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是明清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戰爭,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太平軍先後到過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山西、直隸、山東、福建、浙江、貴州、四川、雲南、陜西、甘肅等省,征服了600多個城市,勢力範圍18個省。太平天國失敗後,流散在大江南北的太平戰士向中國人民傳播了許多充滿理想的故事。童年時,孫中山自詡為“第二個洪秀全”,甚至在湘軍裁撤後,大部分人都參加了袍哥會。
由於清朝實行太平天國儲發的詔書,太平軍被稱為“長毛賊”、“毛賊”、“毛賊”、“毛匪”、“毛賊”。由於洪秀全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市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太平軍士兵來自廣東(即兩廣),清廷也稱他為“粵匪”、“粵賊”。事變平定後,清廷命宮廷畫師繪制《平定粵寇圖》。民國18年(1929),南京國民政府發函內政部、教育部備查,不久正式作出規定,“若有太平之史籍,禁止以‘粵賊’之名代替太平軍或相應名稱”,從此將“太平天國”、“太平軍”等稱謂寫入正史。
同治元年五月三日(1862年五月三十日),天京被曾國荃包圍。之後,洪秀全命令洪仁玕出去催促援軍。“我們保住了自己的地盤,招兵愛將,不肯以國庫為固本。去年十壹月,奉命催兵開道,途經丹陽、常州、湖州。各路兵士,恐無糧,不可不死。”當時黃鎮守湖州,“因路不通,不能出兵相助”,洪也“留在湖州”。如果是真的,救援南京是不負責任的。
同治三年(6月1864 1)4月27日,洪秀全被野草餓死多天後去世,年輕的國王洪天貴福繼位。天京於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七月19)淪陷,隨後清軍對該城進行大屠殺,當地很多平民被殺(之前太平軍進南京時就有很多滿族平民被屠殺)。譚嗣同《北訪》:“我來金陵,見各處有旱寒之現象。當地人說:土匪攻占城池時,沒有燒殺擄掠,人民還是和以前壹樣被封鎖。最後我以為他是叛軍,就期待著官軍的到來。沒想到,官軍壹破城,所有人都被殺了,房子也被燒了,孩子也嫁人了。掃了幾下才知道進了湘軍,而金陵永遠窮。我至今仍對父親所說的話深惡痛絕。”譚嗣同《仁學》:“湘軍壹旦所謂平反,以搜捕賊之名,好的壞的都抹在前沿,東南幾省之精華都掃進湘軍,或三四十年以上,無法恢復元氣,如金陵,特別慘。”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始所長郭廷以也引用了趙烈文的《能夠安靜地生活的日記》來記錄曾國荃率領湘軍入寧後的情景:“湘軍貪婪掠奪,相當混亂。鐘君所有勇敢的露營者都去尋找',…'沿街死去的人十有八九是老人。那些有兩三歲以下幼兒的,也是被戳著當兒戲,在馬路上爬行。40歲以下的婦女無壹人(全部被俘),老人受傷或身中十多刀、幾十刀,哭喊聲傳到四面八方。“這壹切都被曾國荃屏友趙烈文親眼目睹並記錄下來,總共大概有20萬到30萬人死亡。”
洪仁玕和黃護送年輕的國王突圍。在幼王和洪仁玕被俘失散的前壹天,康王王海洋的軍隊正在從瑞金進攻寧都殘州,離幼王壹行只有幾十裏地。但事實是,近在咫尺,年輕的國王壹行束手無策,兵敗被俘。原因不太可能是不知道幼王在哪裏——那些四散的殘兵還能知道他們離王只有六七裏地,那麽如果他們願意,在幾十裏之外就能找出那個闖禍的幼王在哪裏?不能自己動手或者派個精兵強將主動接應保護嗎?之所以沒有,是因為它沒有關註年輕的國王壹行,在他心目中沒有年輕國王壹行的地位。而等人離王並不遠,洪極力追上王,而王卻“要去福建”,可見他對年輕的王並無用心。
李士賢是王的主教練,實力和威望都比高得多,而李士賢對洪秀全和洪家,對洪秀全的戰略和壹些政策早有不滿。李世賢到達廣東時,正逢年輕的國王壹行進入江西。英國駐廈門領事曾進行長時間的訪問,並高度評價李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威望。據說李對洪秀全極為不滿,認為他無知無道。只是因為他不想引起分裂,所以沒有公開反對。現在他可以走自己的路了。在這樣的心態下,李士賢想除掉洪秀全已經來不及了。他如何會見洪天貴福壹行?李世賢和王海洋至少在“迎送”和“護送”方面不積極。這應該是當時洪仁玕和少年天王總是“沒能”追上他們的壹個重要原因。
9月9日(1864 65438+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牯嶺組)戰敗被俘,10月25日(公歷165438+10月23日)在南昌被殺。9月25日(公歷65438+10月25日),年輕的國王洪天貴福在逃離清兵後四處遊蕩,導致他被捕。10月20日(公歷165438+10月28日)在南昌被淩遲處死。“啟王譚體元埋銀兩萬兩,後為庶人,欲掘銀。”
1865年,江北太平軍賴部與撚軍合並,消滅了中原科爾沁部最後壹支直接聽命於清廷皇族的野戰軍(另壹支直接聽命於清廷皇族的野戰軍是江南營),導致長城以南的中國沒有清廷皇族的直接命令,清廷不得不重用漢族地主、湘軍、淮軍的私人武裝,為自己培養盜墓者。同治六年(1868 1.5)十二月十壹日,東輦軍在揚州東北瓦窯堡被消滅,同治七年(1868八月16)六月二十八日,西輦軍在山東茌平圖海河被李鴻章的淮軍消滅。袁大奎部,最後殘存的有太平天國稱號的撚軍,在同治八年(1869)被左消滅。
同治十壹年(1872年4月)三月,石達開殘部李文才在貴州大唐失陷,這是最後壹支可核實的打著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理論上也是最後壹支太平軍。許多學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應以李文才部的垮臺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