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
(1)壯族、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
(2)拉祜族、黎族、彜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畬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
二,中國少數民族的知識
民俗是歷代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文化領域所遵循的行為模式。
風俗的多樣性,就是人們常常把不同自然條件造成的行為規範的差異稱為“風”;而社會文化差異導致的行為規則上的差異,就叫做“俗”。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各地風俗各異的特點。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雖然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和習俗,但他們大多數人都把春節作為自己國家的壹個重大節日來慶祝:
(壹)德昂族
原名“崩龍”,是西南邊疆現存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他們主要生活在雲南省瀘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龍軍。1985 9月17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更名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母語,常用傣語和漢語。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潤教。
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麥、土豆等。,擅長種茶。
1,潑水節
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潑水節舉行。除了潑水祈福和跳象腳鼓,德昂族潑水節最有特色的習俗就是給長輩們洗手洗腳。那時,每個家庭的年輕壹代要準備壹壺熱水放在大廳中央,邀請他們的父母和其他長輩出來坐在大廳裏,給他們磕頭,請他們原諒他們過去壹年的孝心。
長輩們也要檢討自己過去壹年做得不夠給晚輩做榜樣的地方。然後,晚輩們為長輩們洗洗手和腳,互相祝願來年有壹個和諧、勤勞的氛圍。如果父母去世了,兄弟姐妹、嫂子、姐夫都會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清明節後的第七天,壹個不聽話的兒子在山裏幹活,看到小鳥反哺的場景,心裏有所感觸,決心好好伺候母親。
此時他媽媽正在上山,給兒子送飯,不小心滑倒了。她的兒子來幫助她,但她認為他的兒子是來打她的,所以她撞到了壹棵樹上。我兒子非常後悔,他砍倒了樹,把它雕成了他母親的雕像。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他就用花瓣把雕像泡在溫水裏,然後就成了習俗。
2.婚姻習俗
德昂族青年男女在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把雞頭和雞身分成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成這門親事,就不準殺雞。婚禮通常持續3天。3天之內,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要去新郎新娘家互相祝賀,新郎新娘的父母要擺酒席,伴著二重唱,歡歌笑語壹夜。
3.飲食習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以玉米和土豆為主食。都是以蒸、燉的方式食用,擅長制作各種食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餃子等。
蔬菜的種類很多,竹筍是壹年四季都可以吃的蔬菜之壹。除了鮮的,大多加工成酸筍或筍幹。其他蔬菜的消費習慣用酸筍炒菜。酸筍用途廣泛,即使燉雞、炒肉或煮魚時,也要用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很多漢式泡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配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茶不僅是德昂族人的常備飲品,也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德昂族也喝酸茶,也叫濕茶,古代叫谷茶或賣茶。味酸,能生津止渴。還具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喝的多是自家釀的竹筒米酒。
4.節日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大多與佛教活動有關。比如在潑水節、收節、開節、燒白柴等節日上,要敬佛。開幕當天將在有寺廟的村莊舉行“格廷節”。
燒白柴那天,各家各戶都會殺雞備酒,全村人都會聚在壹起吃壹頓。各家還會做各種糯米糕,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了壹起送給對方,品嘗對方的風味。新婚夫婦會帶著加糖的年糕去村領導和長輩家裏祭拜。
德昂族還有祭祖堂、村神、土地神、龍、姑娘等儀式,其中端午節最有趣。通常到了春天,要殺豬殺雞的時候,祭司們會畫紙龍,大家壹起鞠躬,然後壹起喝酒野餐,喝醉酒後互相打罵,以發泄平時對對方的不滿。不允許任何人在這裏勸阻妳,直到雙方精疲力竭,第二天再互相道歉。
(2)藏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壹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禁忌。
1.當兩個朋友久別重逢,互相問候或聊天時,妳不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在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跨人。
3.女性不要在經常有人經過的地方掛衣服,尤其是褲子和內衣。
4.不要在房子裏大聲吹口哨或哭泣。
5,外人不能在死者親屬面前提死者的名字。
6.今年該幹的活明年幹不了,比如擰毛線、織毛衣、織地毯等。
7、黃昏時分,不能隨便去人家家裏,特別是人家會有已生育的孕婦和剛生完孩子的婦女或重病患者,陌生人不能去。
8.中午過後,家裏的任何財物都不能拿出來。
9、陌生人對妳沒去過的山崖峽谷,不能大聲說話。
10,不能跨越或踩食具、鍋、盤等。
11.家裏有兩個人同時出門,走的方向相反。他們不能同時出去。他們必須前後出門,出門的時間要分開。
12,女人晚上不能梳頭洗頭,不能蒙著頭發出門。
13.使用掃帚、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妳必須先把它們放在地上,然後另壹個人會把它們從地上撿起來。
14.每當親戚朋友去妳家做客或者拜訪妳的時候,都會送妳壹些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作為禮物。當客人離開時,他們會為妳打包。他們不能全部清空,所以他們必須留壹些在裏面或者自己換食物。
15.碗有缺口或裂縫的主人不能給客人吃東西或倒茶。
(3)彜族
彜族火把節是所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傳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的農歷二十四火把節,是彜族最隆重、最盛大、最壯觀、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也是全民的盛大儀式。火把節通常在農歷6月24日或25日舉行,為期三天。
農歷6月24日,火把節是彜族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火把節”為期三天:
1,火把節第壹天:人們會祭火。這壹天,每個人都穿上自己心愛的衣服,其樂融融。每個村子都會殺牛羊,擺宴席,各種肉食,香甜的美酒,香氣四溢。夜幕降臨時,村子附近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修建祭壇,用傳統的方式敲擊石頭點燃聖火。
2.火把節第二天:家家戶戶聚集在祭壇的聖火下,舉行各種傳統節日活動。男孩們想要它;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穿著漂亮的衣服,撐著黃油傘,唱著《Doloho》,隨著身體起舞。
這壹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彜族家庭的選美比賽。年紀大的要從少男少女中選出年度帥哥美女。夜幕降臨,壹對對有情有義的男女,在山中,在溪邊,在黃油傘下,撥動秦越,彈奏琴弦,互訴相思。
3.火把節第三天將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在這壹天夜幕降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舉著火把跑來跑去。人們把火把聚集在壹起,形成壹堆堆巨大的篝火,快樂的人們圍著篝火盡情地唱歌跳舞。場面極其壯觀。
彜族人認為火把節後長出的谷穗和火把壹樣粗。後人以此為祭品,驅趕家中的鬼怪邪靈,以保人畜平安。節日期間,各族青年男女或點燃松木做成的火把,到村裏田間地頭進行活動。壹邊走,壹邊在火把上灑松香祈求新年,除汙穢求好運;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者舉辦大型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現在,人們也利用聚會進行社交或會見戀人,並在節日進行商業活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