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溫病學是晚明以後在中國南方逐漸興起的壹個學術流派,以研究外感熱病為主。明清時期,溫病肆虐,尤其是江浙壹帶氣候炎熱,熱病盛行,客觀上促使江浙壹帶的醫生研究溫病,並逐漸形成學派。
繼明末清初吳有興《鼠疫(1642)》壹書之後,流行特點和治療方法與《傷寒論》有所不同,江浙壹帶出現了壹些相關的新理論和治療方法。其* * *相同的特點是“溫病瘟疫非傷寒”,所以後人稱之為“溫病學派”,葉(1667-1746)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壹。
然後是吳鞠通(1758-1836),他沒有學術觀點。他綜合研究了、張仲景、吳有興、葉的相關理論,將溫病的傳變與臟腑病機聯系起來,提出溫病分為上焦(肺心)和中焦(胃脾)。
原因
明清時期南方溫病學的產生和成熟有其特殊的社會歷史原因。
首先,由於明清時期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集中,疫病成為當時醫學界面臨的新問題。據相關文獻統計,明代276年共發生64次疫情,清代266年共發生74次疫情。如明朝永樂六年,建昌、杭州、浙江、建寧、邵武等地死亡78400余人。由於傳統的傷寒法治不盡如人意,當時的醫生不得不尋找新的方法來治療這些瘟疫,這為傷寒學說的出現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此外,溫病學起源於中國南方,也與中國南方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南方,尤其是江南的湖泊河流,地處低濕,水資源豐富,壹年四季氣候分明,比北方溫暖,這也造成了江南溫病的自然條件。這也給了江南醫家更多治療溫病的實踐機會,這也是溫病學派在中國南方尤其是江南產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前代醫家的不斷探索也為溫病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了溫病學。
吳有興生活在明末,當時政治腐敗,清兵入侵,瘟疫流行,人民生活極其艱難。據《吳江縣誌》“壹巷百余戶,無人只免;壹扇門幾十張嘴,壹個都不剩。”吳有興目睹了當時的慘狀,深有感觸地說:“守古之法,不適於今日之病...醫生處於迷茫狀態,病人越來越危急,病情越急,用藥越亂。他不是病死的,而是藥死的……”他又心疼又擔心,覺得壹個醫生的責任很大。為了挽救生命,他投身於傳染病的治療,不顧個人安危,深入疫區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對比。他在60歲時編著了傳染病方面的重要著作《鼠疫論》,豐富了中醫理論中有關傳染病的內容,在中國醫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
特性
溫病學是吳門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優勢的壹大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吳門醫學院的主流。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占據著世界科技的領先地位。
溫病學派的特點如下:
1,壹個大校在外感病的治療上逐漸擺脫了傷寒理論的羈絆。
2.溫病患者具有強烈的奉獻和創新精神。通常被稱為“及時藥”的處方藥,以輕、明、靈、巧著稱。
3.齊威、薛瑩辨治典型溫病。運用逆心包、濕熱、潛熱病理論治療非典型熱病。
4.註意預防、潛伏期和初期治療,病程中註意保存體液和保護申遠。
5.牙、舌、斑、白斑等陽性體檢的檢查廣泛應用,提高了中醫的診斷水平。
影響力和貢獻
溫病學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和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完善中醫理論
溫病學把傷寒和傷寒分開,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補充了前人的理論空白,使傷寒的治療擺脫了《傷寒論》的束縛,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初步建立了中醫流行病學。
吳有興創造性地提出“敵意”通過口鼻侵入人體,使人感染鼠疫,並科學地預言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口鼻。這些都為傳染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使中醫流行病學得到初步建立。
傳統辨證論治的補充
《溫病辨證論治大綱》補充了傳統的“六經辨證”或“八綱辨證”的內容,為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註重實踐的傳統
溫病派醫生註重實踐、敢於突破創新的精神也深深影響了後世中醫的發展。
綜上所述,溫病學作為中國醫學史上的壹個重要學術流派,完善了中醫基礎理論,同時開創了中醫流行病學,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評價
《溫病論》是吳有興唯壹的傳世名著。* * *兩卷。壹冊50篇,主要講解溫病的病因、病機、證治,討論溫病與傷寒的區別。第二冊載文30篇,集中論述溫病的各種證治,還設置了許多溫病是非和疫癥證治的文章。
《溫病論》壹書提出了當時的傳染病名稱,“疫”的起因是“生不逢時有其氣”。《傷寒論》認為傷寒等疾病是感受天地正氣所致,“疫”是感受天地疫氣所致。溫病學將“疫”與其他溫病區分開來,從而使傳染病的病因突破了以往“六氣說”的束縛。溫病學在中國首次建立了機體抗病功能差,感染了戾氣的新論點。
《溫病學》指出,“暴氣”的傳播途徑是通過空氣和接觸,通過口鼻進入致病。溫病學也指出,敵對是特定的,只有特定的敵對才會引起相應的傳染病。書中還認為,外科疾病如瘡瘍和背部問題的治療是由於雜氣感染,而不是“火”。溫病學理論第壹次將外科感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歸為壹類。
溫病學也非常重視身體抵抗力的重要性。書中認為:“木氣盛,邪不能入”,身體抵抗力強,雖有接觸感染的可能,但不太可能得病。如果“元氣虧虛,外感邪氣乘虛而入”,身體抵抗力下降,受到感染,則可得病。
《溫病學》也提出,傳染病的傳染途徑是“被自然傳染”。“自然暴露”是指空氣感染,“感染”是指接觸感染。所以書中說“每壹人口之鼻,皆與天氣相連”,“呼吸之間,外邪乘虛而入”。溫病學認為,傳染病的流行形式可以是疫情,也可以是散發。
《傷寒論》對傳染病的來源、病因、免疫、流行的論述非常科學。特別是在17世紀中葉細菌學出現之前,溫病學說提出:“溫病為病,非風,非寒,非夏,非濕,但天氣有異感之怪氣”,稱為“暴氣”。這個理論很先進。《溫病論》中關於溫病免疫的論述確實令人欽佩。書中說:“至於無形之氣,偏於動物者,如牛瘟、羊瘟、雞瘟;鴨瘟不僅是人類的流行病,也是壹種疾病。但是,牛病羊不病,雞病鴨不病,人病畜不病。傷因其氣不同而異。”這是壹次精彩的展覽。
溫度理論記錄了許多治療傳染病的新方法。如果書上認為傳染病初起宜用大元飲,等到病深了再用;有的,也就是所謂的“惡毒罪犯教育”,也就是他們不厭其煩的“急證急攻”。這些方法為後世傳染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傷寒論》對後世影響很大。清代的壹些著名醫家,如戴北山、、劉、葉、等,都在壹定程度上發展和創造了《傷寒論》。歷代醫家在抗擊傳染病的實踐中,創造了溫病學理論。傷寒論發源於《內經》,孕於《傷寒論》,發源於金元,成熟於明清。
在溫病學的發展過程中,《溫病學》作為我國第壹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我國應用溫病學的原理、方法、方藥治療壹些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痢疾等,取得了較高的療效。他們中的許多人繼承和發揚了溫病學的理論和經驗。
當然,吳有興和歷史上所有偉大的醫學家壹樣,都有超越不了時代的局限性。比如,他雖然發明了“敵對”理論的千古絕唱,對流行因素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征做了許多正確的描述,但它並不是真正的微生物學,而只是壹種科學假說;他提出尋找靶向藥物,還是體現了以攻邪祛邪為主體的辨證論治,所以只能是壹個理想來啟迪後人,這些不應該苛求。
書中還錯誤地將鶴膝風、老年中風等非傳染性疾病歸為流行性疾病。雖然我們提出了反對寒中拋寒的正確命題,卻不知道黃連只能清“內熱”而不能清“邪熱”,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用黃連治療疫情。
認為溫病、溫病、瘟疫沒有區別也是不恰當的。溫病和溫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溫病,溫病只是溫病的壹種。吳對疫病的處理仍不豐富,尤其是在預防措施方面。
吳雖然有壹些錯誤的論點、偏見和缺點,但他的缺點是掩蓋不了的。吳以其醫學實踐、智慧和創新精神,在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發展史上留下了極其重要和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