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對這種劃分很疑惑。有的同學專業能力很強,因為不在專業單位工作,就被分到業余組,這是對他們的壹種歧視,對和他們競爭的真正的業余者也不公平。
但是多年以後,在專業單位工作的學生和不在專業單位工作的學生,在專業素養上確實有非常明顯的分化。不是說不在專業單位工作的學生水平和素養低,而是培養了壹種更適合自己工作崗位的專業素養,成為自己專業領域的職業選手。但相對於舞臺表演,壹定是在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工作的學生更專業,更能展現更好更穩定的舞臺表演素養。與教授音樂專業技能、學習音樂理論、創作音樂作品相比,在專業音樂院校工作的學生表現出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更深刻的思考與表達能力。如果繼續在音樂專業比賽領域工作,在這些專業單位工作的學生確實可以表現出更多的專業水準,但是在其他行業和專業比賽中,音樂專業單位的學生會立刻變成業余的,實際上只能表現出業余水準,而在相關行業工作的會立刻表現出專業水準。那麽為什麽把專業院校畢業但沒有從事專業教學和表演的學生劃分為業余群體是合理的呢?雖然剛畢業時水平相差不大,但還是新手,在比賽中只能占業余的便宜。幾年下來,每個人都在自己長期的專業領域裏養成了相應的職業素養。這個時候他會重新回到音樂舞臺上來,做出判斷。不過換個場地可能是這個行業從業者的主場,其他非專業人士無法與之抗衡。
在壹期吳軍的《矽谷來信》中,職業和業余是這樣解讀的:職業選手的表現是穩定的,可預測的。說到演奏樂器,很多業余愛好者也能高水平地演奏幾首作品,有些作品的演奏水平可能完全超越職業演奏者。但職業演奏者可以高水平演奏更多的作品,優秀的職業演奏者可以高水平承辦壹場獨奏音樂會。職業選手的表現也更加穩定。玩家每年可以舉辦幾十場演唱會,在不同的城市播放不同的曲目。觀眾願意花錢買他們演唱會的門票,是因為他們絕對可以欣賞到他們演唱會的音樂,也不用擔心他們的表演不穩定。他們付的門票錢不值得。
但是,如果讓專業的表演者寫論文,他們不是專業理論研究者的對手。即使壹個表演者能寫出壹兩篇水準很高的論文,也比不上每年發表很多論文,在某些領域研究很多年的研究者。從論文的綜合數量、思考的深度、對該領域研究歷史和現狀的熟悉程度來看,演奏者絕不是樂理研究者的對手。
當我讓作曲家為壹首需要在大型活動中使用的歌曲指定交響樂合唱配樂時,我找到了壹位從事編曲和寫作幾十年的專家。壹方面,他的創作速度很快,幾天就能交稿;另壹方面,結果是可以預料的。熟悉中學生樂隊的配置缺陷,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寫出適合大型晚會氛圍的交響音效。拿到樂譜後,我們就可以投入到排練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專業並不意味著在所有作品上都會比業余愛好者強,但在穩定性和有保證的輸出上肯定要把業余愛好者遠遠甩在後面。穩定性和預見性是職業選手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