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北和東南之間,古長城大體上與農牧區的自然分界線壹致。早在1121年前,丘處機道人過北方張家口第壹關野虎嶺時說:“登高望南,俯瞰太行山。陽光明媚,很可愛。北方但寒沙衰,中原之風自此隔絕。”《遼史·魏瑩誌》也說:“塞外南方多雨炎熱,其民耕田為食,桑麻為衣,宮中有人居住,城墻治理;在沙漠之間,又冷又多風。畜牧以魚為食,皮毛衣服,隨時皈依弟子,作車馬家。這個時間和地點僅限於北方和南方。”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歷史上農業、畜牧業和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對峙,兩種經濟兩種民族既和平交往,又互相等待。每當寒冷期取代溫暖期,總有大規模的遊牧民族向南方溫暖地區遷徙,中原農業王朝面臨著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挑戰。其中,公元400年前後的“五朵野花”,公元1200年前後契丹、女真、蒙古人相繼南下,公元1700年前後滿人入關,是農牧民族軍事沖突最典型的例子。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戰爭和關系壹直是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