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記載最早的胎教古籍是

記載最早的胎教古籍是

胎教是為孕婦在孕期創造良好的心態和環境,促進胎兒正常發育和優生,提高人口先天素質的方法。“胎教”不是什麽新鮮事,也不是什麽新名詞。流行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胎教理論。這個術語壹直沿用至今。中國也是世界上第壹個提出胎教的國家。

《黃帝內經》中有關於“胎病”的論述。漢代大德的“大岱李記”?富寶對胎教作了明確的規定:“古代胎教,七月皇後之腹,而室。太師持銅禦戶左,太宰持鬥禦戶右。比起進行曲,如果皇後的聲音不是禮樂,老師會說她不習慣;若求嘗之人不是對味,太宰倚桶曰:“不敢待太子。"

劉向在《列女傳》中記載的母親是太仁?孕期“眼不看邪色,耳不聽淫聲,口不說惡語,胎教皆可。”這就是說,太仁懷孕的時候,眼睛不看邪物,耳朵不聽淫亂,嘴巴不說狂妄的話。這是胎教的做法。“文王生而賢明,教太者,無所不知,君子謂教太者,有胎教之能。”文王天生就很聰明,“教他壹目了然”,這是太仁胎教的結果。

賈誼《胎教新書》說:周菲懷孕後,成了王,站不瘸,坐不壞,笑不鬧,獨不妒,也叫胎教。“這意味著當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時,她像壹個車站壹樣站著。她站著的時候不往壹邊靠,坐起來也像。她坐著的時候不會傾斜。她笑的時候不出聲,壹個人住的時候也不懈怠。她生氣的時候不罵人,等等。她用倫理規範來約束自己的壹舉壹動,以此來維持對胎兒的良好影響。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太仁的胎教效果很好,周文王天生就很聰明。文王的孫子,出生後接受胎教,長大後智力超常。周朝皇室就是這樣用胎教培養壹代又壹代的理想接班人的。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記載了相關內容:皇後懷孕三個月,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另壹個宮殿裏。她的眼睛不該看她不該看的,她的耳朵不該聽她不該聽的,她的音樂和品味要按照禮儀來控制。

太仁在懷周文王的時候就註意胎教的例子,壹直被認為是胎教的典範。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了孕期行為、收養、日常生活中的註意事項。如解除後顧之憂,禁止在屋內分娩,忌寒,慎寒保暖,餌料靜養,以保證孕婦健康,防止胎兒發育不良,防止流產、流產、難產。

到了漢代,各種書籍中出現了大量的胎教內容,胎教理論初步形成。比如漢代的賈誼,新書中有專門的胎教章節。宋代,陳在《良方》中有壹篇專門論述“胎教”的文章。清代陳夢雷等人將歷代胎教理論匯總,確立為“養未胎生之門”。晚清著名思想家康有為的《大舒同》壹書中,也有建立胎教所,培養聰明後代,提高人口素質的思想。

為此,古人也是這樣總結的:“荀子必從胎教開始,止於小學。”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是從胎教開始的。(文/蔡毅閱讀歷史地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