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了秋季,作為壹個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也應該根據保健中陰陽平衡的規律,以“陰陽皆秘”的原則來保持身體,並根據蘇文《至真大論》的理論,“仔細觀察陰陽之所,以此為太平之期”,陰陽之所不可偏頗。
精神康復
精神療養最重要的是培養樂觀精神,保持心理平和,避開冷空氣,收斂和適應秋天平靜的空氣。身體保健可以選擇中國古代重陽節(農歷重陽節)登高觀景的習俗,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抑郁、憂郁等壹切負面情緒頓時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方式之壹,也是調節精神的良藥。
飲食恢復
在飲食護理方面,中醫也是以陰陽平衡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適宜和禁忌。宜有利於陰平陽之秘,反之亦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禁忌。比如那些陰虛陽亢的老年人,就要避免吃大熱補的產品。對於發育中的孩子,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不宜過多補充;痰濕體質者忌油膩食物;木火者忌辛辣食物;有皮膚病和哮喘的人應避免食用蝦、蟹等海鮮;胃寒的人應避免吃生冷的食物。
不管是什麽樣的人,其本質都要防止真人多實,虛擬人多虛,導致陰陽失衡。在飲食調理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冷者熱,熱者冷”的原則。做到《蘇文·古天真論》所說:“知之者,法在陰陽,而在招數,飲食適度。”
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節方面,中醫也講究調和陰陽。在食藥壹體營養觀中,強調中藥和食品都是天然產物,都有壹定的屬性,特別是對人體的滋陰、陽、氣血的滋養功能,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從本草經和方劑學中不難找到藥食同源的例子。古代醫家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理胃氣之用;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不難發現很多藥材,如枸杞子、山藥、黃芪、茯苓、丁香、豆蔻、肉桂等。當藥物和食物適當混合時,可以提高食物保健和疾病預防的功效。
幾千年的飲食文化史表明,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素食為主,力求葷素搭配的全面飲食。所謂全面飲食,就是要求飲食內容長期或經常多樣化,講究葷素搭配、主副食搭配、正餐與零食搭配、飲酒與飲食搭配的合理搭配。
古代醫家主張飲食不偏,量不宜過量。不宜壹味追求山珍海味,雞鴨魚肉,酒茶吃喝,過於孤獨平淡。李時珍曾說:“人的吃喝也是人的命根子”,這就告訴我們,要想延年益壽,就要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飲食的作用。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古代醫家將食物的屬性分為三類,即寒、平、溫。其中,根據常見的300多種中餐的統計,性平的食物最多,其次是溫性食物和寒性食物。
就其功能而言,寒涼食物具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這些食物包括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菱角、荸薺、桑葚、番茄、黃瓜、苦瓜、冬瓜等。
溫性食物具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胡椒、芥菜籽、鱒魚為熱性食物,如櫻桃、荔枝、桂圓、杏子、石榴、栗子、大棗、核桃、大蒜、南瓜、生蔥、生姜、韭菜、茴香、鰻魚、鰱魚等。
性食物有李子、無花果、葡萄、銀杏、百合、蓮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木耳、黃花菜、洋蔥、土豆、黑、紅、黃豆、扁豆、豇豆、白菜、芋頭、胡蘿蔔、大白菜、香椿、青蒿、大頭菜、海蜇、黃豆。
人們平日應根據食物的性質和功能合理分配食物,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病而異,這也是避免早衰、保證正氣旺盛的重要條件之壹。歷代醫生和養生專家之所以重視正氣的維護,是因為它被視為強身健體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