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20世紀初中國戲劇研究的情況是怎樣的?

20世紀初中國戲劇研究的情況是怎樣的?

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是指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而不是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我想用“多”和“少”兩個字來基本概括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的基本現狀。

壹是比較重視戲劇的研究,不太重視戲劇和戲曲的研究。這種情況在學術界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高校。壹般來說,人們壹說起它,總覺得它是壹部古戲,壹說起現當代戲劇,總覺得它是壹部話劇。難道妳不知道現當代戲曲的發展已經有壹個世紀了,現當代戲劇也包括戲曲和歌劇。其他學校我就不太清楚了。南京大學在全國高校中較早招收戲劇學研究生。但這20年來,研究現當代戲劇的幾百篇碩士、博士論文,沒有壹篇是做戲劇、戲曲研究的,研究戲劇的也沒有壹篇涉及現當代。20世紀的戲劇和戲曲研究已經成為壹個不涉及戲劇研究和戲劇研究的地帶。結果我們對古代戲曲的研究很好,對現當代戲劇的研究也很好,但現當代戲曲研究和戲曲研究至今鮮有好的成果。除了中國京劇的幾部歷史著作外,現代戲曲的整體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現代戲曲的發展史在學術界還是模糊的。當代戲曲研究稍好壹些,但主要是戲曲理論和演員評價方面的,很少有完整系統的深入研究。我們沒有很好的中國現代歌劇史、中國現代歌劇史,也沒有20世紀中國歌劇通史,相關的研究專著也很少。戲曲研究也是如此。

第二,就戲劇研究而言,多關註現代性,少關註當代性。現當代戲劇研究是隨著現當代戲劇的發展而發展的。自然,現代戲劇研究作為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經充分發展了半個世紀。到20世紀80年代,作為壹門學科(當時稱為“戲劇史與理論”)的現代戲劇研究已基本成熟,出現了陳、主編的《中國現代戲劇手稿》、葛主編的《中國戲劇通史》、田主編的《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等優秀的研究專著。其中,陳、陳、葛等老壹輩學者為現代戲劇研究學科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美術學院田教授和南京大學教授為現代戲劇研究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認為現當代戲劇戲曲研究的軟肋主要在於缺少這樣的大師。)但顯然,也許是因為當代戲劇與社會政治交織得太緊密,也許是因為當代戲劇本身還在動態發展。與現代戲劇研究相比,當代戲劇研究極其薄弱。迄今為止,還沒有壹部公認的中國當代戲劇史書,其他專題研究更是乏善可陳。但當代戲劇發展已經半個多世紀,經驗教訓確實值得也需要認真總結和深思。

第三,就戲劇、戲曲、歌劇的研究現狀而言,對戲劇文學關註較多,對戲劇舞臺藝術關註較少,戲劇文學創作和戲劇舞臺創作都是戲劇標題中的含義,是推動戲劇發展不可或缺的翅膀。同樣,它們也應該是戲劇研究的主要內容。但在實際研究中,普遍存在重視戲劇文學而忽視戲劇舞臺藝術的現象,歌劇、戲曲研究在這方面的情況較好,表演團體、體裁、歌劇、唱段都有涉及。但表演和演員評論較多,系統深入的理論研究較少。戲劇研究在這方面的情況更為嚴重。對劇團、劇院、導演、演員和舞蹈演員以及戲劇表演的流派和理論的研究很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壹部中國現代戲劇舞臺藝術史、中國現代戲劇舞臺藝術史或20世紀中國戲劇舞臺藝術史。沒有研究現當代歌劇和歌劇舞臺藝術發展的歷史著作,其他如戲劇教育、戲劇觀眾和戲劇生產的研究也很少涉及。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研究,影響了我們研究的深度。

第四,就戲劇、戲曲、歌劇的研究現狀而言,對戲劇文學的重視更多地集中在劇作家身上,對戲劇理論、觀念、風格、形式、思潮、流派的研究關註較少。我們重點介紹幾位偉大的劇作家,如曹禺、田漢、、郭沫若、老舍、、陳等人。但即使是每個人,研究實際上也是不充分的。比如田漢、老舍的研究,真正有所突破的並不多,姚壹葦、李健吾、陳的研究還很薄弱。除了劇作家之外,對20世紀中國戲劇的宏觀而深入的研究很少。如悲劇理論、喜劇理論、戲劇理論、歷史劇理論、詩劇理論等。,如形式研究、結構研究、敘事研究、接受研究、現代主義研究、現代性研究、校園戲劇研究、小劇場研究、獨幕劇研究、整部劇研究、創作體裁研究、戲劇走向研究、兩岸比較研究、中外比較研究、古今研究。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重視和加強的。

第五,戲劇、戲曲、戲曲研究多關註戲劇現象,較少關註理論意識和理論探索。我們有幾本戲劇純理論著作,如朱光潛的《悲劇心理學》、譚培生的《戲劇論》、余的《戲劇審美心理學》、和的《戲劇藝術十五講》等。但是,我們缺馬丁這樣的人?艾思林的《荒誕派戲劇》、河竹登誌夫的《戲劇舞臺上的日本美學》、斯汀的《現代戲劇理論與實踐》都是從戲劇實踐的角度闡釋戲劇藝術規律的理論著作。戲曲研究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張庚和郭漢城在《中國戲曲通史》的基礎上,編著了《中國戲曲通論》,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沒有什麽理論著作,比如《中國戲劇理論》或《中國戲劇通論》討論中國戲劇而不是西方戲劇的藝術特點和規律,或者《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或《中國現代戲劇通論》討論中國現代戲劇而不是古代戲劇的藝術特點和規律。同樣,也沒有中國的戲曲理論,也沒有中國的戲曲通論。與此相關的專題理論研究很少,更不用說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或戲劇研究)的研究了,它包括戲劇、戲曲、歌劇。進入中國的戲劇、歌劇和現代歌劇,其戲劇形式和美學特征都會發生變化,但我們缺乏理論研究。也許我們的研究還處於突破現象深入理論層面的階段,因為現象研究是理論升華的基礎;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所有對戲劇現象的研究,都是在探索現象背後的戲劇藝術的特點和規律。

第六,20世紀中國戲劇、戲曲、歌劇的獨立研究較多,對“大戲劇”的綜合研究較少。20世紀中國的戲劇已經從原來的單壹戲劇向戲劇和話劇,包括歌劇和芭蕾舞的多元化發展,這是壹個戲劇性的事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我們的學科定為“戲劇與戲曲學”有些不合理,但它把原來的中國戲曲、中國戲劇、外國戲劇三個專業合並為壹個,我認為對“戲劇學”的學習有幫助。但在我們的實際研究中,戲劇、戲曲等基本都是各自為政。在這方面,南京大學戲劇學院做得比較好。近年來,東健教授鼓勵大家研究中國戲劇、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並取得了壹些不錯的成果。廈門大學的戲劇專業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壹個很好的開端,我相信他們會取得優異的成績。中國藝術研究院仍然固守傳統體制,將戲曲和話劇分為兩部分,將戲曲和舞劇放入音樂和舞蹈中學習,弊端很多。主張對20世紀中國戲劇進行綜合研究,是基於戲劇本身已經發展的事實。在這個戲劇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具有民族現實土壤和民族歌劇背景的中國戲劇,受到西方戲劇沖擊的中國戲劇,生活在同壹現實土壤中的歌劇和芭蕾,以及在民族現實土壤上西方歌劇、戲劇和中國歌劇融合形成的中國歌劇,都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因此,僅僅著眼於戲劇、歌劇或戲曲的封閉性研究,是不可能推動戲劇研究的深入的。

此外,缺乏對戲劇資料的整理和建設,對臺港澳戲劇的重視不夠,對少數民族戲劇的研究薄弱,更偏重於傳統、歷史、美學和比較研究而對新的理論、觀念和方法探索不夠,更重視戲劇本身而對戲劇與相關學科的關系重視不夠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