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鑒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對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重在學生感受意象、感受、語言情趣的水平,應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並對第三、第四學段等每個學段提出要求,明確提出鑒賞的概念: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理解,以及自身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初步鑒賞。
應該說《爺爺的花園》的解讀和教學就是基於這樣壹個前提和背景。
下面我們就以文章《爺爺的花園》為例,展示壹個以欣賞為主要目標的比較完整的解讀和教學過程。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壹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蕭紅的兩部作品,分別是《燃燒的雲》(四年級上冊)和《祖父的花園》(五年級下冊),都是蕭紅小說《呼蘭河傳》的節選。兩篇文本都是經典之作,充分展現了蕭紅獨特的語言特色:詩意的筆觸,細膩的觀察,自由靈動的色彩與空間轉換。其中,文章《爺爺的花園》中的率真天真、自由健康快樂的生活和閃耀的鮮艷色彩,成為了深深打動讀者的基本品質。
那麽,面對這樣的經典文本,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如何將解讀的結果轉化為課堂資源呢?
首先,引導學生走近小紅和爺爺。先和學生交流蕭紅和她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再自然引出她爺爺對蕭紅的非凡意義。讓學生閱讀蕭紅《呼蘭河傳》中關於她祖父的壹段話:
在呼蘭河鎮,我的祖父曾經生活過,但現在他被埋葬了。我出生的時候,我爺爺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四五歲的時候,爺爺已經快七十了。在我二十歲之前,我爺爺已經七八十歲了。祖父壹過八十就去世了。
讓學生討論:這篇文章讀完後有什麽特點?為什麽有點漫無邊際?
這個設計是基於以下的思考:《呼蘭河傳》寫於1940年的香港,是壹部非常獨特的帶有散文文化的抒情小說。文本摘錄是其中的壹部分。從蕭紅壹生的坎坷經歷來看,他的祖父無疑是壹個重要的人物。在蕭紅的記憶中,爺爺是唯壹愛她的人。外公的愛成了蕭紅童年唯壹的溫暖和光明,外公的花園是她逝去童年的美好回憶。所以,這段看似漫無邊際的對爺爺的描述,其實飽含深情。這種看似幼稚、抒情的表達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蕭紅創作語言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征,而這種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當然也體現在了這部《祖父的花園》中。這樣的課前對話,為理解整篇課文提供了必要的知識背景和情感基調。
然後,帶領學生走進他們祖父的花園,初步感受花園的美麗。要求學生第壹次讀完課文後思考:爺爺的花園是壹個什麽樣的花園?請自由回答,並將關鍵詞寫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演繹精彩紛呈:爺爺的花園是壹個美麗的花園,壹個快樂的花園,壹個自由的花園,壹個明亮的花園,壹個五彩繽紛的花園,壹個生機勃勃的花園,壹個充滿歡笑的花園。這種豐富的閱讀體驗,壹方面是因為這種經典文本的豐富性和無限可讀性,給了學生很大的解讀和表達空間,另壹方面也是因為對學生初讀的尊重。應該說,這是對文本的整體鑒賞,也是初步的鑒賞。
然後,引導學生聚焦重點段落,領略經典文本的魅力。經過對文本的仔細考慮,教學選擇了表達自由的自然段作為主要教學內容。
花開了,就像醒來壹樣。鳥兒飛翔,就像在天空中遊蕩。這只蟲子吠叫,好像在說話。壹切都是活的。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無論妳想要什麽,妳都是自由的。南瓜想爬架子就能爬,想爬房子就能爬。黃瓜想開花就開花,想結瓜就結瓜。如果妳不願意,連壹個瓜都不會結,壹朵花都不會開,也不會有人問。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想長在天上也沒人管。蝴蝶隨意飛舞,壹會兒壹對黃蝴蝶從墻頭飛過,壹會兒壹只白蝴蝶從墻頭飛過。他們從誰家出來,飛到哪裏去了?太陽也不知道。
本段的教學經歷了五個層次:
第壹關:尋找自由。找出這段話的核心詞匯和句子:無論妳想要什麽,無論妳想要什麽,都是免費的。其中,自由是核心詞,這句話是中心句。這是對段落基本結構特征的初步把握。
第二個層次:理解的自由。請學生思考他們在祖父的花園裏有什麽這樣的自由。幫助學生進壹步理解整段的基本結構,即組成本段的句群是圍繞核心詞和中心句來寫的。
第三關:隨意。各種形式的角色換位體驗,感受南瓜、黃瓜、玉米、蝴蝶的自由與快樂。通過師生自由活潑的對話和朗讀的指導,讓學生充分體會蕭紅作品的自由和快樂。
第四關:欣賞表達法。在對話和討論中理解這段文字的藝術創作手法,體會經典文本的魅力。主要包括:情景中情感的表現手法;擬人化表達;排比的表達;誇張的表情。
其中,重點是對景物中情感的探討,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展開:
第壹個角度:讓學生思考,蕭紅是不是只寫了南瓜、黃瓜、玉米、蝴蝶的自由和快樂?誰真正感到自由和快樂?經過討論,學生們意識到小紅在童年時感到自由和快樂。因為在壹個自由快樂的孩子眼裏,壹切都是自由快樂的。但這壹段,我沒有找蕭紅直接說我真的自由快樂,而是通過描寫南瓜、黃瓜、玉米、蝴蝶的自由快樂來表達我的自由快樂。這是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藝術手法。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
第二個角度:如果說蕭紅對花園的描寫表現了自由和幸福,那麽對小團圓媳婦死在呼蘭河前壹天晚上的描寫則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情緒。在教學中,出現了以下相關句子:
星月滿天,冰天雪地是冬天。雪掃了墻,風吹了窗欞,雞睡了框,狗睡了窩,豬睡了欄,整個呼蘭河都睡著了。
通過這種對景物的描寫,學生感受到了悲痛、深切的同情、無聲的抱怨和吶喊。
這樣,學生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理解了所有景物詞和感情詞的表達。
第五關:運用表達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文中的其他意象,如櫻桃樹、蜜蜂、蚱蜢等,寫壹段話,表現他們的自由和快樂。建議使用剛剛學過的表達方式,如誇張、擬人等,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評價。這個寫作環節既是欣賞經典文本魅力的壹部分,也是通過課本學習語用學的具體體現。
經過五個層次的學習,學生們充分體會到了這壹經典文本的魅力。這種語文學習圍繞鑒賞將情感理解和語言運用融為壹體,避免了兩者的割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層面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壹。
但如果教學只到此為止,對這篇課文的理解還停留在主導層面。所謂欣賞,也要幫助學生學會觸摸文字背後的溫度,這也是壹種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蕭紅的作品裏,這個花園裏的壹切都是那麽自由和快樂。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麽讓壹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此美好?引導學生討論後,我發現這壹切都是因為爺爺的愛。是爺爺的善良、包容和關愛,為童年的蕭紅撐起了壹片光明的天空,留下了無限溫馨的回憶。當討論達到這樣的程度,再讓學生回答我爺爺的花園是壹個什麽樣的花園的問題,學生就會明白,我爺爺的花園是壹個充滿愛的花園,愛是壹切的核心,愛賦予生命自由。蕭紅寫的是懷念爺爺的花園,但她真正懷念的是小時候爺爺的好,她慈愛的爺爺!
在這壹點上,教學體現了壹種實實在在的增量:與閱讀之初豐富但非常零散的閱讀體驗相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廣闊,文學的審美水平也在這樣的欣賞和評價中得到了提升。
最後,讓學生聯系小說《呼蘭河傳》的背景,呼蘭河對蕭紅的意義,感受經典文本跨越時空的特點:蕭紅在小說《呼蘭河傳》寫成壹年後,因病去世,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故鄉呼蘭鎮或祖父的花園,這給她帶來了多少歡樂和幸福。但是,世界上有些東西是不會隨著生命的死亡而消失的。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欣賞蕭紅的文字,並被這樣的文字深深感動。
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們完成了對課文《祖父的花園》的欣賞,充分領略了這篇經典課文的魅力。學生的審美情趣、閱讀情趣、語言運用、對閱讀的熱愛都是在這樣的解讀和教學中逐漸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