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碭山酥梨文化之碭山酥梨

碭山酥梨文化之碭山酥梨

碭山,素有“梨都”之稱,耕地面積5萬公頃,總人口93萬。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是國務院批準的開放區域。

多年來,該縣利用黃河故道獨特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經濟果林。特別是該縣的旗艦產品碭山酥梨種植面積發展迅速,產量逐年增加。現在,碭山酥梨種植面積已達3萬公頃,產量7億公斤。

如何利用地域優勢、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品牌優勢打造果業航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斷戰勝各種風浪的侵襲?

碭山縣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實施名牌戰略,把發展水果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使碭山酥梨以其獨特的口感、優良的品質、不斷鑄造的品牌優勢,在全國水果市場上獨樹壹幟。

碭山酥梨因其自身的天然優勢而聞名全國。

碭山酥梨屬於白梨品系,是白梨和沙梨的天然雜種。陽歷9月上旬和中旬成熟,果實巨大,平均單果重0.15-0.3 kg。果皮淡黃色,果肉潔白如玉,脆爽,厚而甜,皮薄多汁,壹觸即酥,地上無殘渣。所以,入口即脆。碭山酥梨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梨多,皆上品,可治病。”並明確指出梨能“潤肺涼心,化痰降火,斂瘡解毒,解酒醉人。”現代中醫臨床經驗認為,“生吃梨清六腑之熱,熟食養五臟之陰。”對肺結核、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幹、咽痛、聲音嘶啞、便秘有療效。

如果說食用和藥用價值是碭山酥梨品質優良的內因,那麽黃河故道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就是碭山酥梨品質優良的外因。

碭山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季風氣候明顯。夏季雨量充沛,光、熱、雨同季,有利於水果的生長。秋季日照充足,晝暖夜涼,溫差大,有利於果實糖分的增加。

碭山位於黃河故道上,最典型的土壤是沙土和泡沙。這條河沈積的細而疏松的土壤非常有利於酥梨根系的生長發育,這也是碭山酥梨脆甜多汁的原因之壹。早些年流傳的碭山酥梨“回娘家”的故事,就是它因為在外地“出嫁”而不得不回家的最好證明。

碭山酥梨最依戀這片故土。許多梨主在長期的酥梨栽培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栽培和貯藏技術,包括壹整套科學的育苗、修剪整形、土肥管理、節水灌溉、人工授粉、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尤其是人工授粉技術是碭山人的獨特發明。人工授粉也成為酥梨花季壹道獨特的風景。

為解決酥梨貯藏問題,碭山果品專家經過5年的探索,於80年代初研制出“半地下自然通風窯”,徹底解決了酥梨貯藏保鮮問題,並通過省級鑒定,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延長了銷售時間,穩定了酥梨價格,使碭山壹年四季都能吃到酥梨。

正所謂“只有規模化,才能形成產業化”。碭山酥梨巨大的種植規模是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必要條件。

1955年以來,在黃河故道碭山壹帶,先後建成了省果園農場、縣花園農場、市李記花園農場、水果科學研究所等國營農場,大力培育果苗,擴大酥梨種植面積,使酥梨生產迅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掀起了承包田種植梨樹的熱潮,酥梨種植規模空前擴大,全縣19個鎮全部種植了大小不壹的梨樹。

近年來,酥梨的生產、銷售和加工也帶動了壹些相關產業的發展:紙箱廠、銅版紙廠、膠帶廠、水果罐頭廠、梨汁加工廠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運輸業空前繁榮。該縣還在310國道沿線建設了最大的酥梨批發市場。銷售人才帶動的龍頭企業、農戶、基地、市場,正在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化鏈條。

生態縣建設為碭山酥梨生產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資源、環境和人口是當今世界面臨的突出問題。對於以生產水果為主的農業大縣來說,只有建設生態縣,經濟、社會、生態才能協調統壹,從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因此,碭山果斷作出了生態富民、生態興縣的戰略決策,抓住機遇,及時申報開展省級生態農業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現在,該縣已建成兩個橫向生態經濟區和三個生態經濟區,並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將3萬公頃碭山酥梨生產納入無公害生態農業發展。在生態示範園,大力推廣了水果接力技術和高科技生物農藥、稀土復合肥、活性菌有機肥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酥梨的品質,生態縣建設為碭山酥梨成為無公害綠色食品、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礎。

酥梨註冊商標的使用和生產標準化的制定,為碭山果業的快速發展插上了兩只“金翅膀”。

據了解,碭山酥梨註冊商標是國家工商總局核準的中國唯壹酥梨註冊商標,並已投入使用,為碭山酥梨進入超市乃至出口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為依法保護名牌、打假提供了法律武器。

碭山酥梨標準化項目也進入實施階段,分為育苗、修剪整形、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等九大系列標準。該項目於1999年底通過國家驗收,為酥梨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大國有市場的集約化經營優勢是實施酥梨名牌戰略的有力支撐點。

在碭山園,梨園面積約700公頃,大部分是40年以上的老樹,總產量654.38+05萬公斤。廣大工人有壹套熟練的栽培和管理技術。近年來,為了實施名牌戰略,他們創造了“碭山酥梨”。在生產管理上,工廠堅持“五統壹”,即生產資料的購買和使用統壹;病蟲害統壹預測;統壹技術指導;均勻施肥;銷售規格標準統壹,其“利源牌”酥梨多次被評為省部級優質產品,1996年被農業部評為“綠色食品”,1998年獲得廣東省東莞市“中華名果”稱號。

碭山果園農場、三元集團也分別打造了“翡翠牌”、“三元牌”等酥梨知名品牌。加上大賣家董曉宇創立的“小雨品牌”,這四大知名品牌的生產面積將達到酥梨面積的五分之壹。去年這四大名牌四面出擊,南北開花,進壹步鞏固了碭山酥梨在全國的口碑。

為做好今年水果銷售工作,碭山縣委、縣政府未雨綢繆,決定實施五路並舉開拓水果市場的營銷策略。壹是依托龍頭企業開拓市場,縣園藝場、省果園場、縣水果研究所發揮龍頭作用,技術力量強,果品質量優,市場潛力大。二是以個人銷售戶為基礎開發市場。第三,依托海外辦事處開拓市場。第四,依托農民經紀人隊伍開拓市場。五是依托縣級直屬機關開拓市場,建立和完善水果運銷綠色通道。

在提高酥梨品質的研究方面,碭山人壹直在苦苦思索。除了繼續推廣套袋技術,碭山果園的科研人員經過3年多的研究和試驗,成功培育出壹種具有保健功能的綠色食品“富硒梨”。這種梨去年在廣州、北京被普遍看好,價格是普通梨的8倍多。碭山縣西南門鎮的農業技術專家成功試驗了瓶裝酥梨。這種瓶裝酥梨的特點是黃、白、脆、小點。又好看又好吃,既可觀賞又可食用。以其優雅的外觀和優良的內在品質,成為市場上廣受歡迎的無公害綠色食品。這些高科技的不斷融合,為碭山酥梨的進壹步發展創造了壹條又壹條的新路,讓人們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