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交友出於粗心,助人出於無為。這就是“不離不棄的摯友”。
這篇文章是莊子的著作之壹。《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者所寫的壹部道經。漢代以後,莊子被尊為江南真人,所以莊子也被稱為江南經典。他的書和《老子》、《周易》合稱為“三玄”。
《莊子》主要體現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美學等。其內容豐富而深刻,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觀等諸多方面。
擴展數據:
贊賞:
壹、關於“真人”和“大道自然”
莊子總是懷念完美的古代社會,所以莊子是古代的,只有在那個時代才能出現真正開悟的“真人”。
在《壹代宗師》中,莊子用排比描寫了自己理想中的“真人”形象(有人認為這些描寫真人的排比句是後人加上去的,不是莊子加進去的)。那麽莊子眼中的“真人”是怎樣的氣象風度呢?莊子認為“古代真正的人,不叛逆,不成功,不無知。”
所謂“不忠”,就是不要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對事情妄下結論。而且古代真正的人,心胸開闊,從不自大。“陌陌式”更能體現壹個真實的人的形象。
他們不會因為壹切順利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錯過了機會而沮喪。正是有了這種胸懷和氣度,我們才能把自己變成自然和大道,達到道身合壹的境界。所以我們看到的真人,都有“登高,入水,入火而不熱”的能力。
古代真人在生死面前表現出壹種哲學的態度。“古真人,不知生,不知惡死。不是新的,也不遠了。”不要為生命的到來而高興,也不要害怕生命的消失。他們像世界上的風壹樣自由,飄進飄出。
他們“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們應該順應道路和自然,而不是對它施加外力或試圖改變什麽。
所以,現實中的人,往往會因為自己能忘記心中的壹切,而讓自己顯得格外的平靜和安靜。“悲如秋,暖如春,情深意切,物極而宜,不知其極。”真人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像季節交替壹樣自然變化。他們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壹切都是發自內心的,自然的。
第二,關於“怪胎”和“死生”
在莊子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壹些“怪胎”的形象。“畸形的人被人畸形,被天驚。”“不正常的人”不僅在外貌上不同於常人,在生活態度上也不同,但他們更傾向於自然。在《大師》中,出現了壹系列外貌醜陋、行為怪異的“怪人”。
像玉子和子來,雖然因為重病而四肢扭曲,形象醜陋,但他們都保持著精神上的曠達和無為。他們能“以虛無為頭,以生為脊,以死為棺”,“知生死合壹”,視生死為壹體,突破外物束縛,最終忘卻生死,實現精神超越。
正是因為“怪胎”們掌握了生死的要義,所以在兒子生病“喘不過氣來,奄奄壹息”的時候,依然可以安然入睡,心滿意足地醒來。即使在子胡桑死後,孟子和子張勤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痛苦,而是“編曲,或擊鼓,和唱”。
在世人看來,他們的行為是違反禮儀的。但對於子胡桑、孟子凡、子張勤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早已遊離於世俗之外,活在自然無為的境界裏,壹切與風俗習慣有關的東西,都只能成為他們遊離於世俗之外的羈絆和累贅。
因此,當子胡桑死後,他的朋友們認為死亡可以使人回歸本性,並為子胡桑的死感到高興。
第三,關於“道”和“修”
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體現了壹種先行者的思想;在《大師》中,有壹段話被認為是莊子道家學說的總綱。
這段話是“夫道,愛而信,無為而不見;可透射但不可接受,可獲得但不可見;自其根,無天地,自古有存;神鬼出世;太極之前,不高,六極之下,不深,天生,不長,長於古,不老。”
在這段話中,莊子揭示道是壹種客觀存在,是宇宙萬物誕生的原因和規律,但道是無形的,不可追溯的。在這段話中,體現了莊子對如何“得道”的看法,即“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見”。道可以心傳而不可口傳,可以心得而不可目見。
百度百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