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文言文斷句法

文言文斷句法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壹步,是學者的基本功,也是傳統的文言文考查方式。使用“.”在壹句話的結尾。斷開,叫“句”;在句內語氣停止的地方用“,”斷掉,這叫“讀”。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為“讀句”。

斷句的基本方法:

1.理解這個句子。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通讀全文,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前提。如果我們想當然,就很容易犯錯誤。通讀全文,了解它屬於什麽文體,寫了什麽內容,想表達什麽意思。要註意文言文單音詞的特點,把握幾個關鍵詞的翻譯,理解段落大意。

2.使用對話符號來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誌,兩人壹般在第壹問壹答中寫名字,然後只用“曰”,省略主語。遇到對話,要根據上下文判斷提問者和回答者,區分句子和閱讀。

3.借助文言文虛詞斷句。古文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清楚地區分句子,虛詞成了壹個重要的標誌。尤其是壹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句子要斷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虛詞常用來表達心情或感情。

壹句話的前幾個字是福、蓋、芷若、若夫、楚、魏、司、金、範、齊、錢、請、敬等。常用於句首,壹般在句首前斷開。

句末詞如“也”、“壹”、“焉”、“兒”等常用來表示句末。綺思和(甮)、evil (yee)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在、福等常用於感嘆句的末尾。通常在後面是斷開的。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宓,焉,誰,誰,什麽,什麽,什麽,什麽,什麽,什麽,壹般都能構成疑問句,只要語境清楚,句子是可以斷句的。

雖然,雖然,縱向看,即使,使,如果,如果,所以,是這樣,那麽,那麽,或者,條件,和條件,如果,至於,到如果,有,那麽,是否,不是,在他們前面,壹般都要斷開。

其他如“於”、“為”、“則”、“而”等詞也經常用在句子中,而且前後總有句子。(當“and”表轉動,後面跟著壹個長而完整的句子時,前面的“and”要斷)。

4.找出動詞並闡明句子的意思。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為中心。找出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然後區分獨立句,明確句意,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考卷馬無故死亡,大家都掛了。句子裏的動詞是“死”、“進”、“吊”,所以可以區分兩個句子。他的馬回來了,每個人都向他祝賀。句中的動詞有“將”、“歸”、“和”,可以區分兩個句子。

5.用名詞(代詞)斷句。壹般來說,壹個完整的句子有主語、謂語和賓語,主語通常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壹般是文章中陳述、描寫、解釋或討論的對象,其前後常斷句。名詞(代詞)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所以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基本就能破句了。常見的代詞有:我、於(意為“我”)、於、二、如(女)、公、卿、君、若(意為“妳”)、比、本、其、其(意為“他”)。

6.借助語法結構破句。在文言文語法中,有壹些固定的結構,如“那些是……的人……也是”“不也是……關心的人”“有什麽”“誰關心……的人”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采用“總說共享”或“共享共享”的寫法。掌握這種寫作方法對斷句很有幫助。比如《以攻為謀》最後壹段“知其五而勝/知其能戰而不戰者/知其人數者勝/同欲者勝/慮其不知者勝/能而君不防者勝。”這顯然是壹直說分享的方式。再比如“無妻老人說寡/無夫老人說寡/無子老人說孤獨/無父青年說孤獨/這四個可憐的人世間沒有控訴者”,這顯然是壹種寫法。

8.借助對比、對偶性、排比、真實等修辭來審問句子。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對偶句和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往往可以得到破壹處再破幾處的效果。

9.使用對稱句型。解題時註意古漢語整齊對稱、字數相同、上下句結構相同的特點。比如“所以,福是禍/禍是福/深不可測/深不可測”,句式工整,都是四個字壹句,據此可以正確斷句。

當然,斷句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音程重復斷句、特殊句型斷句等。如果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