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鐵礦石的時空分布

鐵礦石的時空分布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和構造運動中,鐵礦床的優勢類型不同,說明鐵礦床的形成與地殼演化密切相關。事實上,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和相似的地質條件下,可以形成相同類型的鐵礦床,這說明鐵礦床的形成和成礦類型也取決於成礦地質背景。晉冀北緣重要成礦帶——遼西鐵礦基本保存了太古宙以來的各種巖系和構造巖漿活動。礦化多期多樣,鐵礦類型較為齊全。在空間上,這壹成礦帶的鐵礦床往往成群集中,形成了我國壹些著名的鐵礦集中區(帶),其中最重要的有朝陽-阜新、冀東-密雲、灤平-隆化、宣化-赤城、淶源-阜平、原平-靈丘等。詳見表2-6和圖。下面從老到新敘述各地質時期的主要鐵礦類型及其成礦規律。

(1)太古宙鐵礦

太古宙鐵礦床主要為沈積變質鐵礦床,以變質沈積鐵矽質建造礦床為主,被稱為“鞍山式”鐵礦床,是山西北緣和冀-遼鐵礦成礦帶最重要的鐵類型。這類鐵礦床大多規模較大,主要產於太古代遷西群、遵化群、密雲群、灤縣群和五臺群。巖石變質程度多為角閃巖相,部分屬麻粒巖相或綠片巖相,並有混合巖化。礦石主要以條帶狀、條帶狀和片麻狀構造為特征,故又稱條帶狀鐵建造(BIF)型鐵礦。

表2-6晉冀北緣重要成礦帶主要鐵礦類型特征-遼西鐵礦

圖2-26晉冀北緣重要成礦帶主要鐵礦分布圖-遼西鐵礦

這類鐵礦主要分布在遼寧省朝陽市-阜新市,河北省灤縣-遷安和遵化-遷西,北京市密雲縣及其北部山區,山西省原平-靈丘。司家營、水廠、杏山、石人溝、周臺子、國保老鐵礦等典型礦床。已發現礦床227處,包括1、19、105和102。

(2)古元古代鐵礦

古元古代也是大規模鐵礦成礦期之壹。鐵礦類型仍以沈積變質鐵礦為主,在晉冀北緣重要成礦帶——遼西鐵礦分布較少,但西南部的呂梁地區是我國這壹時期鐵礦的主要分布區之壹,其中呂梁地區的袁家村鐵礦最為著名。

(3)中元古代鐵礦

這壹時期形成的鐵礦主要分為兩類:壹類是斜長石體中的巖漿釩鈦磁鐵礦礦床,主要分布在承德大廟地區,即“大廟式”鐵礦;另壹類是產於淺海-海岸相泥質沈積物中的沈積赤鐵礦,包括“龍軒”鐵礦和“海斯”鐵礦。

大廟式鐵礦位於華北陸塊北緣的古裂谷型斷陷帶。隨著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巖漿的活動,形成了大廟、黑山、馬營、趙兵溝等巖漿釩鈦磁鐵礦和磷灰石磁鐵礦礦床。成礦巖石為正長巖、斜長石和輝長巖,礦體常成群分布,成帶產出。主要礦石礦物為釩鈦磁鐵礦和鈦鐵礦,其次為金紅石和磷灰石。這類礦床礦體數量多,單個礦體規模小,含鐵量低,TFe品位壹般為28% ~ 36%。區內該類鐵礦有12個產地,其中大型鐵礦1個,中型鐵礦3個,小型鐵礦8個,集中在承德大廟-黑山-頭溝壹帶。

沈積型鐵礦主要分布在河北宣化-龍關-赤城地區和北京延慶縣海斯地區,典型礦床有龐家堡鐵礦。這類鐵礦形成於相對封閉、穩定的海灣-局限盆地環境和濱海-淺海過渡帶。主要含礦巖系為長城系串嶺溝組(龍軒型),其次為薊縣系鐵嶺組(海斯型)。層位相對穩定,礦帶往往延伸較大。層狀礦體為單層或多層。區內大型礦床1,中型礦床10,小型礦床14。

(4)古生代鐵礦石

古生代鐵礦類型主要為沈積型鐵礦,也稱“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原平-靈丘壹帶,代表礦床為河口鐵礦和張村鐵礦。礦床形成於中石炭世本溪早期,產於上石炭統本溪組沈積的鐵鋁巖-粘土巖-砂頁巖-灰巖地層中,其中鐵鋁巖相為山西式鐵礦及其* * *礦物(鋁土礦和耐火粘土)的含礦層位。礦石呈塊狀、蜂窩狀、硬殼狀和角礫狀結構,由赤鐵礦、褐鐵礦和少量菱鐵礦組成,TFe含量為23.5% ~ 50%。該類型鐵礦主要受中奧陶世紅土-鈣質紅土風化殼的地形起伏和坳陷帶次生隆起邊緣控制。礦體形態不規則,規模小,塊狀、鮞狀、蜂窩狀結構,區內有3個小型礦床。

此外,冀北大廟隆起區還有壹些古生代巖漿含磷釩鈦磁鐵礦床。成礦母巖為古生代華力西期輝石巖和角閃石,典型礦床為鐵馬圖溝鐵礦(李俊建等,2005)。

(5)中生代鐵礦

中生代是該成礦帶鐵礦形成的主要時期之壹。鐵礦類型主要為接觸交代型,又稱矽卡巖型,礦床類型屬於邯邢型,又稱淶源型。該類型鐵礦主要分布在河北省阜平縣-淶源縣、山西省五臺縣-靈丘縣,也零星分布在河北省承德市和北京市西北山區。典型礦床有淶源縣支家莊鐵礦和禹城鐵礦。礦體的分布主要受五龍溝斷裂控制,該斷裂產於中元古界碳酸鹽巖與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的接觸帶。成礦母巖為黑雲母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等中酸性侵入巖,圍巖以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為主,矽卡巖化發育,近礦巖石中鈉鉀元素含量高,常伴生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物。礦體主要產於巖體頂部和臺階狀接觸帶圍巖的頂板和腦垂體中,常成群分布,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區內已發現27個礦床,其中中型7個,小型20個。

(6)新生代鐵礦

這壹時期成礦作用較弱,僅形成少數風化淋濾鐵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