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秦始皇的遺骸呢?

秦始皇的遺骸呢?

郭誌昆作品集《讓秦始皇躺在地宮》在東方網上發表後。關於秦始皇的屍體是否完整,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持“始皇帝遺骨已腐爛”觀點的人認為,秦陵地宮雖未被盜,但秦始皇遺骨所剩無幾。原因是秦始皇死在外出途中,又是在大熱天,屍體不好保護;當時“屍體”還沒走多遠,就聞到壹股煙味。為了防止氣味擴散,讓風聲傳出去,趙高和胡亥立即派人從河裏撈出壹筐筐鮑魚,和“屍體”放在壹起,使之發臭。

這些說法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說:“棺材用涼車擡,會熱,車內會臭。把壹只鮑魚帶上船,讓它發臭,這是官方的命令。”但是,我們這裏只說“臭”,並沒有說是秦始皇屍體腐爛的味道。用來“弄亂味道”的鮑魚,壹定被嘲諷為另壹回事。按常理來說,秦始皇的屍體不會腐爛到這種程度,後世學者對此壹直持有不同的看法。

持“始皇帝遺骸保存完好”觀點的人認為,以當時的防腐水平和秦始皇至高無上的地位來看,始皇帝死後甚至下葬時的遺骸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種說法在20世紀70年代初變得更加流行。因為在1972年,長沙馬王堆發現了西漢辛追遺骨,器身完整,器身濕潤,皮膚有彈性,關節可活動。這是第壹具震驚世界的歷史悠久的濕屍。

西漢辛追女屍為什麽能保存得這麽好?有很多解釋。

有人說這是木炭、石灰、白膏泥的密封作用,使其處於沙漠般幹燥的環境中,細菌無法繁殖。

有的說棺材密封性好,與外界空氣完全隔絕,避免了細菌對屍體的侵蝕;而且,馬王堆墓從未被盜過。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使得辛追的屍體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

有人說辛追生前追求長生不老,有吃丹藥的習慣。雖然她過量服用丹藥後活不長,但丹藥的毒性對細菌有殺滅作用,使她的骨骼得以長久保存。

有的說隨葬品中有大量的中草藥,壹定程度上為防腐藥水的配制準備了條件,成為古屍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有人說,從墓壁上雕刻的道教養生圖和目前出土的兩本最完整的老子《道德經》不難推測,辛追夫人是道教養生方法的研究者,頗有建樹。

……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自然想到秦始皇遺骸的保存,認為上述條件都是秦始皇時代所具備的,而且更優越。中南大學馬王堆漢墓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羅教授認為,距離秦朝不到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秦朝也應該有防腐技術來保護遺存。

1980,10開頭,筆者就此問題拜訪了考古學家李學勤先生(見《文匯報》1980,10.9),其學術探討廣泛而嚴謹。他明確地說:“從馬王堆女屍完整的保護和富有彈性的皮膚,可以想象秦始皇的身體,說秦始皇的身體完好無損,以當時的防腐水平、中央集權和秦始皇的獨占地位來看,也不是不可能的。”

李先生說,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材裏灌滿了紅色的棺液。科學家認為,這種液體就是讓辛追保持兩千多年不腐爛的“神奇液體”。棺液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加入了朱砂,朱砂的化學成分中含有汞。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紅色液體有殺菌作用,可以保證屍體不腐爛。

聯想不會固化理解。狄德羅說:“想象是提高智慧的翅膀,可以使人擺脫時空束縛帶來的苦惱。”把西漢女屍和秦始皇遺骸聯系在壹起,會掃除我腦海中的壹些塵埃。

地點方面,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這裏7月(丙寅日)的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熱。

就騎行裝備而言,秦始皇的屍體被放在壹輛酷車裏,也就是有窗戶的車,關著是暖的,開著是涼的。

秦始皇根據自己的條件,去海邊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他在路上感到不舒服,吃了很多“長生不老藥”。這些中藥雖然不能救命,但是可以殺菌,也可以起到保護遺體的作用。

這裏有兩點不能忽視:壹是死亡的地點,二是死亡時身邊的人。

死亡之地在沙丘中。沙丘是商代晚期商王留下宮殿的地方。這就是商紂王“以酒為池,掛肉為林”的地方。戰國時期,沙丘成為趙國的名城,著名的沙丘宮就在這裏,自然成為秦始皇的出發宮。應該說它的生活設施甚至必要的治療藥物都是有的。先帝病危時,禦醫必須塗抹丹藥的藥方。中國古代煉丹師造煉丹師,吹噓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煉丹是人們追求長壽的主要方式之壹。或許秦始皇想長命百歲,甚至服用了大量的丹藥。提煉出來的丹藥本身就含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比如水銀,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但是水銀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雖然始皇帝生前和臨終時服用了大量丹藥,這是他背後的壹個錯誤,但丹藥的毒性使他的身體得以長久保存。

何況秦王朝的核心官員胡亥、李斯、趙高都在場。宰相李斯掌握著朝廷的大權。趙高是始皇帝的貼身太監,胡亥是典型的孝子。秦始皇身邊還有壹個重要人物,那就是醫術高超的禦醫夏武切。面對突發事件,他會用自己當時的殺菌防腐知識。

當始皇帝突發疾病去世時,他們非常擔心“子孫萬世皆變”,於是決定“守口如瓶,不發喪”。這是當時形勢決定的政策。

然後,最重要的是盡最大努力保存好遺體,以免失孝變故。孟子說:“孝子最重要的是尊重親人。”親人去世後,親人的遺體被視為活人,也叫“以死為生”。所以保存遺體是孝順的重要體現。

這就是先秦時代“鬼崇拜”思想的影響。在“鬼崇拜”發生之前,人們拋棄屍體,就像野生動物對待同類的屍體壹樣。《易經》中記載“古葬以厚衣為酬。”埋在田野中間,沒有海豹也沒有樹...“恰恰是對鬼神崇拜之前人們處理屍體的描述。最初的“鬼崇拜”其實是崇拜活人的自然本質而產生的活動能力,認為肉體受傷,靈魂也受傷。這時,人們認為死者的靈魂可以單獨存在,像活人壹樣生活,所以需要對遺體進行適當的處理,使其像活人壹樣,像真人壹樣。人死後,無論是土葬、火葬還是水葬,都要先保護好屍體,這是重葬的第壹個行為。

再往前走壹點,當洞穴裏擠滿了人,我們開始探索人體的不腐性。考古學家發現,當時人死後,在屍體周圍撒壹種赤鐵礦,壹種紅色的東西,不完全是吉祥或者驅魔。也許這樣也能讓屍體保存得更好。秦漢時期有壹段時間,我服用了這樣的藥物,通過所謂的煉丹讓自己長生不老,其實當時就表明了壹個想法,就是希望自己死後,第壹是不要死,第二是即使死了,身體也不能腐爛。

其實古代社會有很多保存屍體的好經驗好方法。魯迅先生也講過屍體不腐爛的方法,就是“屁塞”。什麽是“屁塞”?即在古代,往往在死者死後,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門等處塞壹些小玉和石頭。據說這樣可以防腐蝕。還有,古人在大氅時,常把水銀粉塗在身上,“古人在大氅時,把屁塞在屁眼裏”(見《魯迅全集·流浪》),使其長久不朽;

馬王堆辛追的長生不老很神奇,連雲港的“惠平”還不錯,讓人感嘆,等等。雖然仍然令人困惑,但許多防腐措施已為古人所知,並正在應用:

以上是魯迅先生說的“屁塞”和用水、銀粉塗身,這是常用的方法。

有的用含有酒精和甲醛的烈性酒來塗。

有的用蜂蜜、沙礫、鹽擦拭。

如今,少數民族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的方式有很多種,其巫術傳統也憑空給人們增添了壹層神秘詭異的色彩,但通過相關人士的觀察,防腐防腐的秘密終於揭曉:

第壹種方法是加入壹定量的朱砂,特別是水銀,或塗抹或蒸發熏蒸,使全身有壹層保護膜;第二種方法是用草藥熏蒸,把死者放在有消炎殺菌草藥的蒸桶裏。熏蒸後,屍體可以保存很久,不會腐爛。第三種方法是將屍體脫水;第四種方法是用鹽辣椒。在壹些偏遠地區,根據birthdates的計算,死者將需要等待15天才能上山下葬。萬壹碰巧是大熱天呢?那就是勤換被子,排除體內壹些水分,死人越來越幹,不像壹般人死後會腫起來。

有專家認為,秦始皇死後,首先采用降溫的方法,在發現水銀後,將屍體“清洗”,用多層絲綢包裹,然後浸泡在水銀棺材中。這種想象不無道理。因為先帝死在沙丘宮,經過壹番治療,重新入棺。入棺後,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說:“棺柩以涼車載之。”

如果秦始皇的屍體在途中就開始腐爛,恐怕還沒來得及運回鹹陽處理就已經面目全非了。這樣的情況發生在當時天下獨大的始皇帝身上,自然是不允許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汞也是那個年代常見的防腐劑。煉丹產生的水銀是金屬物質但處於液態,易揮發,不同於普通物質。怪異的現象讓古人產生了神奇的感覺,所以方士們壹直想用這些物質制成具有神奇功效的“回歸丸”,也就是俗稱的“神丸”。《抱樸子·金丹篇》說:“長生不老藥已立,不但能長生不老,還能當黃金用。”也就是說,這種“靈丹妙藥”是壹種既能讓人“長生不老”,又能“點石成金”的靈丹妙藥。

自古以來,方士就與醫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醫生也懂得煉丹術。如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古老的本草書籍,被視為醫書,但該書將朱砂列為第壹上品,煉丹術中使用的40多種煉丹藥分別列為上、中、下三類,並明確提出分級的標準是“服藥使人有安全感。”整天拿著藥袋的醫師夏武切,應該掌握了這些醫術。

最引人入勝的是“長生不老”,因為水銀有抗病毒、殺菌的作用,所以被稱為“金不死,胡為萬物之寶”(《周易》可同契)。壹位煉金術士認為,服用金銀礦物等“不死”之物,可以使人的血肉同樣“不死”。所以他們不僅要想辦法拿這些東西,還要用人工的方法提煉藥用的金銀。包括秦始皇在內的許多皇帝都招募煉金術士為他們煉金。

當時正值夏季,大臣們保護始皇帝的遺體也是壹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但是,古代有很多保護遺跡的方法。當時就出現了“水銀浸”的方法,更何況“至尊”的始皇帝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用“水銀作池”也是屢見不鮮。可以推斷,秦始皇的屍體也是“泡在水銀裏”的;死神被埋在棺材裏,直到地宮被埋,都被水銀浸泡。

依據是什麽?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第壹,秦始皇時代的貴族墓葬使用的是水銀等“不死”藥物;第二,秦朝的高官,李斯、趙高、胡亥、禦醫夏武切都到場;第三,秦始皇陵地宮中測得大量水銀。

20世紀末,我國考古學家在秦陵地宮表面檢測到大面積的強汞,並得出結論:秦始皇陵地宮中隱藏著大量的汞。水星的分布趨勢很明顯是壹張大秦帝國的疆域圖。從史書上證實,《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河海,灌註於機。”上有天文,下有地理。"

2003年,中國考古隊再次利用物探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無損探測。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學禮經過仔細分析後得出結論:地宮中的水銀確如司馬遷所述:以百川、河海為基。保守估計至少有100噸汞。

壹百噸水銀,不是壹百噸水泥!可能嗎?

有可能。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反復梳理史料,經過兩次實地取樣測試,確認地宮儲汞有理有據。考古發掘也多次證明,《史記》中秦陵的記載是符合史實的。有專家分析,在墓葬中使用水銀不僅是為了營造壹種宏偉的氛圍,也是為了保護始皇帝的遺體,甚至是為了利用硫化汞這種有毒氣體來防止盜墓賊的入侵。當時貴族墓葬以“水銀為池”並不少見。但在地宮中,用水銀象征“海納百川”和“相機灌輸”,是第壹個皇陵獨有的。

說實話,幾百噸的汞,別說古代,就算在今天也是壹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這樣的水銀從何而來?可能是多頻道的。因為煉丹術是古代為了“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藥的煉丹術,這種煉丹術起源很早,“很多地方都產丹”。據《項傳》記載,淮南王劉安在《枕中鴻寶秘園》壹書中說,戰國時鄒衍(約公元前305- 240年)有“重追延壽”之誌。《戰國策》載有方士向景王獻“長生不老藥”的事實。《周禮》甚至記載了西周時期巴人向周成王獻丹。

除了零星分散的提煉外,還有大規模的礦區,這壹點得到了《史記》、《貨殖列傳》的證實。《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巴縣有壹個姓卿的寡婦,世代壟斷朱砂開采生意。秦始皇曾為她建了壹座豪華的紀念碑——“懷慶臺”,以表彰她的“貞潔”。《史記》也說:“江南”產朱砂。丹砂是提取汞的主要原料。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北師大教授王子今提出了“江南朱砂”的概念。他認為中國的汞礦分布最集中在重慶南部、貴州東北部、湖南西部,也就是烏江附近,比如酉陽、秀山、吳川、銅仁、萬山、新晃、鳳凰。川東南是春秋戰國時期汞礦的主要產地。

《漢書·食貨誌》也說巴寡婦是卿,她家世代壟斷丹砂的經營,成了很有錢的人。秦始皇視其為貴客,為她修建了“懷慶臺”。此後所有涉及朱砂的史書都提到巴寡婦卿。在古代,以硫化汞為主要成分的朱砂被用作書寫、繪畫和化妝的顏料,另壹個主要用途是入藥或提取汞。因為天然汞非常稀少,當時獲取汞的主要方式是用朱砂提煉。

史書中記載巴郡寡婦設法清理朱砂水銀。雖然沒有提到她與始皇陵的關系,但秦始皇為她修建了“懷清臺”,牽出了秦始皇陵與巴寡婦清的某種關系。如果不是因為在秦陵地宮提供了大量的水銀,秦始皇怎麽會為她修建“懷慶臺”,表彰她為“處女女”呢?

人們自然形成秦陵地宮水銀來自巴郡寡婦卿的觀點。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秦陵研究專家、“漢唐陵墓體系研究”課題組組長趙華成教授對秦始皇陵汞的來源進行了專題研究。他說: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丹砂、巴(巴縣)、南越(今兩廣)的紅礦作了解釋。由此看來,古代朱砂的產地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華陽國誌·八誌》說茶和朱砂產於涪陵縣。魏晉時期,劉麟引用《漢書續誌》對此記載的註釋:水暖出朱砂。魏晉時期的涪陵郡在秦時是巴郡的範圍。

川東南地質隊總工程師鄧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他說,貴州朱砂礦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渝東南朱砂礦屬於貴州汞脈的延伸,具有開發價值。

巴郡應該是古代最大的朱砂供應地,同時巴郡又是離鹹陽最近的朱砂產地,所以專家推斷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很可能是巴寡婦清提供的。如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說:“巴國寡婦已擁有朱砂礦,並使之成為天下最大的生意。

巴郡寡婦管朱砂水銀,佐證了秦始皇屍體保護得很好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