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金瓶梅》的語言特色

《金瓶梅》的語言特色

《金瓶梅》的語言特點是粗鄙。

《金瓶梅》的語言特色非常鮮明。它用的是純白話,小說是用純白話寫的。這是第壹個。

而且它的主角都是普通人(不是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主要場景也是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現在的讀者讀起來還是很親切的,尤其是人物之間的對話,潘金蓮潑辣、諂媚的語氣,生動傳神。

但是,作品畢竟是400年前寫的,當時的語言習慣和現在不壹樣。當時的壹些庸俗的東西,今天也不太好理解。而且方言俚語用文字寫出來也難免走樣。即使是今天的作家也常常覺得難以用文字記錄方言,不熟悉當時當地諺語的讀者也不得不去猜測。

此外,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是手工抄寫,流傳了相當壹段時間才放入作坊,期間難免有缺失、不準確甚至篡改的情況。(四百年前,沈德福指出,他見過的手抄本與第壹版刻本相差五倍。)

因為以上原因,有些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進行校對、註釋和鑒賞。

清初張竹坡在評論《金瓶梅》時,寫過壹篇文章《言外之意論》,專門論述書中人名、地名的言外之意,可以說是“瓶外之學”的起源。

上世紀初,隨著《金瓶梅花刺》萬歷本的發現,《金瓶梅》得到了廣泛傳播,對其語言的研究也隨之展開。

《金瓶梅》的語言研究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壹個是所謂的“瓶外之學”,壹個是純粹意義上的“語言研究”。在前者的研究中,參與者主要是文學研究者,主要內容是解釋文字。

在後壹項研究中,參與者是專業的語言工作者,研究內容包括語法、語音和詞匯。前者的研究可以分為兩類:

壹種是探索幽玄微妙,用語言研究來證明思想;壹是著眼於方言屬性,用語言來考證《左正》的作者。

後壹種研究不是很功利。他們看重的是《金瓶梅》的語言資料價值,他們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人是怎麽說話的。

對文字進行考證,確實有利於文本的解讀,有利於讀者對作品內容和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