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可能都是體內濕氣過重引起的,中醫“濕如裹”的癥狀也差不多。那麽什麽是“濕”呢?為什麽中醫總說“濕氣重”?下面說說“濕”。
這是中醫術語,是六淫之壹,即風、寒、暑、濕、燥、火。濕度本身就是正常氣候變化的壹個組成部分,適當的濕度是人類和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只有當過度的濕氣侵入人體,引發疾病時,才成為濕邪。
什麽是濕的?
什麽是濕的?“優步”在哪裏?
提到“濕”,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水和濕度這兩個詞。從生活經驗來看,“濕”確實是水的壹種狀態。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春風壹吹,墻壁和地板都變得濕漉漉的;大熱天從空調房出來,眼鏡上會蒙上壹層水霧;開放式餅幹容易受潮變軟。從這些場景中,我們可以真正體會到“濕”與水的密切關系。
在中醫理論中,濕邪又叫濕邪,可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是中醫病因學(致病原因)中的壹個概念,是指自然界中多雨或潮濕的氣候或環境狀態,身體虛弱或體質偏濕的人容易患病。對於這些人來說,外濕是致病因素。
內濕是中醫病機(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轉歸的機理)中的壹個概念,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體內水濕停滯而形成的病理狀態。內濕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也與肺、腎等臟腑相關。脾主運化,負責從食物中提取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物質,並通過排便將食物中的渣滓排出體外。當脾的運化功能減弱時,體內或飲食中產生的濕氣就不能正常排出體外,俗稱“脾虛生內濕”和“重濕”。
內濕與外濕雖有區別,但在表現上有相同的特點。
大多數“濕”人有五個特點。
看體型
中醫認為,胖人痰濕較多。所以,體重過重、行動遲緩的人,體內有濕。
小心妳的舌頭
濕的人觀察舌頭,會發現舌苔是白的或黃的、厚的。
看狗屎
正常大便呈金黃色,圓柱形,光滑,排便後可用壹兩張衛生紙擦拭幹凈。壹旦發現大便稀薄、粘稠、不成形,可能是內濕。
看起床的狀態
早上起床後,有些人會感到困倦、頭重腳輕,好像有什麽東西包裹著,使人無精打采,痰多,說明體內濕氣重。
看平時的狀態
室外濕度大時,感覺胸悶氣短,身體沈重,懶惰,意識不清,吃飯沒胃口。
濕氣重,從頭到腳頭部受傷。
濕氣侵入頭部,就會出現頭暈、嗜睡、頭重的癥狀。
胸腹
濕氣停留在胸腹部,就會出現胸悶腹脹。
消化道
影響食欲,不想吃飯,會有口臭,大便不舒服,容易粘在廁所墻上。
泌尿系統
當體內濕氣重,飲水少時,尿液排出不暢,容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共同的
濕氣侵入關節時,關節酸痛、沈重、不利活動,疼痛固定。
下肢
濕氣侵入下肢,就會出現水腫、腳氣等癥狀。
皮膚
水分過多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加重負擔,降低免疫力。所以痘痘,皮炎,濕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中醫祛濕妳了解多少?
祛濕的方法很多,有芳香化、利尿滲濕、清熱燥濕等。對於不同的“濕”,祛濕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妳因夏季濕邪而感冒時,要用香祛濕;對於皮膚上的濕疹、痱子,要清熱燥濕;對於重疲勞、筋骨痹痛等問題,既要祛濕通絡,又要祛風散寒;對於內濕引起的頭身嗜睡、腹脹、大便不爽等,要健脾滲濕。
中醫祛濕的精髓在於健脾。脾功能好,內濕不易產生,也不易被外濕所傷。所以健脾是祛濕的重要壹環。綠豆、薏米等常見食物有很好的祛濕作用,但單純的清熱祛濕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脾胃的功能,而長期食用這些寒性食物也會在壹定程度上損傷脾胃的陽氣。而且脾胃特別虛弱的人,不容易接受壹般清熱祛濕作用強的中藥,否則容易拉肚子。先調理好脾胃,問題就能解決了。
多按“濕排”。
如果妳在立秋後不註意清除殘余的濕氣,這些濕邪就會留在體內,傷害脾胃,甚至為咳嗽和哮喘埋下伏筆。也可以按下“濕氣出口”,排出體內濕氣。
衛中穴
中心位於腿窩中央,膝關節後方,取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排毒祛濕的經絡之壹,衛中則是這個經絡上的排泄口。建議妳多敲這個點,每次敲30下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大腸經的濕濁之氣常聚集於此。
此穴位於手肘橫紋的外端,手肘關節彎曲的凹陷處。平時可以連續拍打肘窩5分鐘左右,感覺到酸痛。
陰陵泉穴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凹陷處。
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津液的穴位,是重要的祛濕大穴,常用於清濕熱、健脾益腎。以穴位為中心,拇指順時針逆時針旋轉1~3分鐘。
成山穴
按承山穴,會有明顯的酸痛感,這是因為體內有濕;按壓成山穴壹段時間後,身體會有輕微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膀胱經中的陽氣在起作用,妳身上的濕氣隨著體溫的輕微升高而逸出。
總之,壹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貪吃冷食,不要長時間坐在空調房裏,多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濕度就會“遠離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