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表、陶瓷的修復,第二集講述木制品、漆器、珍寶鑲嵌、刺繡的修復,第三集講述字畫的修復、臨摹、臨摹。隋代詹子謙的《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的三色馬,遼金的木雕佛像,康熙六十大壽的32個屏風,這些都是紀錄片中眾所周知或不為人知的作品,凝聚了故宮工匠們的心血。平時觀眾只能遠遠看到的稀世珍寶,變成了這些工匠每天捧在手裏的作品。
最讓我感動的壹幕是第壹集,壹個修陶瓷的小姑娘在故宮騎自行車。她說她最喜歡周壹的故宮,因為周壹閉館,在沒人的故宮裏騎行最舒服。紀錄片的旁白講述:“據說第壹次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句話壹出,我就感覺莫名的被套牢了。穿越百年故宮,見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流浪,經歷了許多輝煌與落寞的歷史瞬間。故宮不再是壹個建築,而是壹種文化承載。
在這裏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完全不同。宮門層層疊疊,阻隔了外界的喧囂。修復者說可以在文物修復中與古人對話,看看上次修復這件文物的工匠的故事和人品。文物修復講究修舊如舊。受損的文物需要工匠的壹雙巧手來拼接修復,耐心和藝術想象力缺壹不可。在當今浮躁的社會,對自己的作品壹絲不茍,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文物的本來面貌,工匠精神顯得尤為珍貴。
壹件文物,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早已被時間斑駁。感謝這些文物修復者,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看到文物的原貌,有機會看到這些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