行端正。當時東漢末年,朝廷動蕩,叛亂頻繁。蘇決心報效國家,幫助人民。無論村裏推薦他當官,還是縣裏招他當官,他都拒絕。
有壹天,董昭和蘇澤同桌。董昭困了,靠在蘇澤腿上休息。董昭先是為袁紹效力,後來又投奔曹操。蘇不喜歡他這種壹臣二主的行為,不想和他做朋友。她直言:“蘇的膝蓋不是別人的枕頭!”
3.段:誠信就是不忠於國家。
在唐玄宗晚期,政治變得越來越腐敗。東突和境外食土國家時有入侵。天寶九年(750),高仙芝率唐駿遠征糧食大國,結果慘敗。正當全軍敗退之際,段對副將李大呼曰:“畏敵而走,非勇也。逃避自己,落入人群,不是仁者。軍敗而求免,非夫也。”李聽後慚愧不已,遂與段收拾殘兵返回安西,減少了唐軍的損失
4.吳林:保衛川陜抵禦遊牧民族。
北宋末南宋初,在西北抗金戰場上活躍著壹對兄弟。他們英勇善戰,不敢入川。這兩個兄弟是吳軍和吳林。在寶雞人的心目中,吳軍、吳林英勇善戰,為保家衛國,奮不顧身。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抗金英雄。
5.南宋愛國大臣王
王從小愛讀書,以論說著稱。後來跟隨哥哥王必忠到萊文書院學習經學、史學和文學。少年時,他和同鄉羅公(曾任南宋大理寺邵青)以文藝為主。20歲參加鄉校考試,名列第壹。與羅公壹起被選為饒州公氏。
紹興十五年(1145),中進士入羅公。據說,鐘鋼在搜集反英、反科舉對策時,是“不知禁忌”,慷慨地發表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他對陸雲說:“法蘭西先民風俗厚,凡事願向太宗真宗學習……”高宗·趙構稱贊他,稱他為“講故事的人”親卓為第二秀才,秦升官。
擴展數據:
平定外亂,鎮守邊關,蘇澤勸君憐民,段為國捐軀,吳郡、吳麟兄弟有責任與金兵逐鹿之地...自古以來,從來就不缺少愛國愛民的忠臣良將。他們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聯系在壹起,願意為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赴湯蹈火,留下了壹個個正義的身影。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100愛國歷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