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簡《老子》:1993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荊門博物館藏,1998年5月出版。內容只有2000多字,是現行版本的五分之二,是已知最早的《老子》抄本。埋藏時間在公元前374年之前,復制時間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
2.帛書老子:1973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國家文物局古代文獻研究室編,1980年3月出版。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壹本帛書被篆書復制,它被分成兩部分。公元前200年左右用隸書抄寫了壹本帛書,書名為《德經道經》。兩本書葬於BC150,比《河上官印句》早五六十年。
3.《河上官印句》:河上龔義說自己是戰國人,六代之後到了曹參(蕭何之後的宰相)。據說他是漢武帝時期的人,曾經把《道德經》的真諦傳授給漢文帝。他的徒弟安其生,人稱千歲公。涵蓋西漢神仙道教的傳播。又名《河上張人傳》,約作於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時期。原註不分章節,大體用黃老的思想解釋《老子》。有黃老的元氣宇宙論,自然無為論,方士養生論。
4.王弼《老子註》:生於公元226年,卒於公元249年。在他短暫的24年生命中,完成了《老子註》、《老子註》、《周易註》、《周易舉例》和《論語解》。如果說鶴崗討論了宇宙的起源,王弼就開始討論宇宙的本體論了。王弼認為“世上無有,無是本”,開啟了“無咎”的思辨哲學。他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壹。
5.《道德經》古書:北齊後五年(公元574年),彭城人開項羽妃子墓,傅儀參照九種註釋書編纂,字數* * *五千五百五十六,與帛書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體例按通俗本,陶靜在《德經》之前。這本書存在於正統道經中。它的時代應該相當於馬王堆寫的帛書《老子家本》。傅壹本保存了許多古代的句子、諺語和文字。優點很多,但由於是以幾個老版本為基礎,這些老版本有很多錯誤,而且傅儀的版本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人改了,有錯、有發展、有脫節、有倒置,有些文章和內容也不是老子的原貌。
以上老子都是傳世抄來的,沒有壹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理,所以更容易理解為什麽同壹本書裏會有互相矛盾的思想。以王弼的原文為例。註釋中的部分引文是正確的,但原文在後世被抄錯了。是名副其實的“老子五千字,錯簡兩千年”。
任何時代對《道德經》的解讀,都有其當時的價值。王弼援道助儒是有政治目的的,是為了反對董仲舒之後的漢儒“名教”之勢。魏(曹丕時代)開始了“名教”與“自然”關系的討論。王弼主張明焦應順從自然。而裴頠則寫了《論存在的崇拜》,從理論上講,是以存在為基礎,批判虛無主義,主張有所為,否認無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王弼以自然為基礎,建立了壹套“無為而治”和“無論如何”的體系。裴頠提出了壹套以“名教”為基礎的“拜物論”。
離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去探討詮釋者的詮釋,無異於紙上談兵。讀江上書,應該對西漢初年的黃老學派,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學術歷史有個大概的了解。讀王弼,就不得不了解魏當時的學術走向。只有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考慮,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才能盡可能解決“代入感”的問題,得出更接近事實的結論。《老學史》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史,古代思想史,沒有哪壹門知識是單壹的、孤立的壹本書可以輕易掌握的。
他用清靜主義來解釋老子,完善黃老的思想。王弼以自然的思想關註老子,確立了“無論妳是什麽”。和那些用成功學和管理學的人本質上是壹樣的,只是時代的需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