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飽含著中國先賢的無窮智慧,記載著炎黃子孫的輝煌成就,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弘揚中華文化,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壹代又壹代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弘揚中華文化,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對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凝聚力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永恒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我們應該充分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推廣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釋,維護民族文化基本要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激勵人們在新時代前進的精神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個國家也重視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國家軟實力。因此,在中華兒女中推進中華文化的大眾化和新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戰略意義。
弘揚中華文化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民族是壹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要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和土壤,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分清精華和糟粕,這是中華民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歷年來創造的文明成果的第壹生命。在各族人民中形成強烈的認同感,是中國成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動力,是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團結奮進的動力。文化從來就有先進和落後之分,中國文化也不例外。先進文化是人類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的發展繁榮,中華民族的獨立振興,人民的尊嚴幸福,都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支撐。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弘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需要。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勤勞、勇敢、自強的偉大民族精神,不斷戰勝內憂外患,屹立於世界東方。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壹項充滿艱辛和創造性的偉大事業。在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弘揚中華文化,既可以領略中華文化燦爛的中華文明,又可以引導人們珍惜這壹豐厚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還能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操,激勵人民自覺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弘揚中華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曾說:“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關鍵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基礎。中國5000年獨特的中國文化是以愛國主義價值觀和以和諧為核心的倫理美學精神為基礎的。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優化整個社會價值觀,洗禮人心,洗去汙垢,提升道德觀念和優秀思想觀念,無形中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和諧社會的建設。
同時,弘揚民族文化可以促進中華民族獨立走向世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勇於創新、不甘落後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光輝形象。目前,中華民族與世界的距離雖然越來越近,但文化層面的發展仍然比較緩慢,與世界的距離也比較遠。因此,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是壹代又壹代中華兒女的責任,也是他們的義務。大力發展和弘揚中華文化,是尊重中國歷史的表現。世界歷史證明,任何國家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自己的優秀文化,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贏得世界其他國家的尊重。壹個國家只有贏得尊重,才能站在世界舞臺上,只有民族文化落地生根,才能與其他國家進行自主交流與合作。否則,沒有民族性的國際競爭和現代化就會成為其他民族的附庸。
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是傳承中華文明、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
任何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現有文化傳統基礎上的文化傳承、變革和創新。離開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基。國家之魂,民族之魂,以文化為載體,永遠在中國人心中。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積累了各個時期的社會因素,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未來發展繁榮的沃土。
軟實力對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發展具有潛在的推動作用。它可以在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完善民風、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也可以幫助經濟、政治、外交的發展。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充分認識民族傳統文化,了解其深刻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科學繼承,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以利於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綜上所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不達標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是壹致的。我們應該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如何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1,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要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我們要進壹步促進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2、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環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壹的指導思想、* *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團結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3.把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人民是文化發展和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上,更要體現在人民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人民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形象上。
4.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文化改革發展力度,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推進文化理念、內容、形式和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文化創造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
文化本身是壹個動態的概念,是壹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
文化不僅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且具有時代性。從歷史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既包括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也包括現代文化和中國文化傳統發生了巨大演變的現代文化。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壹直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名叫·,魯(今山東曲阜)人。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內容之壹就是“禮”。所謂“禮”,不過是借規訓之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道家思想最早見於司馬談的《漢書六家要》。司馬說:“道家使人專壹,動而無形,觀萬物。也是壹種技能。因陰陽大和,采儒,墨之善,法之重,與時俱進,變事為事,立俗為事,不適宜。意思是容易練,事半功倍。”“知變、適變、適應”可謂是道家的特長。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壹部分。佛教是壹種帶有濃厚倫理色彩的宗教。佛教以生命為苦,所以把追求生命的解脫作為最高理想。為了實現這壹理想,它提出了壹套去惡行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標準,形成了關於宗教倫理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壹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凝聚力理論是壹種具有內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註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壹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性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壹個封閉的體系。盡管中國古代對外交流有所限制,但卻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教的兼容。三是實際應用的研究。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和社會的人性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研究天人關系為出發點,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努力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
猜妳喜歡:
1.傳承傳統文化800字作文
2.傳統文化要傳承800字作文。
3.弘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000字。
4.四篇關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
5.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題演講
6.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征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