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
在楊迪統治時期,藏書非常發達。他命令省級官員將秘密內閣中的所有書籍復印50份。皇家圖書館是寫作的殿堂,有完整的、不重復的禦書,全部裝飾豪華,獲得了寶軸的稱號。要抄寫的抄寫本,加上西京嘉澤堂的藏書,達37萬卷。歷史上說,歷代書籍在秦比在隋更豐富。洛陽關文館東西室有14書店,東室甲、乙,西屋丙、丁..圖書館裏,每三平方戶掛著織錦窗簾,上面有兩個飛天小仙女,室外地面有自動開啟裝置。皇帝入倉,宮人持香爐前行。他按下機關,飛仙就拉上窗簾,門和櫃子自動打開,但離開後又自動關上。藏書分三等:上品紅釉軸,中品釉軸,下品漆軸。東京關文廟後面還建了另外兩個站:東邊的苗凱臺,裏面存放著古文字原著;西方是藏寶臺,名畫古玩。他還把佛典和道經藏在內道場。秘書監劉等人整理,得禦書三萬七千卷,收藏於修文堂。在此期間,劉專修的《隋大業禦書目錄》已失傳。
發起科舉考試
楊光即位元年,在聖旨中寫道:君民立國,教為先,移風易俗須從這裏開始。唐朝的篆刻表現在《豐報錄》中說:楊帝即位,復興教育誘奸。楊光恢復了隋文帝廢除的國子監、國子監和州郡學校。
教學生當學徒,是壹種嘗試上課的方式,也是壹種磨礪的方式。
奉命視察各州的使節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物色行為模範、文采出眾、學術特長突出的人,考察後再派往京城。楊迪即位,重開緊急秩序,郭子郡之學始於開皇之初。招儒士,遠近畢,使相論、講學在東都下得失,言定,壹聽壹奏。當時舊儒學大多已亡,二六出類拔萃,學貫南北,學貫今人,學貫後世,無可估量。隋書的《北史》記載,遠近的儒生陸陸續續來到這裏,組織起來互相討論學術問題。壹位高級官員將它們排列成等級,然後報告給隋煬帝。因此,許多窮人能夠重振他們的家庭;古籍研究處於鼎盛時期,南北傳統兼收並蓄。古書和記錄都有註釋。
楊主政江南揚州時,招募學者整理古籍。到他在位將近20年的時候,* * *已經寫了130本書,17000多卷。
趙文扮演的楊光還組織人編纂了400冊《常州玉鏡》和1200冊《屈於菟誌》,為保存中國古代書籍做出了貢獻。
隋朝的楊迪使中國有了壹部涵蓋全國各地的匯總地方誌。楊迪皇帝命天下各郡繪制風土物產圖,編纂了131卷風土誌、129卷區圖、100卷州圖。楊迪下令編纂的上述地方誌規模宏大,既是壹部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全國地方誌和地圖編纂的開端,影響深遠。在大隋朝的今天,書籍出版頻繁。
楊迪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裴世秋,在出使張掖管理西域商人市場時,收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河流和風俗的資料,並繪制了壹幅西域地圖。書中有地圖、描述和各族人民穿著民族服裝的彩繪,是壹部著名的地理著作。按照他們民族服飾的形式,王和各展,也就是丹青所畫的,也就是西域的壹幅,* * *共分三卷,也就是44個國家。還不作圖,窮其鑰。
楊光不僅創辦了學校,還參觀了流散的書籍並加以保護。根據馮的記載,楊帝限書五十冊,分三類,列在文廟東西廊房中收藏。
隋朝的藏書是中國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都有大型藏書樓,最後的結果是洛陽出現了壹個擁有善本的大型秘書省,總藏書量達37萬余冊。為了供北京的宮殿、省和政府辦公室使用,楊光下令建造壹座寺廟,用於觀看節錄文學。隋朝鼎盛時期,藏書37萬卷,77000余種。然而,大多數書都被戰爭毀壞了。唐玄宗年間,最多時有8萬卷,而唐代學者寫了28467卷。唐代以前,僅存28469卷。不幸的是,這些書大部分都沒能逃過這場戰爭。如果楊光編輯和收集的所有這些書都被保存下來,他無疑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皇帝。
楊光崇儒尊孔,大業五年,上書曰:“學君父,賢德,鞠躬,慶天地之姿,特許文武之道;”天下命運在預料之中,我是王者。而山的嘆息,忽然多了壹千個祭品;美德之美,不在百代。永遠要聽話,要有優秀的崇拜。妳可以讓孔子做少聖的侯,有的官員要求他的後代,記下來申請。
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平民地主的崛起,魏晉以來註重門第的“九品鄭智制”已經無法延續。隋文帝登基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以科目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朝楊迪時,中國的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種制度壹直沿用到清末。
大業二年,楊迪建立了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事件。楊光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並設立了進士科。當時進士科主要考政治文章,選拔文采優美的人才。童典說,楊光重視個人素質,而不是文學才能。煬帝還增加了科舉考試的人數。到607,考試有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出現。大業三年,楊迪皇帝聖旨:在文武方面有專業職務的人,以孝順、厚德、節儉、正直、持之以恒地維護憲法、卓越的學術敏感性和優美的文采著稱,他們只是十個臀部結實的科舉考試者。
在《大業五年》中,楊迪皇帝也寫道:諸縣皆應精通其學,優其才,壯其臀,優其德,勤其務,能理政事,正其立,不畏強盛,四品科舉。隋代楊迪皇帝楊光十分重視以個人素質選拔人才的政策,為初唐培養了壹大批剛強正直的人才。科舉制度的建立強調的是學問的質量而不是門第,削弱了大家族的世襲特權。百官不準考試升官,必須有德能,明顯燒的就要革職。
魏和周官應該不是黑幕。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在基層選拔優秀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壹個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壹個輝煌的創舉,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但這也觸動了大家族的利益,為日後大家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有時候過於開明也不是好事。
科舉制度的建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壹大進步:突破了貴族家庭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約束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員來源,為大量出身低微的平民地主知識分子提供了參政機會。大的上臺,小的當縣。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在壹起,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考試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從地方大鱷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穩定。所以這個制度壹直被歷朝歷代沿用,影響深遠。
大業三年,楊迪頒布了《大冶法》。改州為縣;改度量衡為古風;改官制,設五省三站五獄十六府。楊光修法,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的苛法進行改革。楊迪即位,以高祖禁網,修法除十惡。凡有五百篇者,為十八篇。五次處罰之內,輕判200多次。聖旨實行時,稱為大業法。《大冶法》沒有修改,但《唐律》根據法和《大冶法》進行了修改。
隋朝歷史大觀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