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常用的非紙質文件有哪些?

常用的非紙質文件有哪些?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不僅有極其豐富的紙質文獻,還有各種各樣的非紙質文獻。歷史上有很大影響的非紙質文獻很多,下面只總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首先,甲骨文提供

甲骨文又稱甲骨文,是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特殊文獻,多屬於殷商晚期的檔案。甲骨文供品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發現以來,被官方和民間大規模發掘和收藏,現在出土的殷代甲骨相當多。從1977年到1979年,在陜西周元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周甲骨文。

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1979年出版的甲骨文巨著《甲骨文合集》共記錄了13卷41956件甲骨文,是我國甲骨文研究達到新水平的例證。

其次,泥的文學。

這是壹部以泥塑實物為載體的歷史文獻。從世界範圍來看,古代西亞使用了大量的所謂“泥板”,上面刻有文字。最初由蘇美爾人使用,後來擴展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和西亞的重要史料。在中國,“陶文”指的是先秦時期刻在、印在或寫在陶器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有些屬於原始文字的範疇,壹般只有幾個字。內容多為人名、地名、生產者名稱、吉祥用語、制造日期等,是研究古文字、古代史、文化史的重要資料。

第三,金石學文獻。

金石學文獻是指青銅文獻(金石學文獻)和石文書。為了避免腐爛,使記錄長期流傳,古人把文字刻在堅硬的材料上。其中,青銅器銘文是以青銅器為基礎的文獻,如彜族器皿、樂器、武器、錢幣和印章。這種文獻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問世,以後的朝代也隨之制作,蔚為壯觀。自秦朝以來,石文書壹直很流行。正如宋代目錄學家鄭樵所言,“三代而上,唯有樂定壹。秦人開始下大力氣,用石鼓,始皇帝要細作文字,用碑。自秦以來,只使用石雕(《同治金石樂》)。《秦代石鼓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獻。在這些文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平詩經》(刻於漢帝西平四年)、《正始詩經》(刻於曹魏正始二年)、《開城詩經》(制於唐開城二年)。此外,還有五代蜀國的《鄭光詩經》、北宋的《嘉佑詩經》、南宋的《高宗玉樹詩經》。清代《乾隆石經》等。還應該提到的是,蒙古、藏族、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都有過豐富的金石學文獻。

第四,竹木文學。

這是壹部以竹子為載體的古代歷史文獻。由於竹木文書價格便宜,制作容易,易於保存,便於攜帶,易於解卷,所以在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三世紀的約800年間,竹木文書相當流行。舉世聞名的敦煌竹簡最早發現於1900年,大部分是漢代遺物,少數是金代竹簡。居延漢簡於1930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谷發現。近年來,在山東、湖北、湖南等地發現了大量的竹木文書。

第五,絲綢文學

由於絲綢柔軟、易墨、易卷,早在竹木文書流行之時,春秋時期就有以絲綢為題材的文獻問世,戰國時期迅速流行。漢代官方對絲綢書籍的收藏已經相當可觀。1973 65438+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約10萬字的古帛書。其中有《老子》(附四部佚書)、《戰國家書》、《春秋故事》、《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彗星圖》、《指南圖》、《五十二個案例》和《地形圖》。駐軍圖等是目前中國最完整的古代絲綢文獻。

第六,視聽文學。

視聽文學也叫視聽文學。這是20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存儲和通信信息技術大變革的產物。它使用膠片。磁帶作為載體,以聲音和圖像的形式記錄和反映知識,主要包括視覺數據、聽覺數據和視聽數據三種。許多傳統的歷史文獻制作成新的視聽資料後,不僅能如實地再現原文內容,還具有生動、動態的效果。特別是借助現代通信網絡技術,可以完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

以上只是對常用和常見歷史文獻的簡單概述。即便如此,中國古代史書的財富還是可以窺見壹斑的。