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傳遞的是壹種態度,壹種簡單而溫暖的生活態度。
2.“神在天,聖在地”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有壹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翺翔,不妥協現實世界的諸多規則和障礙;他也有能力腳踏實地,在這片土地上拓展自己的行為。
中國的哲學崇尚壹種莊重、理性、溫柔的美。
真正的和諧:不僅是壹個社區內鄰裏之間的和諧,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必須包括地球上萬物和諧快樂的生長;人們對自然界萬物有壹種敬畏,壹種從眾,壹種默契。
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只是壹個指標,真正的安定感和發自內心的對政權的認同來自於信仰。
6.只有真正的聖人,才不會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7.窮則喜,富則善送禮。
7.更高的境界是,壹個人不僅安於貧窮,還會阿諛逢迎,內心有壹種明確的喜悅。
8.競爭越激烈,越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系。
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寬容壹點,其實就是給自己留壹片廣闊的土地。
11,關心他人就是善良;知人善任是智慧。
12.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妳此刻最需要幫助的人。最重要的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現在,壹點都不能耽誤。
13,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難免有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態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點和苦難。
14,保持壹顆真誠的心,減少自己言行中的錯誤,待人接物充滿敬意,謙恭有禮。
人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盡妳所能,用妳能做的來彌補這個遺憾。
15,如果妳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麽妳也將錯過群星。
16,長期困擾生活的遺憾無法自拔,對壹個人的生活質量是有害的。
17.既然人生的遺憾是不可避免的,那麽用什麽樣的心態去對待就很重要了。不同的心態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18,壹個人的自信來源於他內心的平靜和從容。
19,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人生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壹個前提就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失。
20.做壹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化解那份遺憾。
21.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氣是世界上最大的災難。
22.他內心有壹種在理智制約下的自信和從容。這是因為他胸懷寬廣,誌向遠大。
23.當不幸來臨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手,這樣妳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妳也可以活得更有效率,心情更好。
24.勇氣有時表現為理性約束下內心的自信和冷靜。
25.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酒壹樣,悲觀主義者說:這麽好的酒怎麽還剩下半瓶?樂觀主義者說:這麽好的酒還有半瓶呢!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重要。
27.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技巧以外的東西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如果妳的心靈是光明善良的,妳是坦誠勇敢的,那麽妳可能會收獲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28.如果妳想成為壹個願意和妳交流,能夠和妳溝通的人,最重要的是妳有壹個開放的心態。
29.直報投訴,以恩報恩,倡導的是壹種對生命的效率和人格的尊重。
用妳的公正,用妳的坦率,用妳的耿介,用妳的光明磊落,也就是說,用妳高尚的人格,平靜地面對這壹切。我們應該把我們有限的情感和才能留在最應該用的地方。
30.有事就壹直跟著君主(領導)。雖然近了,但離自取其辱也不遠了。有事的時候總是和朋友在壹起。雖然看似親近,但離妳們的疏遠已經不遠了。
31.當妳看到朋友做錯事的時候,妳應該真誠地勸他,真誠地引導他。如果他真的不聽,算了,別說了,不想給自己丟臉。
32.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壹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讓孩子盡快從妳的生活中脫離出來,成為壹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分離越早,妳就越成功。
33.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壹種尊重,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持這種距離和獨立。
34.要平等理性地尊重每壹個人,給對方留壹點分寸和余地。花兒沒有盛開,月亮也不圓。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狀態。花壹旦盛開,很快就會枯萎。月亮壹旦圓了,很快就會殘缺。但不完全開放,不完全圓潤,還是讓妳的心期待著,期待著。
無論對朋友還是對朋友,都要把握壹個度,適度是最好的。
35、在其位,謀其政,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管別人的事。
如何執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則,講究道德,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少說多行;謹慎就是說話小心,不要說做不到的事。
36.“多疑惑”就是先用耳朵多聽,把有疑惑的地方放下;“小心其余”是妳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要小心;“多看”就是多看,先把有疑問的地方放壹邊。
37.多思考,多思考,多聽,多看,小心,謹慎。這樣做的好處是讓自己不那麽後悔。在我們做壹件事之前,我們應該考慮後果。我們在做壹件事的時候,要想得遠,謹慎再謹慎,才能避免傷害到別人,減少以後的後悔。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很重要。
38.“用尊重培養自己”,保持壹種認真、尊重的態度。在培養自己的前提下“用尊重培養自己”,然後努力讓別人開心。“修身”是對國家對社會負責的第壹前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壹種信仰,壹種情懷,壹種社會責任,但前提很簡單,從腳下開始。修身養性,自強不息是起點。
我很喜歡開篇的那句話:“人是理性的,是可以求知的。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有收獲。”看著很舒服,這和壹些家長的刺耳話語“別人有腦子,妳也有腦子,妳怎麽這麽笨?”
(打斷廢話:不清楚《論語》“邊學邊學”是什麽意思。等下壹篇,或者以後看原著回答。)
學什麽?傅認為《論語》的觀點包括經和術。兩個想法:
第壹,要把文學、歷史、禮儀、哲學、藝術作為當代人修養的標準。文學不要求每個人都寫小說,但我認為是讀自己喜歡或需要的(“喜歡”),比如有的人喜歡小說,有的人更喜歡詩歌誇張的語言,所以愛自己是誰,愛讀多少就讀多少;“必要”,像攝影記者,他們的經典可能包括壹個學長的攝影作品集,不管他們喜不喜歡讀書,這些都是專業積累的基礎。更神奇的是六藝。與我的生活相比,我可以把“禮”理解為禮貌、禮儀(而不是古代禮儀的程序),或者理解為基本的“技能”之壹;“音樂”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似乎被弱化了(我理解為專業音樂人的專業演奏能力。雖然很多孩子學習演奏樂器,遠沒有孔子當年有意識地學習彈鋼琴、打鼓、樂器時那種愉悅的體驗和領悟),但還是有人以此為生;“書”和“數”的重要性大大加強,成為我們教育課程中的兩個基本範疇。把“射”和“禦”包括在內,真的是再完美不過了,雖然那時候是作為“最後壹招”來用的。當然,六藝絕不是壹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比如理發師即使做到以上幾點也不能稱之為好理發師)。許多手工業不包括在內,但在現代生活中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時尚行業),但作為補充標準,衡量個人總是有好處的。
(再補充壹句廢話:“書”是指文中的書寫,但不知道書寫的具體含義是書法還是書寫的內容(語法)。我支持後壹種解釋,它更實際。也留給原著看完就知道了。)
其次,我認為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經典和技巧,很重要的壹個方面是我們在學習這些內容時的自身體驗。壹個很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小時候看過壹本關於閱讀方法的書。這本書提供了十余種快速閱讀方法和訓練內容,但閱讀和練習後效果並不大;直到後來的壹天,我突然發現閱讀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原來我已經在眾多的閱讀中不自覺的篩選並使用了壹種最合適的方法,此時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壹些東西。更明顯的例子是發明家。自身的拓展和想象在學習過程中(研究前人的發明以提高或觀察我們熟悉的生活)的重要性甚至遠遠大於已有的“經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