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國演義的書太多了。以下是2006年與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沈伯鈞的對話。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三國演義》研究健康發展,成績斐然,引起了整個古代文學研究界的關註。其主要標誌是:壹是湧現出大量學術成果。據我初步統計,在此期間,中國大陸已出版約140部《三國演義》研究專著和書籍,相當於過去30年總數(5部)的28倍;發表研究論文約2000篇,是過去30年總數(135)的15倍。其中包括壹批高水平、有影響的成果。第二,學術會議接二連三。二十五年來,共舉辦了十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五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國際研討會。這些會議有效地促進了研究的發展。第三,成立了學術團體。繼1984年4月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成立後,壹些省、市、縣級學會相繼成立,壹些地方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他們是《三國演義》研究不斷發展的主要推動者。
二十五年來,我國《三國演義》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壹個歷史時期,在壹系列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取得了壹些新的突破。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問題有:壹、關於羅貫中生平及出生地。這個問題過去研究得不多。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羅貫中的籍貫、交遊等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其籍貫的“東原”和“太原”看法上。持“東原”論的代表論文有劉誌賢《三國演義再評價》(社科研4號,1982)和王啟立《羅貫中與三國通俗演義》(社科研1983+0-2)持“太原”論的代表論文有李秀生《羅貫中論》(山西師範學院學報1981號。在兩種觀點的碰撞中,劉英在《羅貫中故裏——太原是東原解》(刊於《齊魯學術期刊》1994增刊)中提出,《鬼書》續集中提到的“太原”很可能是指設定在東晉劉宋時期的“東太原”,即山東太原和東原。楊海忠的《羅貫中籍貫應為山東太原》(東嶽論壇報第4期,1995)和杜桂臣的《羅貫中籍貫為東原》(齊魯學刊第5期,1995)進壹步論述“太原”應為“東太原”。這壹富有啟發性的思路,使“東原說”與“太原說”之間有了聯系,在解決問題上向前邁進了壹步(見我的著作《新進展、新突破——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述評》,收錄於我的著作《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相關書籍
1,《三國演義詞典》(與譚合著)巴蜀書店1989 6月1版,1993 6月65438+2月更新版,日本潮出版社1996 7月日文版,韓國泛友社65438+。
2.《三國漫談》,巴蜀書店,1,1995年2月;
3.羅貫中與三國演義,馮春文藝出版社,1999,1版;
4.《三國漫談》,四川人民出版社,1版,2000年9月;
5.沈伯鈞《談三國》(圖文並茂),中華書局,1版,2005年6月。
6.《三國演義研究文集》,四川社會科學院,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