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所有活字印刷的共同特征是什麽?

所有活字印刷的共同特征是什麽?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發明的。

自漢代發明紙張以來,書寫材料比過去使用的甲骨文、簡牘、石刻、帛等更輕便、更經濟,但抄寫書籍仍然非常耗費人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到了東漢末年晚期的西平(公元172 ~ 178)時,已經有了石碑的抄本和拓本。

雕版印刷是將抄寫整齊的手稿粘貼在有壹定厚度的光滑木板上。薄薄的幾乎透明的稿紙正面貼在木板上,字變得反身,筆畫清晰可辨。雕塑家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切掉,就成了凸起的字樣,和凹進去的銘文完全不同。印刷時,將油墨塗在凸起的字樣上,然後將紙蓋在上面。筆跡留在紙上。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雕版印刷費時費力。第二,存儲大量書籍不方便。第三,很難改正錯誤。

北宋民間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了雕版印刷。畢升是北宋中期壹個普通的平民知識分子,當時被稱為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清代(公元1041 ~ 1048)制作了粘土活字,並進行了排版印刷。

畢升活字印刷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粘土做壹個同樣規格的坯,壹端刻壹個反身字。字線突起的高度與銅幣邊緣的厚度相同,會用火硬化成為單壹的粘土活字。為了排版的需要,同壹版中通常會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常用詞重復使用。如果遇到生僻字,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可以配合系統使用。將泥型按韻放入木格中,並貼上紙條。排版時,用有框的鐵板做底襯,上面塗壹層用松節油、蠟和紙灰制成的藥。然後把需要的泥型挑出來,壹個壹個放入框中。當壹幀填滿後,它將成為壹個版本,然後用火烘烤它。等藥稍微融化,用平板把字壓平,等藥冷卻凝固後,就成了。用紙蓋住,加上壹定的壓力就可以了。為了連續印刷,使用兩塊鐵板,壹塊用毛筆,壹塊用排字,兩塊板交替使用。印好後用火把藥烤,手輕輕壹抖活字就能從鐵板上掉下來,然後按韻放回原來的木格子裏,下次再用。畢升也嘗試過木質活字印刷,因為木質紋理不均勻。而且不容易和藥分開,所以畢升在畢升沒有采用水泥活字印刷書籍的方法。如果只印兩三份,就不容易了。如果印刷增加幾百張,工作效率將極其可觀,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優越得多。現代的凸版印刷,雖然設備和技術條件是宋代畢升的活字印刷無法比擬的,但基本原理和方法卻是壹模壹樣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我國平民發明家畢升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我們對畢升的生平事跡壹無所知。幸運的是,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在北宋著名科學家孟茜·畢譚的著作中有完整的記載。

雕版印刷可以印幾百本甚至幾千本,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雕版印刷費時費力,大書往往要好幾年,而且存放雕版要占很大空間,還經常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