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考古現狀

中國考古現狀

本世紀最後幾年,中國考古學在發現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這壹時期發現並發掘了壹批重要的古遺址和墓葬,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開辟了新的領域。例如,位於長江和黃河分水嶺兩側的陜西洛南盆地和石爻盆地的幾十個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理解中國南方和北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提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中國最早的環溝聚落(有墻),在湖南澧縣巴什當遺址發現的大量不同種類的稻作和伴隨的農具,為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稻作農業和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成都平原龍山時代古城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使人們認識了壹種比三星堆文化更早的新的考古文化“寶墩村文化”,為探索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和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互動奠定了基礎。河南省安陽市商代中期花園莊商城的發現和確認,彌補了商代早期鄭州商城與商代晚期安陽殷墟之間聯系的缺失,將商代歷史的考古觀察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礎上。西漢初年廣州南越宮遺址、北魏都城平城碧雍和唐明遺址、元大都元上都宮殿遺址的發掘,在中國城市建築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四龍口越窯的發掘,提供了其從唐代發展到南宋初期的地層證據,糾正了陶瓷史研究中的壹些錯誤,是越窯考古的重大突破。此外,自1997以來,實施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三峽水庫淹沒區及搬遷區地下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幾乎所有來自全國考古研究機構和高校的考古人員都聚集在三峽庫區,年發掘面積超過65438+萬平方米。先後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重慶豐都縣煙墩堡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豐都縣玉溪仰韶舊址、忠縣邵棚嘴仰韶遺址至龍山遺址、忠縣磚瓦地和(中壩)周工業遺址、忠縣半邊街(崖腳)、雲陽李家壩等。

戰國時期的墓葬等。,為研究三峽地區古人類的活動、古文化的發展過程、巴基斯坦的歷史及其與楚蜀的關系、先秦時期陶器的制鹽及相關產業、歷史時期的政治地理等保存了大量珍貴資料。籠罩在三峽地區古代史上空的迷霧正逐漸被揭開。

第二,“九五”期間出版了壹批重要的考古報告。這些考古報告不僅是發掘者和報告整理者對壹件考古材料進行初步研究的結果,也為更多研究者的進壹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在這些新的考古報告中,有些是發掘多年、至今才整理出來的重要考古材料,如新發表的大汶口文化“兗州王印”報告。再比如河南偃師縣二裏頭遺址,可能是中國第壹個中央王朝早期的都城遺址。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官方考古發掘報告《偃師二裏頭》也是在此期間發表的。更多的是近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如舞陽賈湖、肖佳屋脊、新石器時代寶墩遺址和岱海考古、夏商時期中原的垣曲商城、商代鄭州的青銅器窖藏、北方的大嘴子、大甸子、朱開溝等。洛陽北窯西周周人墓、天馬-曲村(1980 ~ 1989)、張家坡西周墓地、三門峽郭墓等。、東周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措墓——戰國中山。這些考古報告不僅揭示了壹些新的考古學文化(如寶墩村文化、朱開溝文化、曲公文化等)的特征。)並彌補了區域考古文化的不足,同時也促進了稻作農業的傳播與發展,城邦社會向中心都城的轉化,夏商歷史的考古觀察,周代貴族墓葬制度,青銅文化及其在中國地區的文明地位,古代金屬礦冶的技術與組織,中國古代都城的研究。壹些重要的考古報告壹發表就在學術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三星堆祭祀坑報告發表後,不久又召開了兩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反映這壹領域研究成果的系列書籍也將於近期出版,這是其中之壹。

第三,出現了大量新的考古著作,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綜合性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間,北京大學考古系承擔了國家社科優秀項目《中國多卷考古》,目前已接近完成。本書全面分析了本世紀中國的考古資料,構建了中國考古學的基本框架,為用實物資料重構中國古代史,更全面地了解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奠定了基礎。歐美學者編撰的《劍橋先秦中國史》采用文獻和考古材料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打折扣。其考古研究部分集中體現了中國西部考古學家對中華文明起源至秦統壹的文明進程的認識和研究水平。在區域考古研究方面,《良渚文化研究集》、《東方文明之光與良渚文化研究》幾乎涵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主要領域,代表了目前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水平;東北亞考古研究從多個角度探討了遼河流域古代文化的變遷和不同階段的代表性遺存,對區域文明的起源及其對日本的影響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在專題考古研究方面,“九五”期間有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環境考古研究、東亞玉器、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研究、漢唐間宗教藝術與考古等。此外,還有很多博士論文已經發表。這些考古專著擴大了研究範圍,有些研究課題過去從未涉及或很少涉及。

第四,新的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更加多樣化。在田野考古記錄方面,我國許多考古教學和科研單位都開發了自己的田野考古數據計算機管理系統或數據庫,並使用GIS和GPS數據采集器記錄和保存考古數據,使用電子全站儀對考古遺存進行勘測和記錄。考古記錄開始進入數字化的門檻。在考古材料的測年技術上,除了繼續沿用以前的常規C14、熱釋光等測年技術外,還建立或改進了加速器質譜C14、熱釋光、不平衡鈾系法、電子自旋* * *振動法等測年設備,測年方法更加多樣,測年數據更加準確。考古學家在分析遺跡的性質時,不僅註重通過篩選、浮選、花粉取樣等傳統手段獲取更多的信息,還利用遺跡的微量元素分析和成分分析。考古機構與基因研究機構合作,開始嘗試從古人類骨骼中提取DNA來研究古代族群。在考古研究方法上,區域考古更受重視,出現了許多對壹個自然地理區域進行綜合研究的著作(部)。吉林大學和山東大學的考古系也與國外大學的同行合作,開展小流域的區域性考古研究。九五期間備受關註的夏商周斷代項目雖然是解決中國早期歷史時期年代學問題的國家級科研項目,但最終報告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的;但通過這項研究,測年的技術手段得到了提高,積累了大量的年代學資料,為我國考古學年代學的基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