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棟樓裏,記者見到了幾乎癡迷於收藏中國古董,尤其是中國古瓷和紅山文化玉器的韓國老人金先生,也是這家私人博物館的館長。
從外表判斷,金已經五十多歲了。同行的壹個韓國朋友說他70歲了。我在國內見過壹些藏家,都比實際年齡小很多,長得帥的也不在少數。大概是因為收藏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敏銳的眼力和執著的精神,還需要壹顆童心。
從德國到中國寶藏。
博物館位於三樓,面積不大,約200平方米。墻上擺滿了各種瓷器,中間的櫃子裏擺滿了各種玉器。
從年代上看,博物館的瓷器藏品涵蓋了宋元明清——丁松窯的醬釉和官窯的青釉;元青花,釉紅,法華彩;明宣德青花,琺瑯彩,明成化鬥彩;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琺瑯彩。這些瓷器體積都很大,最大的有壹人多高。
紅山文化玉器是博物館收藏的又壹精品系列。紅山文化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是活躍在我國燕山山脈北部和大淩河、西遼河上遊的壹個部落群體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遺址而得名。這裏展出的藏品中,不僅有飾品、動物模型,還有祭祀用具,還有反映當時人們生活情趣的物品。更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壹個巨大的玉雕公羊。據金介紹,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紅山文化玉器。
展廳裏的數百件展品只是金收藏的壹部分。他的收藏達數千件,全部是中國古董,包括瓷器和玉器,以及戰國和漢代的漆器、明代的玉器和犀牛角藝術品。
壹個韓國人怎麽會對中國古董收藏如此癡迷?他是如何開始這段旅程的?
這開始於40多年前。65438年至0970年,金赴德學習美術。過了不久,我發現很多德國文物流入中國,有時候在地攤上也能找到好東西。中國瓷器太美了,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年輕的金對淘寶產生了壹種沖動,從那時起,他完全迷上了中國的古董收藏。在德國的30多年裏,金除了經營壹家出版社外,還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收集中國古董上。他的大部分收藏品是在德國發現的。
多年的收藏耗費了金壹筆巨款。得益於他在德國經營著壹家300多名員工的出版社,效益非常好。2002年,金正日賣掉了出版社和壹棟大樓,帶著所有的財產回到了韓國。然後,他投資建造了這座紅色的建築。
“我所有的收藏都是真的。”
這些中國古董的真假壹直困擾著金。從2009年開始,他每年多次前往中國,拜訪欣賞文物的人,了解文物鑒賞。20多趟中國,解除了他的心病:國內文物鑒定權威專家對他的重要藏品進行鑒定,中國收藏家協會科學檢測實驗室進行科學成分分析。“我的收藏都是真的。”金Xi興奮地說道。
2010 10,首爾紅山文化中國陶瓷博物館開館。中國文物鑒定大師、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委員孫先生,中國收藏家協會科學檢測實驗室主任先生親臨現場,對所有展品進行了確認。孫老先生驚嘆:“博物館保存了許多連中國都沒有的高水平珍貴文物。”兩位文物鑒定師欣然接受邀請,擔任博物館顧問。
歲月的浸潤也造就了金對中國古董的非凡品味——眼力。隨著知名度的迅速擴大,他在韓國收藏界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尤其是在收藏中國文物的韓國收藏界。幾年前,他成為中國文物韓國收藏家協會會長。
現在,金經常為韓國收藏家講授中國古董鑒賞,甚至經常進行古董鑒定。甚至在中國的收藏界,他也有了壹些名氣。每次去中國,他都會幫國內的朋友掌眼(用眼睛觀察,判斷古董真偽)。
最近,他關於中國古董的文章在韓國的網絡日報上連載,引起了韓國收藏家的極大關註。
“我要中國文物回家。”
在談到中國文物在南朝鮮的命運時,金哭了。他收藏的許多中國古董可以稱得上是文物。近年來,許多中國文物流入韓國。而韓國人很少能夠鑒別文物的真偽,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所以無法確定文物的真實價值。因此,許多好的中國文物成了廉價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因此,金領導的中國文物韓國收藏家協會經常舉辦各種鑒定研討會,邀請國內多位專家學者授課,為韓國收藏家提供專業培訓,以促進中國文物的收藏和保護。
金把這壹舉動視為壹項使命,壹項把中國文物歸還中國的使命。“我的收藏可以賣給中國的人,而且只能賣給中國的人。我想讓中國文物回到它們應有的地方——中國的家。”
當妳有了壹個想法,立即付諸行動。2011年7月,金在濟州島舉辦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會,邀請3000多名中國人到濟州島參觀並參與拍賣。“對不起!這次拍賣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虧了很多錢。”這次挫折讓他意識到,要把中國的文物帶回來,還有很多紮紮實實的工作要做。如今的博物館太小,無法容納更多的藏品。金計劃建造壹座新博物館來展示中國古代瓷器。他還計劃經常在中國參加文物鑒定會議和研討會,邀請中國藏家在韓國參觀博物館和中國文物展,並在中國宣傳在韓國收藏的中國文物...
如果說當初購買中國古董只是出於愛好和好玩的話,現在,金已經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中國文化很神奇,我想在韓國推廣中國文化”“希望為韓中交流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