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聞壹多老師說不會急著做相關話題!

聞壹多老師說不會急著做相關話題!

百度首頁|登錄

發布在新聞頁面,知道MP3圖片,視頻,百科,求助。

添加搜索返回百度百科首頁編輯聞壹多先生的言傳身教目錄條目

作者簡介

原著

整體把握

實踐說明

教學建議

相關數據

入選人教版2001初中語文教材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臧克家是中國現當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忠誠的愛國者,中國* * *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民主同盟會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第壹、二屆理事,第三屆顧問。中國詩歌學會第六屆、第七屆名譽會員、會長、中國毛澤東詩歌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臧克家同誌,因病於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在京逝世,享年99歲!

詩人臧克家。1905出生於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目睹農民的艱辛,引起了他深深的同情,為他後來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初步的基礎。1926年秋,他去了武漢,投身於大革命的洪流中。大革命失敗後,受到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回到家鄉,進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壹匹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壹本詩集《烙印》。隨著《老馬》等詩歌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稱為“農民詩人”,為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大學畢業後,去壹所中學教書,發表長詩《壹個自己的畫像》。抗戰爆發後,詩人滿腔熱情地奔赴抗戰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發表了《從軍》、《淮河歌行》等詩歌。1942年秋,赴重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和長詩《古樹之花》。抗戰勝利後,上海主編文勛寫了許多揭露和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因為國民黨的迫害,逃到了香港。65438年至0949年3月,解放後回到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輯、作協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解放後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粉碎“四人幫”後,詩人寫了許多作品,並擔任重新發行的《詩歌》雜誌的顧問。

[編輯此段]原創作品

“人家說再來壹次,我就再來壹次。”

“人家說的不壹定做,我做的也不壹定說。”

作為壹名學者和詩人,聞壹多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他已經對詩歌失去了興趣,對研究產生了興趣。他在鉆古書,就像在地殼裏尋寶壹樣。爬得越高,越難爬;越鉆越狠,越鉆越堅持。他要吃,要消化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眼睛是雪亮的,在歷史之前拍了很久。他想為我們衰落的國家開出文化藥方。從1930到1932,“看、聽、問”只是處於“看”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開始,從不往花園裏看,從不下樓,在貧困中度過壹生。晚年的杜甫懶得“壹月梳頭”。溫先生的頭發也總是很亂。他來自沒有時間和。飯,幾乎忘了吃,他貪吃精神食糧;他晚上睡得很少,為了研究,珍惜每壹寸陰,分陰。深夜的光是他的伴侶,因為它開啟了光明之路,是壹面“漂白的墻”。

無聲無息。壹個又壹個大大的方形竹紙筆記本,寫滿了小字母,如壹群螞蟻。經過幾年的努力,凝聚成了唐詩的豐碩成果。

他沒有先說,但他做到了。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他做到了,但他自己沒有說。他從唐詩轉到了楚辭。努力了十年,突然出了壹個“校補”。別人都在贊嘆和驚嘆,唯獨聞壹多先生自己沒有“說”。他又走向了“古典新義”。他全神貫註,成了“何不下樓”的主人。

說妳做過什麽,不說妳做過什麽。這只是聞壹多先生作為學者的壹個方面。

聞壹多先生還有另外壹個方面,作為壹個革命者。

在這方面,情況完全不壹樣,不壹樣。

聞壹多先生作為民主的鬥士,青年運動的領袖,他“說”。起初,我小聲說只有昆明的年輕人能聽到我。後來,他的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喊話,叫他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中說,“我沒有優點。我既然有心有口,就要講得開心!”

他說了,接著就做了。這已經不是“先做後說”或者“做了不說”了。現在,他“說”和“做”。言行完全壹致,這是人格的寫照,是以生命為代價的。

1944 65438+10月12他給了我壹封信,最後壹行寫著:“我在另壹封信裏寄給妳兩份油印本,代表我最近的壹份工作。請把它們傳下去。”

這是他起草的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政治傳單!

李公樸同誌被殺後,警鐘長鳴,形勢很緊張,知道會有很大損失。但文老師在群眾大會上大膽咒罵特務,大方地指著這群人渣說:出來!妳很突出!

他說了。多麽精彩的演講啊!這是感人的,鼓舞人心的,令人興奮的!

他“說”:“要做好像李先生那樣前腳踏出大門的準備,不要後腳踏進大門。”

他“做到了”。在《決壹死戰》中,情況緊急的他走到示威隊伍的最前面,高昂著頭,胡須飄動。他終於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證明了自己的“言”和“行”。

聞壹多先生是壹位傑出的學者,壹位充滿激情的詩人,壹位勇敢的革命烈士。

他是個大嘴巴。他,是高標準的。

本文選自人民日報2月1980。原題為《言傳身教——記錄聞壹多先生的言行》。發生了變化。

[編輯本段]整體把握

第壹,整體把握

1.這篇文章不是傳記,而是記述了聞壹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高尚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誌在《告別司徒雷登》中指出:“許多過去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壹多對國民黨手槍怒不可遏,寧降不屈服。”高度贊揚聞壹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是聞壹多先生精神品格中最重要的方面,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我著重寫聞壹多先生是壹位“勇敢的革命烈士”。

但聞壹多先生壹生的主要身份是學者,也是詩人。所以本文前半部分描述的是聞壹多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是如何投身學術的。他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幾年,終於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著重說明聞壹多先生是壹位“傑出的學者”。

聞壹多先生前期致力於學術,後期致力於民主運動,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個傑出的學者,壹個偉大的愛國者,壹個言行壹致的仁人誌士,他是始終如壹的。

2.這篇文章非常精辟,只有壹千多字,突出了聞壹多先生思想性格最本質的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凝練的詩意語言,精準的抒情論述,讓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壹多先生的“言傳身教”來統領全文。前半段寫聞壹多先生“說了做的,沒說做的”,表現出聞壹多先生的“學者相”。到了後半段,聞壹多先生壹言壹行,言行如壹,顯示了聞壹多先生的“革命壹面”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間,使用總是連接上半部分和總是啟動下半部分的句子,使連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準確。作者選取的材料註重典型性,可以事半功倍。作為壹個“學者”,筆者只選擇《唐詩三百首》、《楚辭修訂》、《古典新解》三本書的寫作。作為壹個“革命者”,選取三件事作為例子:起草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發言,參加示威遊行。文先生的人生經歷比較復雜,作品中充滿了可以描述的東西。作者僅從大量材料中選取這六件事,就已經展現了聞壹多先生嚴謹勤奮的學習態度,無私無畏的奮鬥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壹致的高尚人格。

(3)善於剪裁。材料的運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舍有取,有繁有簡。比如文先生研究唐詩,作者沒有寫他研究的是什麽書,有什麽新的發現,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要把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吃掉,消化掉”,“他要給我們這個沒落的民族開壹劑文化藥方”,突出了文先生的研究學問,以救國為目的;這些細節,如“不看園我下不了樓”、“頭發淩亂”、“睡得很少”,顯示了文先生的實幹精神;“壹個又壹個大大的方竹紙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如壹群螞蟻在門口排隊”,可見聞壹多先生細致嚴謹的態度。這種切割能有效突出中心。細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楚辭校訂》和《古典新義》只用了很短的壹段話,不到100字,強調的是“做”和“不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也和之前有所不同。人們熟悉溫先生的“最後壹次講話”和他的被害。作者不再過多敘述事實,只是反復強調“運氣好”的緊急情況,摘錄了“講話”中最慷慨的壹句“妳出來吧”,描繪了“昂首挺胸,大胡子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壹多先生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些都顯示了作者在材料切割方面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簡潔、含蓄,充滿情感美和音樂美。

(1)形象生動。不僅描寫的語言生動,敘述和討論的語言也生動。比如“他在鉆古籍”這句話,本來是壹種敘事語言,無非是說聞壹多在研究古籍,但作者精心選擇了“鉆”而不是“研”,其中包含了隱喻,既有形象,也有意義。而且句式也改成了“鉆到”,敘述也從靜態變成了動態,給人的感覺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是熱情的誇獎。此外,諸如“吃光”、“消化光”、“目光長遠”等明顯的例子

(2)精煉含蓄。比如“說”這個詞很常見,但作者賦予了它很多含義。開頭引用的聞壹多自述中的“說”字,意思是宣布他要做的事或坦白他所做的事;第5段中的“他沒說,但他做了”和第6段中的“說”都是誇誇其談,自吹自擂。這裏的“不說”主要是贊美聞壹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作為壹個革命者”,聞壹多的“說”是對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不僅是“言”,更是“行”。壹個“說”字居然表達了這麽多意思!結合壹定的語言環境,靈活賦予同壹個詞不同的含義,發人深省。

(3)充滿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和描寫都是抒情的,讓人分不清敘述和抒情。比如“爬得越高,爬得越辛苦;越鉆越狠,越鉆越堅持。“說是記敘文還行,但是贊不絕口。再比如“昂首挺胸,胡須飄飄”明明是描寫,但贊美和敬佩的感情也是要出來的。再比如“我差點忘了吃米飯”,這本來是壹句很普通的恭維,但後來和最後壹句“他貪吃精神食糧”對比,意思就豐富多了。同樣,“夜少眠”“惜壹寸陰”的句子也不是很含蓄,但跟著壹句未完成的“別離陰”卻給人不壹般的感覺。因為作者有強烈的感情,所以他能讓普通的句子變得不尋常。

(4)富有音樂美。(1)作者善於運用成語或類似成語的結構,如“不看園,不下樓,窮年盡”,“專心致誌,心就會平靜”,“全然不同”,“與過去不符”,“報警後報警,形勢緊張”等。這些詞的結構整齊而有節奏。(2)作者習慣使用對仗的形式,如開頭的“我先說後做”,結尾的“他是口中的巨人,正如他是…………”,“無聲無息,默默無聞”,“觸動心靈,激發誌氣,鬥牛發聲”。他是壹個高標準的人。“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是對比的,有些是並列的,還有壹些是比較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充滿音樂美。

4.記敘文的寫作方法。本文表達的壹大特色是敘述和討論。作者實際上是通過論證來構建文章的。第壹、二段是第壹部分的敘事程序,第七段是第壹部分的總結。兩者都是討論。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提綱,最後壹段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點也有討論。本文多次使用引用,包括開頭和結尾引用,寫作前後多次引用,寫作和主題的引用。多種方式的關照,使文章結構嚴謹,也形成了壹種旋律,壹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關心,幾乎都是空談。由此可見本文討論的重要作用。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麽取了“聞壹多先生的所言所行”這個標題?

本文原題為《言傳身教——聞壹多先生言行劄記》,經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為現名。現在的標題和原來的標題沒有本質區別。問題是每個人都在說,都在做,每天都在做,這太籠統了。放在標題裏是不是太不顯眼太新穎了?如果寫的是普通人,那是真的。但是,聞壹多先生不同。請問:誰發表了“最後的演講”?這樣的演講驚天動地,讓人落淚。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和普通的文字相比的嗎?我想再問壹句:“全國有多少人做出過這樣的舉動?”?這種行為震驚了國內外數億人。比得上任何普通的行為嗎?由此可見,這個標題寫聞壹多先生是恰當的,也是不尋常的。

2.有同誌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是在大呼小叫,用的是大話和文言詞匯,不簡單。應該怎麽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壹位詩人。應該註意的是,他是用詩意的語言寫的。簡潔、生動、形象、跳躍、氣勢,這就是文章的語言風格。不能強求整齊劃壹,就說簡約風格,但詩化風格不好。應該說各有特色,各有各的美。

文言文用詞得當,用得好,可以使文章簡潔,增加語言的韻味。每個人都同意我們應該吸收文言文中的精華。

至於文章的氣勢,似乎是在大呼小叫,對聞壹多先生來說恰到好處。文先生是壹個刻板的人物,有陽剛之美。

[編輯此段]練習註釋

先細讀全文,劃出精辟的句子,然後復述課文大意,說出聞壹多前後期思想性格的主要特點,前後期發生了哪些變化,有哪些相似之處。

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文大意的主要特征和聞壹多先生的思想品格,提高學生掌握重點句子、復述和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

前期,文先生致力於學術,以探求救國救民的出路。他不畏艱難,幾十年如壹日廢寢忘食,終於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後期投身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發聲,面對殘暴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了民主戰士的勇氣,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前後期所走的不同道路,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個傑出的學者,壹個偉大的愛國者,壹個言行壹致的仁人誌士,他是始終如壹的。

第二,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註意劃線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對詩歌失去了興趣,對研究產生了興趣。

他想為我們衰落的國家開出文化藥方。

從3.1930到1932,“看、聽、問”只是處於“看”的初級階段。

4.深夜的光是他的伴侶,因為它打開了壹條光明的路,是壹面“漂白的墻”。

他全神貫註,成了“何不下樓”的主人。

題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句子中的單詞,從而進壹步理解句子乃至文章的意思。

參考答案:

句子1,“詩興而不寫”,是中國古典的壹句話。“做”,起身。“詩不行”就是寫詩的興趣降低了。在20世紀20年代,聞壹多寫了許多愛國詩。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轉向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二句“對癥下藥”是壹個比喻性的說法,指的是想辦法讓我們的民族文化繁榮起來。從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文先生過了十幾年的“讀書生活”,試圖尋找文化上振興民族的方法。

第三句話“看、聽、問”,是壹個比較,把我們的民族比作壹個病人(第二句話就整句而言也是壹個比較),說明聞壹多從文化研究上探索救國之路,只是第壹步。

第四句“它”指的是晚上的燈光。半夜被壹盞孤燈陪伴,本該是孤獨的,但聞壹多不是。在壹盞孤燈的照耀下,他潛心學術研究,成果斐然。《漂白四壁》引自聞壹多的詩《平安夜》,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註。文中對“漂白四壁”的提及,意在展現文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愜意場景,符合其“開辟光明大道”的意趣。

第五句“專心”和“專心”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他極其專註和深入,除了學術研究,沒有任何事情讓他分心。

三、從以下兩個問題中任選壹個進行討論。

1.課文兩部分之間用什麽詞過渡?找出這些單詞,談談它們是如何起過渡作用的。

2.這篇文章的敘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描寫?談談這些描述的作用。

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註意轉折句的使用,以及敘述中描寫的使用和作用。

參考答案:

1.過渡用兩句話完成。“言出必行,言出必行”是對上壹部分的全面總結,然後指出這只是文先生的壹個方面。“文先生還有另壹面——革命家的壹面”,引出了文章的後半部分。這兩個句子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在這兩個部分之間,作者使用了總是連接上面和總是啟動下面的句子,並註意了這兩個句子之間的相關性,這使得

2.文中有很多對聞壹多語言和肖像的具體描寫。比如眼睛亮亮的,頭發淩亂的,昂首挺胸的,胡須飄飄的,眼睛看不見的。還有詳細的描述,比如“壹本又壹本的大方形竹紙書,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如壹群螞蟻。”這些都可以起到具體的作用,再現溫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性格、風格仿佛是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4.聞壹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著給這篇文章加壹兩個例子。

題目的目的是加強學生的課外語文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第壹,這是壹篇非常精粹的短文,充滿感情,語言準確。宜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這篇文章,從而理解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美和抒情。教師可以利用範文閱讀,或者播放錄音錄像,激發學生的感受,調動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積極性。

第二,本文重點論述了選材切料的方法,敘事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以及對語境的過渡和關照,值得學生學習。尤其要註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三,關於聞壹多先生的背景資料,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從圖書館或網上獨立查閱,整理出來,在課堂上交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

第四,課文中的壹些文言詞匯不容易理解。建議引導學生使用參考書自主解決,老師不必插手。

5.讓學生查閱聞壹多先生的最後壹段講話,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聞壹多先生言傳身教的魅力。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臧克家和聞壹多。

1930-1934在青島大學讀書期間,臧克家是聞壹多先生的徒弟,經常出入聞壹多的辦公室和家裏,向老師們求教。聞壹多也非常欣賞臧克家。1932回清華任教後,他寫信給臧克家說:“得壹知己足矣。妳壹個人在青島就夠了。”可見我們彼此了解很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他的詩集《烙印》,但書店不願意出版他的詩集,因為當時無人知曉。聞壹多聯系了王統照等人,資助他出版《品牌》,並在壹家大型雜誌上寫了介紹。40年代,他們之間有很多書信往來,比如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中說”。這是聞壹多在6月65438+9月11收到壹封來自臧克家稱贊他的信後的回信。文中提到的“1944 10 10月12”這封信,是對臧克家詢問聯大教學情況的回答。聞壹多先生逝世後,臧克家於1946年8月寫下“我的丈夫聞壹多”表示哀悼。

聞壹多介紹

聞壹多是著名的詩人、學者和愛國民主戰士。1899 165438+10月24日出生於湖北習水縣。五四運動期間,我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時參加過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學聯的會議。1922去芝加哥美術學院讀書,後來學文學。1925年5月回國後,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授。第壹本詩集《紅燭》出版於1923,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出版了第二本詩集《死水》,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激情。之後,他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抗戰初期,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八年抗戰期間,他蓄起了胡子,發誓不到抗戰勝利絕不剃掉,表達了抗戰到底的決心。1943後,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揭竿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5:民盟中央委員,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壹二·壹”慘案後,他更加勇敢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終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遺作被朱自清編入《聞壹多全集》四卷本。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教學

聞壹多先生是五四以來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人物。青年時代是新月派詩人,中年時代是舊經典的學者,晚年成為深受青年人喜愛、豪情萬丈的民主鬥士。他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怒不可遏,把自己的激情灑在了爭取民主和新中國的前線。詩人臧克家1980年2月寫的《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原題為《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記錄聞壹多先生的言行》)。雖然這篇短文只是描述了文先生的言行,但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位詩人、學者、戰士的形象。

教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結合上壹篇演講。先教這篇文章,再教後者。兩者相得益彰,將烈士的高大形象鐫刻在學生心中。本文的教學應達到以下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聞壹多先生刻苦鉆研寶藏的學術精神,敬畏正氣、嫉惡如仇、為祖國安全英勇獻身的高尚情操。

2.學會描寫人物言行的片段,運用對比的方法,從不同角度表現人物的思想和精神。

3.理解語言的詩意和激情,體會記敘文中的議論文特征。

有些難詞需要討論,如:

詩不工:“工”,意。不寫詩,不是不寫詩,而是寫不起詩。

爬得越高,越難爬;越鉆越狠,越鉆越執著:“舉得越高,鉆得越強”引自《論語》,是顏元對孔子的褒獎,意思是“為人師表之道,越往上看,越覺得高;越努力學習,感受越深。”“,更多。鍥而不舍,不斷雕琢,比喻堅忍不拔,鍥而不舍。Qiè,刻字;Shě,放下。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希望是觀察病人的顏色、舌苔、表情、發育;聞是聽和聞,即聽病人的聲音、咳嗽、喘息、聞病人的氣味;問就是詢問病人感覺到的癥狀,以前患過的疾病等。需要用手摸脈搏或者按壓腹部來檢查是否有腫塊。通常這四種方法壹起使用,稱為四診。拜訪是第壹步。

千萬不要看花園:偷窺,偷偷透過壹個小洞或縫隙看。家裏的花園不偷偷看,就專心看。“勿窺園”出自漢代董仲舒傳,其中有“...我已經三年沒有偷看花園了,但是我太擅長了。我在容止進退不得,我所有的單身漢都尊敬我”。

貧窮歲月:吳(wù)吳,努力奮鬥的樣子。窮,精疲力盡。常年辛苦。出自韓愈《學解》,文中有壹句“焚膏油以續,窮養養”。

騰怨:騰,起來。怨恨正在上升。

螞蟻成群地排列在衙門裏:衙門(yá),衙門,舊的官署。舊時官署以禮儀儀式裝飾,署內所有官員依次拜見長官,稱為拜亞。壹大群螞蟻排成壹行是指許多螞蟻排成壹排。文章指聞壹多先生文筆認真,幾十萬字的稿子都是用小楷寫的,像壹群螞蟻。

很不壹樣:jiǒng,很遠。遠非如此,完全不同。

與過去相反:兩者,已經。過去,過去。和過去完全不壹樣了。

氣動鬥牛:或“氣動鬥牛”。鬥,北鬥七星;牛,牛郎星。鬥牛指的是天空。描述憤怒。

高標準:任何高聳物體的末端都可以稱為高標準。杜甫《與君子共登慈恩寺塔》詩中有“高標準過天,大風不絕”之說,意指慈恩寺塔越來越高。本文中的高標準是指優秀和傑出。

為了幫助學生閱讀和理解,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文章從哪兩個方面描述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綜合這兩個方面,聞壹多先生是壹個怎樣的人?基於此,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是如何連接的?

讓學生明確壹點,文章從作為壹個學者和作為壹個革命者兩個方面來論述聞壹多先生的所言所行。綜合起來看,聞壹多先生是壹位標準很高的巨人,壹位傑出的學者,壹位勇敢的革命烈士。

文章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描述聞壹多先生作為壹個學者“行”而後“說”和“行”而不“說”的特點。第二部分描述聞壹多先生作為革命者的特征。在第壹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有七個、八個和九十三個過渡。第七段進行以上總結,第八、九段開啟以下。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詞語過渡,具有聯系緊密、脈絡清晰、過渡自然的優點。聞壹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者的處境,以極其簡潔的語言並列提出,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作者是如何寫出“作為學者詩人的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的?這樣寫有什麽好處?文章如何敘述和討論筆的內容?有哪些詞語和表述深刻地描述了聞壹多先生治學的宗旨、態度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