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評審周期不同:北大核心有效期四年,四年後期刊重新評審;統計源芯有效期為三年;播種壹年後重新評估期刊。
第三,評價領域不同:北大的核心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統計來源的核心只包括自然科學。
科技核心:全稱是《科技統計源核心期刊》,又稱科技核心或統計源核心。在所有正規期刊上每兩年評選1次。如果影響因子達標,將成為科技核心,由科技部每兩年發布壹次。
中文核心:《中國生物學核心期刊》全稱,又稱中文核心、北大核心。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四年評選1次。如果影響因子達標,將成為《漢語核心》,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每四年出版壹次。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的英文簡稱,該數據庫收錄的核心期刊均為CSCD核心期刊。CSCD分為核心圖書館和擴展圖書館,其中核心圖書館的雜誌略高(相對而言),但這三種雜誌有重疊。例如,《第壹軍醫大學學報》不僅是《CSCD》的核心期刊,也是《中醫藥》的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
國內公認的核心期刊是《中國核心期刊簡編》,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編制。每四年出版壹次,1996年出版《中國核心期刊目錄(第二版)》、2000年出版《中國核心期刊目錄(第三版)》、2004年出版《中國核心期刊目錄(第四版)》。
1931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德首先揭示了文獻的集中與分散規律,發現某壹時期某壹學科的1/3論文發表在3.2%的期刊上。
65438-0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二次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發現75%的文獻出現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創始人加菲爾德統計了參考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發現24%的引用出現在1.25%的期刊中,以此類推。所有這些研究表明,期刊中存在著“核心效應”,由此產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根據布拉德福德定律,如果將科學期刊按照某壹學科發表的論文數量降序排列,則劃分為壹個由與該學科密切相關的期刊構成的核心區域和其他幾個區域。
如果每個區域出版的期刊數相等,則核心區域的期刊數和連續區域的期刊數為1: n ∧ 2: n ∧ 3: n ∧ 4...也就是發表某壹學科或專業相關論文較多的那些期刊。
中國有七種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選擇系統:
1,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3.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5.中國科學院信息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源期刊”;
6.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報社《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報核心期刊》;
7.萬芳數據有限公司正在建設的“中國核心期刊精選數據庫”..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統計源期刊”全稱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目錄會出現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發布壹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文報告》中。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ISTIC)受科技部委托。
從1987開始,對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並利用統計數據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好評。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CSTPCD的數據來源。通過《中國科技期刊綜合指數評價體系》對期刊學術質量進行評價,中國科技期刊網每年都對收錄期刊的範圍進行調整。
統計源期刊的選擇標準有17,分別是:
(1)總被引頻次;
(2)影響因素;
(3)年度指標;
(4)自引率;
(5)他引率;
(6)價格指數;
(7)被引半衰期;
(8)被引半衰期;
(9)老化系數;
(10)源單據金額;
(11)引用次數;
(12)平均引用率;
(13)平均作者數;
(14)地區分配號;
(15)機構數量;
(16)國際紙比;
(17)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是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總被引次數與該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總數的比值。壹般來說,期刊的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和作用就越大。
但壹些雜誌宣稱的核心期刊,實際上是中國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編制的《中國科技期刊引文報告》,其核心版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因其權威性和全面性而被廣泛用作評價標準。
科技期刊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大多數科技管理部門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當然也有壹些單位只認可其中的壹種,或者參考目錄再增減業內公認的期刊作為自己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