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人左下頜骨的化石時代:早更新世
質地:石頭
巫山龍骨坡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遺址,發現於1984年,199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站點經歷了1985—1988。
,1997-1998,2003-2004等。,出土了數以千計的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巫山人”(Homo
(直立人)左下頜骨的化石。與“巫山人”化石同層出土的是巨猿。
Blacki)牙齒和120脊椎動物化石。龍骨坡遺址的石制品數量超過100種。遺址堆積地層的時代屬於早更新世早期,含化石層位的時代為200萬年前,已由古地磁和鈾系確定。
龍骨坡遺址是中國乃至東亞早更新世同壹時間序列中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地方,為探索東亞人的崛起不是幾十萬年而是200萬年提供了證據。
敬三羊時代:商朝
材質:青銅
1980出土於重慶市巫山縣大廠鎮大寧河李家灘,高42.8厘米。原由巫山縣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被動員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現陳列於“遠古巴與重慶”展廳。
該裝置的形狀為喇叭口、頸、疊肩、弧形腹、高圈足。車身位於雲雷紋,飾有夔文和饕餮圖案;造型和紋飾普遍具有中原文化商代晚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紋和粗糙的鑄造風格則表現出強烈的地方特色。因此,三陽尊應該是巴人在商文化的強烈影響下自制的重兵器,是巴人故裏迄今為止見到的最早的大型青銅容器。該器對研究古代巴人的采冶技術、文化進程以及商與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鳥形尊時代:戰國時期
材質:青銅
2002年在涪陵小天溪墓地出土。通體長28CM,寬16.8CM,高29CM。整體呈鳥形,有魚嘴、鷹喙、鷹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全身飾以細密的蜜汁羽毛,羽毛上有規律地鑲嵌著綠松石。造型、紋飾、裝飾都極為精致。青銅雕像是壹個酒器。這個雕像除了魚嘴之外,都是千瘡百孔,不具備容器的實用性。應該是借鑒了中原鳥獸之尊。其體輕,壁薄中空,鑄造難度極大。出土於巴人貴族墓地,是研究巴人審美情趣、工藝水平和鑄造技術的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
這件文物目前陳列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遠古巴與重慶”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