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以《尚書》為代表,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壹些文獻。偉大的君主做了壹次重要的演講,或者他與明智的大臣們討論問題。這些講話和會議記錄被記錄和編輯,並成為歷史的書籍。
這些確實是非常古老珍貴的文獻,但問題是,第壹,很多文字都非常古老,更何況現代人,戰國漢代的學者,已經很難讀懂了,很多幾乎都是猜測;第二,即使字面意思可以理解,時代變了。大聖王是在什麽情況下說這些話的?有時候不太清楚。
另壹種以《春秋》《左傳》為代表。這是壹本編年體歷史書,就是把過去發生的事情,按照發生的年份,壹年壹年的寫下來。
年代體的壹個好處是事情的順序很清晰,缺點是如果壹年發生很多事情,讀起來會很零碎。比如某年山東糧食大豐收,陜西卻發生大地震,河北被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江南的學者寫了幾篇可以代代相傳的好文章...這些東西互不相幹,卻要寫在壹起,肯定會讓讀者壹頭霧水。
然而,《史記》采用了壹種全新的手法,即傳記體。
五大塊
《史記》分為五部,習慣上稱為“五體”。
第壹部分,叫“本紀”。這部編年史是關於帝王的,但它最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寫帝王傳記。“本”是根本意義,“計”可以表示記錄或絲線的總束。因此,這壹學科是國家基本事件的記錄。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國家的中心。編年史上經常寫:壹個皇帝在位,今年發生什麽,明年發生什麽。所以《史記》的傳記部分實際上是壹部編年體史書。然而,與傳統的編年體不同,他只需要勾勒和記錄最重要的事情。其他內容可以分到史書的其他部分,這樣歷史的主線就比傳統的編年體清晰多了。
第二部分是“桌子”,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桌子。“表”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顯而易見”。每個人都很可能有經驗,文章中雜七雜八的東西,如果整理成圖表,就會變得壹目了然。
第三部分是“書”。司馬遷選擇了八個與國家大局有關的題目,寫了八篇論文。
第四部分叫“貴族家庭”。從字面上來說,貴族家庭就是權力代代相傳的家族。司馬遷說,沒有大貴族的幫助,皇帝是無法治理國家的。這些大貴族,如同天上的二十八夜,守護著北極星;就像輪子上的輻條壹樣,都是圍繞著輪子的中心。
當然,秦始皇統治這個國家,這是中國社會的壹個巨大變化。從此,中國沒有實權世襲的大貴族。所以《史記》家以孔子家為界,前後是兩篇完全不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