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紅糖的制作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久?

紅糖的制作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久?

2065438+2008年7月,“將樂紅糖制作技藝”入選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2年6月29日,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申報的“福建紅糖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福建紅糖制作技藝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傳統技藝,是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將樂紅糖的制作工藝起源於唐宋,興盛於明代。《將樂縣誌》記載,紅糖源於黃壇都城。

清朝末年,將樂縣和平村、稷山、高唐等地有種植甘蔗煮紅糖的習慣。於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官商合作建立民生糖廠,據說高灘(塘)每年產紅糖數萬斤。於是,樂縣金溪河沿岸的荒地和四面都種上了甘蔗。肥沃的沙土和純凈的山泉水種植的甘蔗熬制的紅糖,品質獨特,享有“東方巧克力”的美譽。

紅糖加工:

民國三十年出版的《福建土政叢書將樂卷》記載將樂古法手工制作紅糖。“是幾個聯合公司組成的,雇壹個制糖人,幫壹個制糖人,還需要4個人燒火、煮甘蔗、管牛,10個人割甘蔗。榨的時候把甘蔗放在兩棵樹之間的空隙裏,兩頭牛拖著滾著榨汁,用竹筒把汁引入木甕裏,然後倒進鍋裏煎煮,加壹點石灰。糖熟了,糖漿放在糖平板上,冷卻後做成圓餅。”

古法卷制紅糖的生產工藝要經過18道繁雜的工序,如甘蔗切割、除雜、清洗、烘幹、榨汁、過濾、沈澱、入鍋、攪拌、消泡、出鍋、入模、冷卻、砂光、成型、脫模、包裝等。其操作流程與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天工”相同

百度百科-福建紅糖制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