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宋體”是壹種常見的中國印刷字體,並不是書法字體。這種字體既不是秦檜創造的,也不是任何書法家寫的,而是中國古代刻書人創造的。宋體的特點是字形方正,筆畫橫縱,橫細豎,橫畫右上角和橫折角有突出的三角形尖角。現在的書、期刊、報紙上使用的字體大多是宋字型。
中國的古籍最初是書法家臨摹的。從唐代開始,就有了雕版書,但當時雕版書的數量很少。北宋時期,雕版印刷發展迅速,逐漸形成風氣。在古代,大致有兩種字體。壹種是書法家寫的,篆刻家根據書法家寫的字刻書。這種書叫做《寫版畫》。比如金農的冬心集,鄭燮的板橋集等。把壹本書的每壹個字從頭到尾都刻得惟妙惟肖是非常困難和費力的,所以刻字上的字體大多是由刻字師按照標準字體刻出來的。不同時代刻書的標準字體也有不同的特點。
宋代字體有胖瘦兩種,吸收了歐、顏、劉楷書字體的壹些特點,使之藝術化、規範化。變成橫縱筆畫均勻的方形或長方形刻字字體,類似於現在印刷字體中的仿宋體。除了與宋版字體相似的字體外,還有很多模仿趙孟頫楷書的字體,也是藝術化、規範化的印刷字體,有些印刷字體與楷書字相似。
明代,雕版印刷業空前繁榮,雕版字體多樣化。在隆慶和萬歷年間,許多雕刻師雕刻了壹種字體,俗稱“皮膚輪廓字符”。這種方方正正、橫輕豎重的字體,醒目又易刻,很快就流行起來。為了與當時的其他字體相區別,書商將這種字體稱為“松子”。其實這個字體和書裏宋版的字體明顯不壹樣。為什麽叫“宋體”?由於宋代版本的書在明代非常珍貴,甚至以頁計價,書商將這種新字體稱為“宋體”,以提高書的價值。宋河馬小廚師這個名字壹直被使用,這就是現在印刷字體中宋河馬小廚師的來源。
從上面可以看出,宋體是壹種印刷字體,出現於明代中期,而宋代印書所用的類似仿宋體的字體,從北宋初年就有了,所以宋體和仿宋體都與秦檜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